碳排放的危害和碳减排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7
/ 2

碳排放的危害和碳减排的对策

胡洪兴

佛山市顺德五沙热电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528300

摘要: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变成了限制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关注焦点。我国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重视企业绿色发展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减排途径,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企业应深入分析碳排放及其危害,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碳减排策略,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关键词:碳排放;危害;碳减排;对策

引言

在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群体涌现,对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能源的大量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会阻碍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当前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我国大力推进企业的绿色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要求。企业应对自身碳排放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未来发展规划制定碳减排战略,最大限度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等排放等其他气体的排放量,为低碳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1碳排放的定义和碳排放的危害

1.1碳排放的定义

碳排放是指燃烧化石能源燃料活动、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烧产生的气体,还包括使用外包电力和热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自然界中的碳主要储存在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中。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碳元素处于动态循环中。岩石圈中的碳元素的含量很大,而且非常缓慢。而大气、水圈和生物圈中的碳交换是快速而活跃的。碳循环的主要过程是大气和水圈中的二氧化碳被生物圈中的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把碳元素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以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的物质,动物在生物圈中充当消费者的角色,将植物固定的碳转化为它们自己的成分。动植物通过呼吸等一系列活动,使碳化合物再次转化为二氧化碳,返回大气和水圈。

生物圈长期以来一直是碳固定和释放的动态平衡。工业时代以后,人类开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岩石圈中的碳变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已经上升到过去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

1.2碳排放的危害

相关研究表明,碳排放的增加是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原因之一,也是台风、高温、泥石流和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最直接原因之一。从目前情况看,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温度带向北移,南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加快,海平面不断上升,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增多,威胁农业生产,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和投资大幅的增加,造成了土壤污染。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变化,旱涝灾害频发,尤其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而在200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承认,碳排放助长了温室效应,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健康,还会降低人们生活质量。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人口和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在此过程中能源的使用和需求也显着增加,因此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双年度更新报告》,201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11.8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19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估计相当于二氧化碳139.2亿吨。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第七十五次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我国将加大本国的自我贡献力度,加大政策和措施,力争在2030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争取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对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显得更为重要。

2当前企业关于碳排放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碳核查体系

对于企业的碳排放,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碳核查体系来核查,主要是因为行业内没有碳核查协会。相关法规和文件明确了企业的碳减排标准,但没有完善的碳核查制度。在碳核查和管理过程中,企业没有有效的碳排放监管措施来保证碳减排管理的实施。

2.2企业碳排放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

在碳减排管理过程中,相应的法律不够健全,碳减排战略难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落地实施,将限制企业低碳减排效果的提升。由于我国企业碳减排的法律文件尚不完善,节能减排的管理规定还需进一步完善,企业在落实碳减排措施时缺乏指导。在实际尝试中,碳减排的效果会很差,无法有效地解决企业碳排放问题,从而导致企业碳排放管理的有效性不足。

3碳减排的对策

3.1调整产业结构、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企业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应尽可能降低各阶段的能源消耗,降低整体碳排放,避免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污染环境。对此,企业应积极发展绿色经济,调整自身产业结构,高效利用生产制造中的各种能源,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管控,尽最大可能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为促进行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具体而言,企业应合理发展自身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减少碳排放倒逼生产流程优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有计划地控制高耗能产业扩张,重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优化升级企业内部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实现控制能源消耗。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避免环境污染,实现更有效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使科学技术得到有效发展,积极推动产业建设,提高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推进现代金融建设,减少碳排放。在此过程中,要进一步控制钢铁、煤炭、水泥等高耗能产业扩张,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地调整以及升级,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

3.2优化产业能源结构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能源和资源作为重要支撑,才能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代企业为实现碳减排目标,应优化转型能源结构,合理构建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体系,加大对企业碳排放的控制力度。各大企业要加大重点生产环节的煤耗,尽可能多地利用风力发电,逐步实施“煤改气”、“煤改气”、“煤改气”等方式,实现煤炭消费比例的明显增加和下降。具体而言,企业可采取风电供暖等碳减排措施,不断加强风电、光伏能源利用,促进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有效提升。在实施碳减排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要积极响应相关节能减排政策的引导,积极借鉴其他低碳试点项目的碳减排管理经验,研究分析如何推进近零排放。碳排放要针对不同发展项目来制定相应的碳减排策略,有序开展碳减排管理。企业可尝试建设低碳产业园区,尝试落实多种碳减排措施,优化完善企业整体管控模式,营造良好的企业碳减排环境。小微企业要分析可实现的绿色低碳行为,具体量化碳减排,采取有针对性的碳排放控制方式,积极构建健全碳减排控制机制,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积极引导的企业。

3.3积极的政策引导

碳减排离不开积极的政策引导。鼓励各地积极开展低碳试点示范,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碳中和示范区建设,鼓励和推动低碳城市(镇)、低碳产业园区、有条件的地区低碳产业示范园区等试点示范区,为了尽快达峰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路径模式。将个人和小微企业的绿色低碳行为以碳减排的形式进行量化,通过商业激励、政策激励或与减排交易相结合等方式,赋予绿色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一定的价值。遵循“谁减排、谁受益”的原则,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引导机制。

3.4强化资金的支持

促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需要资金投入。发展创新低碳技术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研发,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实现创新优化。政府应该建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加大对碳减排投融资活动的支持力度,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积极研究优惠利率、环保贷款、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鼓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金融支持。建议政府尽快出台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建立健全金融机制,更大程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3.5企业之间组建碳核查协会

为了强化重点企业碳排放核查管理,各行业应成立碳核查协会,通过定期碳排放核查,对企业碳减排战略的实施效率和质量进行核查。同时,要根据行业发展完善碳排放核查和监管体系,对企业碳排放核查进行全面监督管理,督促企业以减排为基础进行整改。搭建行业互联网交流平台,设立碳核查与交流页面,加强碳排放相关政策法规、碳减排相关管理措施的宣传。优质企业可积极分享碳减排相关管理经验。整合行业内相关企业碳减排数据信息,强调碳核查和碳排放监管的管理标准,促进企业碳减排管理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行业要统一规定企业碳排放核查费用,配合第三方核查机构和政府部门,对企业碳排放核查工作进行监督,切实保障企业碳排放核查质量。行业应逐步完善企业相关碳排放核查步骤,明确碳排放总量,实施区域控制,协助企业解决碳减排管理中的各类问题,促进企业低碳健康发展。

结束语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节能减排不仅有助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是对全人类的负责。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低碳的生产模式既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能给各行各业提供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今后的一大发展方向。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减排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企业应科学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接受碳核查协会和政府部门的监督,创新发展低碳技术,积极弘扬绿色企业文化,切实解决碳排放问题,实施碳减排计划,有效降低自身碳排放。

参考文献

[1]张国兴,苏钊贤.黄河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与情景预测[J].管理评论,2020,32(12):283-294.

[2]刘依明,刘念雄.建筑生命周期评估中碳排放计算的重要意义[J].住区,2020,11(03):46-51.

[3]周键,刘阳. 制度嵌入、绿色技术创新与创业企业碳减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06):90-101.

[4]李明煜,张诗卉,王灿,蔡博峰. 重点工业行业碳排放现状与减排定位分析[J].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03):28-39.

[5]焦建玲,陈洁,李兰兰,李方一. 碳减排奖惩机制下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演化博弈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17,25(10):14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