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2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吕茹迪1,李娜1,李文永2通讯作者

  1.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图室  安徽蚌埠 2330002.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 目的:观察对比动态心电图(DCG)与常规心电图(ECG)在冠心病患者中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表现方面的诊断价值高低,以期为冠心病早期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思路。方法:选取临床上已确诊的5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者为实验组,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检查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方面的诊断效果。结果: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检出率及心律失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应用常规心电图组(94%VS80%,78%VS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房室传导阻滞、成对型房性早搏及成对型室性早搏检出率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相比常规心电图而言可更准确地诊断出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冠心病;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常表现为心律失常[1]。胸闷、胸痛、乏力、出汗、上腹部不适为其典型临床表现,活动或劳累后较为明显,此外还有胸骨后或心前区的紧缩感,持续时间约为3-5min[2]。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手段为心电图、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判断冠脉的狭窄和损害程度,从而对患者的预后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工具,仍然是临床上简单、快速的诊断方法,其ST-T缺血改变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3]。动态心电图可持续监测不同时间点的心电信号变化,准确及时发现一过性和阵发性心律失常,同时与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比较而言价格便宜,可重复性强。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在50例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表现中检出阳性率的高低,进而判断两者的诊断效果差距。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2020年5月份至2022年3月份确诊冠心病的5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实施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者纳入实验组,予以常规心电图检查者进入对照

入选条件(1).患者经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已确诊为冠心病。(2).年龄≥45周岁。(3).最近没有进行任何麻醉或外科治疗的病人。(4)患者无药物过敏及药物滥用史或不良嗜好。(5).所有病人均自愿参加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条件(1)有意识障碍或无意识的患者。(2)过去1周内有1次及以上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病史。(3)有其它器官病变。

1. 2 检查方法

1. 2. 1 ECG:检查前3天停用相关药物,试验前5分钟要求患者静坐或躺下,确保呼吸平稳和情绪放松。此项操作由专业医生进行,检查技术符合标准规范,实施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测,振幅设置为10mm/mV,走纸速度设置为25mm/s。如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有任何明显的异常,则需行第二次检查。

1. 2. 2 DCG:使用DMS300-4记录仪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密切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症状。

1.3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为[4]常规ECG:在同一个导联上,ST 段水平下移 ≥0.05 mV,T波数低于 R波值的10%;DCG::(1)从 J 点后 80 ms 开始,到T 波起点为止测量 ST段,ST 段呈水平或斜向型压低≥0.1 m V;(2)压低的持续时间≥1 min;(3)两次缺血发作间隔≥5 min。(4)测量期间有 2 个及以上符合上述情形的波形。

1. 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 软件对计算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检验值为x2,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心肌缺血的诊断方面,实验组患者阳性检出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见表1。在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实验组检出患者39例,对照组检出26例,实验组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中房室传导阻滞、二三联律型房性早搏、成对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型室性早搏、成对型室性早搏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两组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比较[例(%)]

实验组( n = 50)

对照组( n = 50)

χ2

P

心肌缺血(例)

47

40

阳性检出率(%)

94%

80%

4.33

0.04

                    表2两组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比较[例( %) ]    

心律失常类型

实验组( n = 50)

对照组( n = 50)

χ2

P

频发型房性早搏

13 (26.0)

11 (22.0)

0.22

0.64

二三联律型房性早搏

20 (40.0)

9 (18.0)

5.88

0.02

成对型房性早搏

12 (24.0)

4 (8.0)

4.76

0.03

频发型室性早搏

2 (4.0)

3 (6.0)

0.21

0.65

二三联律型室性早搏

6 (12.0)

0 (0)

5.88

0.01

成对型室性早搏

7 (14.0)

2 (4.0)

4.89

0.03

室上性心动过速

8 (16.0)

2 (4.0)

4.00

0.046

房室传导阻滞

9 (18.0)

2 (4.0)

5.00

0.030

心房颤动

5 (10.0)

4 (8.0)

0.12

0.730

3.讨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延长,随之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病后致残率都在逐年上升。经既往研究证明,吸烟、酗酒、家族遗传史、高血压、糖尿病均是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危险因素。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随时间推移,会引起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造成患者心功能异常。如果动脉斑块移动或阻塞动脉,会导致患者心肌梗死,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5]。但大部分的冠心病患者,在确诊前未进行过动态心电图的检测。经动态心电图监测证明,心律失常尤其是缺血性心室颤动是导致冠心病患者猝死的直接因素之一,因此及时和尽早检出冠心病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来说极为重要,且可重复性强[6]。常规心电图缺乏各时间点的信号捕捉,敏感性低,容易造成漏诊,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观察判断冠心病患者是否有心律失常的存在,它能实时监控运动和静息时的心电图变化,并能长期对病人的心脏情况进行持续的记录和分析,当患者出现胸痛、心悸、头晕、晕厥等症状时,不仅可以作出准确且及时的诊断,同时也可以判断这些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心电图可以获得静态、活动和睡眠时的心电图资料,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活动时会对图像的质量造成影响,从而使图像的质量低于常规心电图[7]。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故动态心电图不能完全替代常规心电图[8]。心律失常冠心病也可与非冠心病心律失常并存。在这两者混淆的情况下,如果想确定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否为冠心病,就必须首先排除心律失常的多个原因。然而,以往关于分析和检测心律失常原因的证据并不多。

综上,24 h动态心电图由于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和低误差等优点,较常规心电图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对于疑似确诊冠心病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可以作为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前的常规筛查手段得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华.动态心电图应用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4):167-168.

[2]吴圆一.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作用及影像学特点分析[J].当代医学,2022,28(2):12-14.

[3]赵峪毅,罗新.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判断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4,(18):100-101.

[4]王露露.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判断价值[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20,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