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刘祁军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针灸理疗科42500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选取本院于2021年4月-2022年5月收治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患者就诊时间进行组别划分,组别类别分别为试验组及参照组,每组各31例,其中参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干预,试验组患者行中医正骨方法进行干预,并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干预后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折,不仅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还可有效提升整体的治疗效率,对患者的快速康复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关键词】: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折临床效果

当机体骨骼出现超出自身承载能力时变会导致患者出现骨折情况,并且会造成患者出现运动障碍、局部肿胀、疼痛等现象,其中上肢骨折在临床中也较为常见,对于骨折的治疗通常会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干预[1-2]。但随着我国中医领域的不断发展,中医正骨治疗手法被广泛关注,因中医正骨手法可避免患者降低患者局部感染概率,帮助患者骨折部位快速复位,本文就中医正骨手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深入探究,详细报告内容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本次实验于2021年4月-2022年5月之间开展,并选取在此时间段内收治的62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就诊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及参照组;其中参照组患者31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身高范围在157-182厘米之间,平均身高(163.65±2.15)厘米,年龄范围在18-76岁之间,平均年龄(61.64±2.68)岁,肱骨骨折8例,尺骨骨折10例,桡骨骨折13例;试验组患者31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身高范围在156-180厘米之间,平均身高(163.45±2.03)厘米,年龄范围在20-78岁之间,平均年龄(62.34±2.49)岁,肱骨骨折6例,尺骨骨折14例,桡骨骨折11例;对比两组患者上述数据信息,并无显著的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行常规外科手术方式进行干预,不同骨折类型需行不同骨折手术方案进行干预,例如肱骨骨折根据患者骨折处位移情况进行手术治疗,若患者未出现骨折处位移,使用三角巾悬吊三周左右即可;若患者位移严重,且出现粉碎性骨折,需要联合采用锁定钢板手术方式,帮助患者骨折处快速复位。试验组患者行中医正骨手法对患者骨折处进行复位,其中骨折正骨手法包括回旋、折顶、旋转、拔伸、端提、屈伸等,正骨手法需要根据患者的上肢骨折位移部位及位移情况进行选择,当患者出现肱骨骨干骨折时,且具备中医正骨条件,可选择对抗牵引、用力挤旋转方式纠正骨折移位部位,最后使用夹板将其固定。若患者出现尺骨骨干骨折也可选择对抗牵引、用力挤旋转方式纠正骨折移位部位,最后利用夹板固定骨折部位。若患者桡骨头骨折可使用按压手法,并整复脱出桡骨头。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1)不良反应包括骨膜受损、局部血管神经损伤、局部感染等,计算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总人数*100%。(2)治疗有效率包括治疗显效、治疗有效、治疗无效,其中治疗有效:患者骨折部位复位优良,骨折线消除;治疗显效患者骨折部位复位优良,骨折线尚在,但存在模糊、不清楚;治疗无效:患者骨折部位复位差,骨折线清晰可见。计算方式: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显效人数+治疗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内容涉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利用n表示计算资料,并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使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对比试验组及参照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试验组骨膜受损0.00%(0)例、局部血管神经损伤0.00%(0)例、局部感染3.22%(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22%(1);参照组骨膜受损3.22%(1)、局部血管神经损伤6.45%(2)、局部感染9.68%(3),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9.35%(6),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试验组P:0.0448,χ2:4.0260。

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

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试验组,P<0.05,数据详细对比情况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

参照组

31

11(35.48%)

12(38.71%)

8(25.80%)

23(74.19%)

试验组

31

14(45.16%)

16(51.62%)

1(3.22%)

30(96.78%)

χ2

6.3690

P

0.0116

3.结论

当患者受到严重外力影响上肢骨折一般集中在肱骨、尺骨、手骨、桡骨、锁骨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所以需要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治疗干预。当患者发生骨折后,患者的局部皮肤、神经及血管均受到创伤,若不进行及时干预也会诱发严重感染,加重患者病情[3]。基于此,为保证患者骨折处快速愈合,一些上肢骨折治疗方式可采用中医正骨手法进行干预,因正骨手法可对患者的骨折位移部位进行快速复位,加快患者骨折处的康复时间,此外,也会避免患者因手术治疗方式干预后带来的危害,而且还会避免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4]

通过上述研究数据显示,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试验组,P<0.05;数据信息进一步证明中医正骨手法在临床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于应用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干预上肢骨折治疗,显著提高上肢骨折治疗总有效率,辅助患者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许景彪.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的临床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5):90.
[2]逯庆一.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 健康大视野,2021(20):100.
[3]孟敏. 分析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的临床效果[J]. 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5):70,69.

[4]杨海焱,黄阿勇,栗国强,等. 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成人前臂双骨折的疗效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1):2972-2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