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乡村振兴新路径 打造牡丹江乡村振兴新样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开创乡村振兴新路径 打造牡丹江乡村振兴新样板

杨元利

牡丹江市委党校

摘要:近日,中央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一号文件,重点明确了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乡村建设、改进乡村治理等内容。从文件要求中可以看出,中央对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越来越高,指向越来越深,目标要求越来越明确。面对新变化、新要求,牡丹江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产业兴旺基础好、农民富裕程度高等优势,抢抓机遇,在全省率先开创乡村振兴新路径,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关键词:乡村振兴 新路径 新样板

今年2月22日,中央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一号文件,重点明确了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乡村建设、改进乡村治理等八项内容,与过去相比有三个变化。一是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挣,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二是坚决反对乡村振兴搞形式主义。乡村振兴要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三是乡村振兴不同于脱贫攻坚,是持久战,不是攻坚战,是全域的、全员的、全面的振兴。可以看出,中央对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越来越高,指向越来越深,目标要求越来越明确。面对新变化、新要求,牡丹江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产业兴旺基础好、农民富裕程度高等优势,抢抓机遇,在全省率先开创乡村振兴新路径,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牡丹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与主要特点

(一)产业兴旺支撑强。产业结构优。菌、菜、林、药规模分别达到23亿袋、27万亩、126万亩、25.2万亩,畜牧业产值达到82亿元,其中,棚室菌、棚室菜达到5.4亿袋、6.3万亩,年出栏大鹅128万只,构建了“特色+设施”、“特色+良种”的农业增效路子;产品品质好,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超过耕地面积50%以上,认证企业、认证产品分别达92家,227个,绿特融合成为我市农业提质增效的主路径。从纵向看,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72户,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1%,建成了1个国家级、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了3个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和众多网络店铺,农产品年网络零售额达到6.3亿元。

(二)生态宜居基础好。从自然环境看,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具有山巍、林茂、地沃、水丰的特点,被誉为“塞北江南”。从人居环境看,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村内主干道硬化基本全覆盖;4G网络实现全覆盖。建立保洁队伍的行政村数占比94%。

(三)乡风文明特色足北大荒精神、闯关东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等诸多文化厚植,带动乡村形成了勤劳勤俭、吃苦耐劳等乡土风俗。

(四)治理有效根基牢。全市村务公开率保持100%,近80%农民参与“一事一议”,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普遍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农村三治能力显著提高。

 (五)生活富裕优势大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3832元,连续十九年领跑全省,比全省平均水平多5944元;其中,特色产业收入达到7000元左右,成为我市领跑全省的关键力量。

二、牡丹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农业特而不精,面临着特色弱化的挑战。牡丹江市农业特色突出,也是优势所在,但存在“特而不精”的问题。全市粮、菌、菜、牧、林等农业重点产业,缺少立市型骨干产业,杂而不精特征明显;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数量较少,产品精深化、系列化水平不高,全而不大特征明显;农产品品牌较多,但缺少像北大荒、黑森那样的全国驰名品牌,市场影响力、竞争力不强,产品优质价不优,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特色产业非均衡性优势有弱化倾向。

(二)农民增收空间遭遇多重挤压,面临增速放缓的挑战。受国民经济下行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牡丹江农民增收遭遇近十年形势最为严峻的挑战,尤其林下经济等接续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增收缺少新支点;农村二三产业短期内难以壮大,财产性、工资性收入增长苦难重重,外部增收缺少新渠道,牡丹江农民增收已经进入了内外空间双向收紧的压力期,多元优势有弱化倾向。

(三)农村建设主体缺位,面临发展后即乏力的挑战。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超过40%,出现部分“空心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与结构性失衡并存;新农村建设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滞后,财政投入不足与农民“等、靠、要”现象并存,新农村建设“两个主体”(政府、农民)支撑乏力问题,使新农村建设总体水平高的优势有弱化倾向。

三、牡丹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措施

(一)打造产业兴旺优势区首先,要突出绿特融合调结构。坚持质效优先,围绕菌菜牧林药等产业,重点配置一批科技型、数字型、生物型、质量型、绿色型等高效农业基地和园区,进一步拓展绿色特色融合覆盖面。其次,要突出三产融合强体系。突出要素集聚,重点打造农业园区;突出“工厂变厨房”,重点培育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食药同源等项目;突出线上线下结合,大力扩大定制营销、网络营销等规模,增厚价值链,拓展产业链。最后,要突出资本运作抓改革。加快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成果运用,推动农业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民,推动农业向集约经营方式转变。

(二)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区首先,要提高生态水平。加大植树造林和绿化美化力度,并且教育引导村民栽树种花种草意识,让绿色“下山进村”。其次,要推进乡村建设。加速推进农村道路、房屋、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让更多公共服务“出城进村”。最后,要创建示范样板。重点选择基础好的村庄,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强村、旅游名村、民俗靓村等示范样板,打造全省村级推进乡村振兴模板。

(三)打造乡风文明优势区首先,要正村风。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潜力,大力弘扬团结、友善、互助等村风村俗,打造具有牡丹江特色的乡土文化品牌。其次,要正民风。充分融合闯关东、知青文化、民族文化等底蕴,积极引导村民培养勤劳致富、勤学善思、崇尚科学等社会风气。最后,要正家风。结合我市乡村民俗特点,大力弘扬敬老爱幼、孝义仁义、重情讲义等家风,以“小家”和睦带动“大家”和谐。

(四)打造治理有效先行区。首先,要强化自治。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环境管护等领域的自治制度,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让村民提高主人翁的荣誉感。其次,要硬化法治。在强化宣传的基础上,围绕维权、维稳等领域,引导村民运用法律手段,让村民形成依法办事习惯。最后,要实化德治。通过开展道德评比评议评选等活动,引导村民发扬积极友善、重义轻财等传统美德,让村民形成崇德尚德的思维自觉。

(五)打造农民富裕引领区首先,要强化经营性收入支撑。打好科技带动、设施提升、质量提升、绿色转型的组合拳,赋予特色产业新的“生命力”、竞争力,巩固经营收入高的优势。其次,要拓展工资性收入增幅。积极引导农民创业就业,推动更多农民由土里刨食向当老板、当工人转变,挖掘释放工资性收入潜力。最后,挖掘工资性收入潜力充分运用耕地、宅基地等改革成果,加快各类农村资产“变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作者简介:杨元利,男,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职称,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专业。主要从事社会治理、生态哲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