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减重支持训练改善早期心衰患者心脏功能的临床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减重支持训练改善早期心衰患者心脏功能的临床作用研究

1王桂香,2肖国胜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心内二区  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对早期心衰患者实施治疗期间联合常规康复疗法、减重支持训练施治的优势。方法:本项研究针对我院于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早期心衰患者,共纳入研究90例。研究时基于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小组划分,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4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联合减重支持训练的4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两种施治效果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康复治疗前的组间左心室形态学相关指标及泵血功能相关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康复治疗后虽均有改善,但明显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且部分指标的组间对比结果出现差异(P<0.05)。结论:在对早期心衰患者实施治疗期间,于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减重支持训练对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应在临床相关康复治疗工作开展中积极运用。

【关键词】常规康复治疗;减重支持训练;早期心衰;心脏功能

心衰属于一种进展性疾病,是各类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不良后果,具有较高的致死率,预后并不理想,需要多种治疗方式联合施治以此延缓病情的发展[1]。目前,临床在对该类患者实施治疗期间,一般辅以常规康复治疗,以此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中,有研究人员发现减重支持训练与常规康复锻炼的联合应用能够更好地改善早期心衰患者心脏功能[2]。为此本文展开对比分析,并总结成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针对我院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早期心衰患者,共纳入研究90例,基于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小组划分。于对照组45例成员中男女占比分别为24/45、21/45;组内成员年龄值区间在[45,76]岁之间,均值(52.36±2.69)岁;依据心功能NYHA分级划分,24例为Ⅱ级、19例为Ⅲ级、2例为Ⅳ级。于观察组45例成员中男女占比分别为23/45、22/45;组内成员年龄值区间在[46,78]岁之间,均值(52.42±2.65)岁;依据心功能NYHA分级划分,26例为Ⅱ级、16例为Ⅲ级、3例为Ⅳ级。通过对两组入组对象的各项基础信息实施对比分析可发现没有较大差异(P>0.05),由此得出后续数据资料间的对比可靠。注:本研究于启动前送审伦理委员会,经通过后方正式开始;入组研究对象临床诊治资料齐全,且与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相关内容知情,并于此基础上表示自愿参与、积极配合。

1.2 方法

在对两组患者实施治疗期间,均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前的拉伸,以及后续骑车、太极拳、慢跑等有氧活动,同时进行一些柔韧性运动及抗阻运动等。但是需要注意,每一项运动都要依据患者的实际耐受力制定,在患者运动期间密切监测其体征变化,一旦有异常要立即暂停。

对于观察组中的成员,于上述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添加减重支持训练,主要是通过减重支持系统训练仪,结合患者机体恢复情况制定平板速度与减重量,减重一般从5%-30%个体质量起,一旦进步则需要将减重量快速减少,直至全负重。同样需要在训练期间对患者体征变化进行监测,确保运动安全。

1.3 观察指标

于康复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入组研究人员的左心室形态学相关指标[以收缩末期内径(LVESD)、舒张末期内经(LVEDD)、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为主],以及泵血功能相关指标[以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心指数(CI)为主]进行了测定,现对各指标水平值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获取资料数据众多,用以处理软件型号定为SPSS 27.0,基于资料性质归纳为计量、计数两种,予以呈现形式分别为均数±标准差(±s)、百分率(%);予以校对、验证数值分别以t值、x2值为准。经处理后所得数值参考临界值为0.05,于此数值之上,无统计学意义;于此数值之下方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康复治疗前后左心室形态学相关指标测定结果对比

如下表1:康复治疗前的组间左心室形态学相关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康复治疗后虽均有改善,但明显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且部分指标的组间对比结果出现差异(P<0.05)。

1 组间康复治疗前后左心室形态学相关指标测定结果对比(±s

组别

例数

ESV(mL)

EDV(mL)

LVESD(cm)

LVEDD(cm)

施治前

施治后

施治前

施治后

施治前

施治后

施治前

施治后

观察组

45

46.20±11.70

36.91±8.50

105.91±20.41

102.74±18.94

3.41±0.40

3.02±0.25

4.76±0.51

4.64±0.40

对照组

45

45.80±10.31

41.05±7.62

106.14±18.30

103.81±20.10

3.34±0.37

3.24±0.28

4.72±0.48

4.67±0.38

t

-

0.172

2.433

0.056

0.260

0.862

3.932

0.383

0.365

P

-

0.864

0.017

0.955

0.796

0.391

0.000

0.703

0.716

2.2 组间康复治疗前后左心室泵血功能相关指标测定结果对比

如下表2:康复治疗前的组间左心室泵血功能相关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康复治疗后虽均有改善,但明显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且相关指标的组间对比结果出现差异(P<0.05)。

2 组间康复治疗前后左心室泵血功能相关指标测定结果对比(±s

组别

例数

SV(mL)

CI(L/min·m-2

EF(%)

施治前

施治后

施治前

施治后

施治前

施治后

观察组

45

56.30±13.14

63.08±14.83

2.06±0.39

2.34±0.42

54.02±8.30

62.10±9.32

对照组

45

55.80±12.50

58.46±14.10

2.06±0.37

2.13±0.39

53.58±7.64

58.16±8.20

t

-

56.30±13.14

64.08±12.83

2.06±0.39

2.34±0.42

54.02±8.30

62.10±9.32

P

-

55.80±12.50

58.46±12.10

2.06±0.37

2.13±0.39

53.58±7.64

58.16±8.20

3 讨论

随着当前临床对心衰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以往限制心衰患者体力运动的观点存在错误,而指导心衰患者,尤其是早期心衰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对增强其心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3]。但是,常规康复训练内容仍有欠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本项研究针对常规康复治疗与减重支持训练在早期心衰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融入减重支持训练的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情况较前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减重支持训练更符合患者的实际需求,能够确保患者所进行的每一项训练都是当前机体所需,使得训练效果达到最佳,进而促使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改善,使其心脏功能不断增强[4]

综合上述讨论分析结果得出,在对早期心衰患者实施治疗期间,于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减重支持训练对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应在临床相关康复治疗工作开展中积极运用。

参考文献:

[1]茅溢恒,袁鹏,刘燕. 运动康复训练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康复效果[J]. 中国临床医学,2019,26(05):741-744.

[2]吴德彬. 减重支持训练治疗对早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2019,40(05):1077-1079.

[3]李娜,沈晓程,李岳阳. 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减重支持训练对早期心衰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研究[J]. 临床研究,2019,27(12):62-63.

[4]陈建梅. 心脏康复训练对慢性心衰患者运动耐力及心脏功能的影响[J]. 中外医疗,2021,40(15):51-53+72.第一作者

姓名:王桂香出生年月:1983.04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福建学位:博士职称:副主任医师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科室:心内二区E-mail10826101@qq.com电话:18965154686身份证号码:350821198304160065研究方向:心脏康复邮寄地址: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路2999号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邮编:361000

第二作者

姓名:肖国胜出生年月:197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学位:博士职称:主任医师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研究方向:冠心病介入研究科室:心内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