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共治”理念下的社区治理体系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共建、共享、共治”理念下的社区治理体系构建

徐振辉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社区作为我国最小的地理单元,紧密连接着公众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在我国向存量规划转变的背景之下,为了能够为我国城乡社区治理开创一个全新的路径;从技术路线,价值目标,结构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协作、自主参与的微更新实践。本文着重针对社区共同治理体系构建的结构框架,结合居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社区治理体系进行改进并完善,提出未来社区治理体系发展趋势以及思路,并归纳出居民自治的实践方法,为后续其他社区自治提出借鉴。

关键词:共建;共享;共治;社区治理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深入改革,国民经济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指出,为了加强我国社区体制制度,完善我国社区治理能力,同时加强社会治理能力,着重推行社会基层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格局。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社区逐渐暴露出管理能力不足,居民生活指数下降,社会公共参与性不足等问题。本文基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政治策略,在结合目前民生问题的基础之上,转变我国社会发展路径,为现在所面临的矛盾以及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其中,如何在我国社区推行公共参与成为新时期发展重要工作内容。

2.“共建、共享、共治”理念发展的迫切性

2.1社区治理的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我国发展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建立“单元制”的管理体系,其治理模式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时期其主要形式体现在:政府以绝对力量对街道以及居委会进行管控;企业需要为居委会以及街道提供一定资金用以维持内部福利;社区以及街道其职责主要维持社区服务质量。

我国在历经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经济以及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改变,政府权力逐步往下级放权,随之开展相关社区治理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社区服务也逐步开始转变,不再单单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更是将社区服务产业化,形成更加广泛的社区服务形式。而政府也不再全权管理社区制度,让社区治理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利。

随后的时间里,我国则是探索出了更多不同方面的社会治理模式,治理模式也由自上而下转变到自下而上的管理体系,社区自治体系逐步完善,也更加强调公众的参与。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共建、共享、共治”社区治理逻辑也逐渐深入人心。

2.2当前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增强,我国社区治理已经初有成效,但是随着居民对高品质的生活以及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社区管理体制具有较大差异。

尽管社区治理注重公众参与,但是在实际行使过程中存在着居民对社区参与认同度不够等问题。居民自身对社区认同度低,仅有少数人能够真正参与到社区公共治理中去,并且参与人员也多为老年人,公共参与呈现“边缘化”局面,导致实际的公共参与制度并不能代表全部大众。

从社会层面来看,社区资金缺乏,难以吸引专业人才,不能够发挥自身真正优势,根本公益性服务并不能行之有效的开展出来。

2.3社区治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社区规划未被列入在城乡规划体系中,在增量阶段下的社区规划也是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下的居住区规划而落实的,其成果也仅仅是总平面图以及开发强度分析图等粗略式分析;在当今的存量发展阶段,这种成果不够精细,并不能因地制宜的解决社区所存在的问题。在共建、共享、共治理念下的社区治理体系正是对当今规划类型的缺失从而进行的补充,其主要目的是对社区空间使用者真正的感受与想法,强调使用者与空间关系的而修复与融合,重新构建社会治理结构,简化机构治理体系,促进社区发展动力。

3.“共建、共享、共治”理念内涵分析

3.1“共建、共享、共治”理念概念框架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应对我国现状发展缺陷的总结,更是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由于传统治理理念在我国当今社会出现发展不均衡等现象,为了解决我国当前不充分发展,完善社区治理的缺陷,“三共”理念其基本目的是基于多元共治理念,打破传统政府、社区、以及居民的矛盾,使之形成为一个有机主体,共同治理,利惠共享,协同发展;从而使得居民能够获得更高的居住幸福感。

3.2“共建、共享、共治”理念实施路径

人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度以及归属感直接影响社区的治理,“三共”主要价值理念就是要让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去,培养公共大众的群众-社区为一体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社会主体与社区之间矛盾日益增多,如何让群众对已经丧失的社区认同度重新拾取,是当下主要解决问题。

居民,社区,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享受治理结果所带来的收益,则是“三共”理念的主要治理目标。社区的利益不仅只是单方面的利益输送机制,而是转变为多元主体之间的共享利益的机制。

4.“共建、共享、共治”社区营造策略

4.1建立长效跟踪体系,制定可实操的工作计划

目前已经有多数案例有关社区治理借助社会组织机构,专业学者的力量,通过开展社区治理的讨论会,专家论证等方式使群众与社区以其他社会机构共同解决问题。群众作为社区主体,工作应将群众的工作参与意识列为重点,完善社区治理新体制体系。

社区共治主要体现在所有群体都有平等的参与并讨论的权力,政府也改变往日治理主导者的形象,而是变为共同参与主体;政府与群众协调一致而不是群众一味的被动接受政府管理的机制,才能呈现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从而促进办事效率。最后,应该强调公众参与并不是形式上的公众参与,而是应将群众的意见结合社区治理前期的主备,策略指定以及实施的全部过程,确保群众的意见能够有效的落实在社区治理之中。

4.2创新社区工作理念,提高居民参与认知

在强调公众参与社区建设治理之中,还应该根据实际的社区的建设情况,将主体根据利益不同的需求从而更加详细的而划分为居民,规划师,机构部门等。将不同层级,不同观点的治理意见协调统一的纳入治理体系之中才能够使共建、共享、共治管理有着简洁、清晰的体系结构,有着极高的实际操作行,也能够为其他社区治理提供经验。

但是实际的治理有着众多复杂因素参与其中,使得社区治理有着不确定性,对社区工作者,规划师等有着极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前提下,要勤与居民进行沟通,将自身想法与居民进行交流,通过具体行动,来使居民有着较高的参与性,

4.3畅通规划编制与城市治理的互通渠道

如何做好社区的横向与纵向的衔接,推行自下而上的有效管理体系制度是社区治理的关键点。社区的管理即是对规划的编制的检验也是规划的实施具体路径,二者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理论到实际建设的循环互补。在共同协商过程中需要借助横向上不同主体的意见,从而最大程度上的融合不同观点、立场的意见。

  1. 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品质不断的提升,未来的城市建设应更加注重多元主体的共同协商。在“共建、共享、共治”体制建设下,人文精神能够得到有效的体现,社区也能够更加富有活力,提升城市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