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面叠合板施工质量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楼面叠合板施工质量控制

吴会荣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质量安全监督站

摘要:叠合板是叠合构件的一种,是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既有混凝土结构构件)和后浇混凝土组成,以两阶段成型的整体受力结构构件。这种结构优势明显,结合了现浇结构和预制结构的优点,在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同时,又能满足构件工业化进度的要求,而且节约了大量的模板支拆,降低了施工成本,是非常具有拓展潜力的楼板形式。

关键词:装配式;叠合板;裂缝;质量控制   

发展装配式建筑,主要采取以工厂生产为主的部品制造取代现场建造方式,工业化生产的部品部件质量稳定;以装配化作业取代手工砌筑作业,能大幅减少施工失误和人为错误,保证施工质量;装配式建造方式可有效提高产品精度,解决系统性质量通病,减少建筑后期维修维护费用,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能够全面提升住房品质和性能,让人民群众共享科技进步和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发展成果,并以此带动居民住房消费,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走向中国住宅梦的发展道路。

1、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

1.1施工图纸深化不到位。施工前没有按排土建、电气、消防、通风等技术人员共同深化设计图纸,装配式楼板上的预留管道、接线盒、固定件、吊环位置没有在图纸上标注,工程中常有深化不到位出现后开洞的现象;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临时安全锚固定措施也没有标注,如悬挑式卸料平台的后端锚固,悬挑式脚手架后端锚固。

1.2叠合板强度不足。施工过程混凝土质量控制不严,如水泥出现过期、受潮、粗骨料空隙比较大以及含泥量比较大等现象,会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也有可能是混凝土配合比例不当,比如说水加入过大,导致水灰比增大;若混凝土加料的顺序不对,搅拌时间没有达到要求;天气原因,冬期寒冷施工时拆模过早受冻;夏季施工没有及时覆盖等养护管理不善的原因,都会导致强度不足;没有驻场监督或进场时没有进行结构性能和实体检测。

1.3叠合板裂缝。根据经验,可能产生裂缝的主要工序有振捣、拉毛、养护、拆模、吊运、堆放等。由于设备操作人员的经验不足,往往出现过震,产生离析现象,造成裂缝的产生。养护过程中温度、湿度达不到要求时,因混凝土收缩很容易使构件产生裂缝。拆模过程,未达到拆模的强度要求而强制拆模,可能会因为强度原因,使构件侧面产生裂缝。吊运不规范操作会造成构件在吊运途中因挠度过大而产生裂缝。叠合板堆放、运输时叠合板堆放过高,某些工厂为了节约场地,叠合板码放高达8-10层;叠合板码放不规整,大板压小板;垫木摆放随意、不规范,上下层垫木不在同一垂直线上,而且没有按照要求摆放,超长超宽的叠合板依旧只放四块垫木。这些行为造成叠合板支撑受力不均匀,进而导致裂缝产生。因运输原因产生裂缝的情况,与堆放时产生裂缝的原因基本一致,但在运输中难免会有道路不平而引起汽车颠簸,这样会产生动荷载,若固定叠合板的方式不牢固,则很难约束叠合板,叠合板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最终导致叠合板产生裂缝。模板支架的强度、刚度不足,支架的变形过大产生裂缝。楼面超载也会产生裂缝。

1.4叠合板尺寸偏差大。叠合板生产尺寸控制不严,梁模板轴线尺寸有偏差,叠合板搁置长度和板锚筋锚入长度不足。

1.5叠合板板带.现浇混凝土浇注前,模板或连接处缝隙封堵不好,有的用发泡剂、有的占现浇结构根部,影响观感和连接质量。

2、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常见问题的控制要点。

2.1装配式建筑施工前进行图纸深化。

2.1.1吊环深化。经专业技术人员测量可知,预制叠合板厚度仅为60毫米,如果单独埋设吊环,且锚固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导致吊环脱出。针对此,应优先考虑利用叠合板桁架筋节点顶替传统的预埋吊环施工工艺,确保吊点位置符合结构力学特征,保证吊装质量。客观对比两种吊环预设方式可知,利用利用叠合板桁架筋节点不仅可节省最环材料成本,还能优化施工工艺,并且保证吊环安装的安全稳定性。为避免吊环安装过程造成零构件的损坏问题,可利用红漆重点标注吊点位置,为施工技术人员提供便利。

2.1.2叠合板预留管线、接线盒、预埋件的优化。叠合板生产前要进行设计图纸的优化,优化技术人员包括各个专业,在生产图纸上要标出管线、接线盒、预埋件的位置,相应的位置采用钢筋加固措施也要标注,管线、接线盒、预埋件位置尽量距离板边远些,优化后的图纸要经参加优化人员签字确认。

2.1.3安全防护架、操作平台预埋件的优化。叠合板施工后发现很多安全防护措施预埋不到位的现象,很多是事后打洞,影响叠合板的质量;施工前要明确安全防护措的类型,如悬挑脚手架、悬挑卸料平台等;悬挑脚手架、悬挑卸料平台型钢梁锚固的间距及数量在图纸上标注,叠合板预制时做好预埋,也可在预埋部位设置成板带,在板带里预埋锚固钢筋。

2.2装配式结构连接部位及叠合构件浇筑混凝土之前,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应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粗糙面的质量,键槽的尺寸、数量、位置;钢筋的牌号、规格、数量、位置、间距,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及平直段长度;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接头面积百分率、搭接长度、锚固方式及锚固长度;预埋件、预留管线的规格、数量、位置。

2.3施工过程控制混凝土质量。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混合料的掺入要试配,根据材料的含水量调整施工配合比,水泥出现过期、受潮、粗骨料空隙比较大以及含泥量比较大禁止使用;搅拌过程中测量混凝土的坍落度,合理调整用水量,控制搅拌时间;天气原因,冬期寒冷施工时拆模不能过早,夏季施工及时覆盖等养护;按排没有驻场监督或进场时进行结构性能和实体检测。

2.4施工过程中控制叠合板裂缝。

2.4.1控制混凝土振捣工艺。叠合板浇筑、振捣、拉毛过程中,采用振动台振捣混凝土,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交底,明确操作要求。采用人工振捣时,振捣棒应横放振捣,同时注意振捣时间,避免局部过振和振捣桁架。在施工作业过程中,混凝土未达到起吊强度前,严禁踩踏桁架筋。

2.4.2控制混凝土养护温度。在预养护时期,控制预养温度不低于10℃,混凝土终凝且在灌筑结束4~6h后才可升温;升温时控制升温速度,不宜大于10℃/h;恒温期间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宜超过60℃,最大不得超过65℃,恒温养护时间应根据构件脱模强度要求、混凝土配合比情况以及环境条件等通过试验确定;降温期,保证降温速度不大于10℃/h;还应尽量保证各部位温度一致,温差不宜大于15℃。

2.4.3控制叠合板拆模时混凝土强度。拆模前应采用同条件试块监测叠合板强度,待叠合板达到设计强度要求的75%或者设计图纸要求的强度后,方可拆模。拆模应按要求模具的组装工艺以及拆模要求进行,严禁暴力拆模。

2.4.4叠合板起吊、转运流程要规范。严格要求工人按照设计图纸规定的吊点数量与位置,使用专业吊具进行吊运,要慢起慢落,避免与其他物体相撞,并要确保起重设备的吊钩位置、吊具及构件重心在垂直方向上重合,吊索与构件的水平夹角不应小于45度,不宜小于60度;保证构件达到设计强度的75%或设计图纸要求强度后,再吊运构件。

2.4.5叠合板堆放、运输要符合要求。每垛叠合板尺寸规格应尽量统一,严禁大板压小板;保证每层支点在同一垂直线上,避免因支点上下不一而产生剪切裂缝。

2.4.6模板支架搭设质量要符合专项方案要求。模板支架立杆间距、步距、扫地杆、纵横向水平杆设置要符合专项方案要求,如果间距过大会引起超过正常使用的变形,变形超过叠合板允许变形,楼面叠加合板会产生裂缝。

2.4.7严格控制楼面的施工荷载。楼面施工荷载超过支架的承受能力,超过正常使用的变形,变形超过叠合板允许变形,楼面叠加合板会产生裂缝。

2.5预制构件进场检验。预制构件进场时应全数检查外观质量,不得有严重缺陷,且不应有一般缺陷。

2.6吊装精度控制与校核。吊装前须对所有吊装控制线进行认真的复检,构件安装就位后须由项目部质检员会同监理工程师验收构件的安装精度。安装精度经验收签字通过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7叠合楼板及钢筋深入梁、墙尺寸要符合要求。叠合楼板的预制板的板端与支座(梁或剪力墙)搁置长度不应少于15mm;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座梁或墙的现浇混凝土中,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2.8现浇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或连接处缝隙封堵好。浇筑混凝土前,模板或连接处缝隙不能用发泡剂封堵,因为发泡材料易进入现浇结构里面,建议用打胶封堵;模板或连接处缝隙封堵应加强质量控制与验收,保证现浇结构质量。

3、结语 :随着我国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装配式叠合板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信只有从叠合板生产、运输、吊装等工序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同时加强对工人的专业技能培训,才能有效预防叠合板质量问题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