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抗震性能的住宅室内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基于抗震性能的住宅室内设计研究

薛刚

 安徽和业建设有限公司   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摘要:抗震性能是住宅室内设计的关键一环,可以对住宅室内环境进行经济有效的抗震效能控制,提升住宅建筑的承载力、刚度、延性、变形能力等指标,以便使其具备较高的抗震可靠度。因此加强住宅室内设计的抗震性能研究,对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抗震性能;住宅室内设计;策略探讨

引言

项目引入抗震性能化设计概念,借助结构、后期装饰的抗震设计,实现建筑结构承载力和延性的平衡。在结构设计上,遵从简单、规则、对称的抗震原则,将剪力墙均匀布置于住宅建筑周边,引入抗侧力体系,入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系统,使得建筑具备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住宅客厅空间并无异形或变形的结构,整体为一个方正的长方体,从整体上减少刚度偏心以及狭长缩颈部位出现;在后期装饰上,尊重建筑空间原有结构体系,秉持安全第一的设计理念,规避对剪力墙、横梁、墙体、房屋结构设施的人为改造,铺设木质地板而非大理石,选择重量较轻的灯具并进行基础加固,同时将容易跌倒的家具放在活动较少的空间区域,来减少因为装饰物对楼层结构应力体系的冲击。

1充分尊重原建筑的结构设计

如今的室内设计师,或为过多地满足市场的盲目需求以及户主的个性化要求,或为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思想,在缺乏对该房屋结构图纸的仔细研究,以及与原建筑设计单位沟通的前提下,对户型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造成了原始建筑主体结构和其他附属结构的位移与应力的变化,大大降低房屋的抗震性能。因此,充分尊重原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个室内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素养。若因设计的需要,必须要做墙体改动,应做到:混凝土结构住宅中,剪力墙、柱、梁及楼板不能拆除或掏空,防止其丧失支撑和保护的作用,其他附属结构不宜做大的调整等。如需对原始建筑主体结构有修改,或其他附属结构有大调整,应征得原建筑设计单位结构工程师的许可,必要时需做加固处理,所有新增的附属结构应与原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埋设管线时应遵守轻质墙横向开槽不超过500mm;承重墙原则上不开槽,内保温墙横向开槽不超过1000mm等原则,并在开槽过程中绕开钢筋,不可将钢筋凿坏,否则影响墙体与楼板的承受力。

2注重强化装饰结构、转换装饰材料

对于住宅室内的装饰设计,要尽量做到在稳固、安全的基础上塑造简洁、美观的造型,不可为盲目地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装饰结构的牢固。在如今的家居装修中,大面积的悬挂式吊顶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那么在安装时除了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外,设计师还应勇于采用新型柔性、轻质材料代替常用的硬质材料,创新施工工艺。比如,吊顶中常用的木龙骨在地震中容易折裂,可改用相对柔韧的轻钢龙骨,在地震中轻钢龙骨只会弯曲,不易崩裂,可降低吊顶坠落的可能;多用LED软管灯饰来满足照明和装饰的需要,减少重型吊灯的使用,即便要使用吊灯,需做加固处理;天花上常用的镜面玻璃装饰,在地震情况下容易破损、飞溅导致伤人,若选用一种镜面软膜材料取而代之,装饰效果相同,安全系数大大提升。如果一定要用到玻璃材质,应在玻璃表面附上一层防爆膜,降低玻璃的易碎性能。墙面造型尽量简化,且安装时要通过多种五金构件做基础加固。

3空间划分要合理

(1)平面划分应简单规整,并保证多个出入口,每一个分区都应设置相应的安全区可供住户躲避。该安全区面积较小,形式可以多样。比如,在选择具有三角支撑结构的墙角做些软包设置,平时可作舒适的休闲区,地震来临时将是理想的庇护区。或根据实际户型,设置防震躲避间,即一个独立于室内任何其它功能的小型空间,面积控制在1m2~2m2,遵循近水远火的原则,内设地毯与软包墙面,并尽可能地与各个房间入口保持联系。

(2)保证逃生路线的流畅性,要求设计的路线明确、平直,直通安全区或入户门。路线两边不做过多花哨的装饰,防止在逃生过程中被坠落的装饰物砸伤。地面选择摩擦系数较大的材质,可防止滑倒。只有多方面的考虑才能使设计更为合理,更有效地帮助住户逃生。

4家具结构及造型的优化

家具种类繁多,就使用功能来分,大致可归为柜类家具、桌类家具、坐具类家具、床塌类家具等。功能不同,造型不同,在地震情况下遇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有的家具需要优化造型、有的家具则需要加固处理。在住宅中,立柜是家具的主角,但外形高大且占地面积小的特征,在地震中极易倾斜和翻倒。因此,为加强立柜的稳定,可通过膨胀螺栓和U形或L形固定铁件,将柜体与地面或是墙面直接连接。为防止储藏在柜内的物品甩出,柜门可选择横向推拉的行式。针对开敞式无柜门书柜,可在柜口约三分之一高度设置挡杆,对书的滑落有一定的阻挡。柜类家具的抽屉若抽拉过于顺畅,也易形成危害,可设置一些结构来增加开启阻力,降低抽屉在晃动中飞出的可能。除此之外,柜类家具的物品摆放要遵循下重上轻的原则,可减少柜体倾翻的几率。桌椅板凳等桌类、坐类家具,个体较小、体重轻便,地震来临时,极易发生移动,对逃生的住户造成威胁。因此,应当多选用质地柔软的桌椅,并在桌脚、椅脚添加软膜垫片,加大与地面的摩擦,增加稳固性。同时,桌类、椅类家具的底部支架可选择钢铁材质,其较强的稳定性与坚硬度可以使桌底或椅底空间形成一个安全的避难空间。

床榻家具面积较大,是户主休息的场所。若在夜间发生地震,睡梦中的人们避灾的反应能力极低。如果将床榻造型进行相应的庇护设计,即便房屋倒塌,也能为受困人员支撑起一个求生空间。如日本现已广泛使用的防震床,延床沿在床榻外部加一个半圆形的铁质外罩,形成良好的屏障,当坠落物砸下来时,不会对床面造成直接的撞击,可减少重物对人的直接伤害,提高逃生几率。依据此原理,我们可以在床塌的造型上适当美化,达到与居室环境风格的融合。

5注重住宅室内楼梯空间结构抗震设计

楼梯在住宅室内空间中具有承上启下、美化环境、疏散交通等功能,需要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以提升楼梯结构的使用寿命与安全指数。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项目严格执行规范中针对住宅室内楼梯空间的抗震设计要求,如楼梯构件自身应计算抗震,并通过抗震材料与结构的创新应用,在保持住宅室内空间整体视觉界面整洁、美观的前提下,使得楼梯结构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具备较强的刚度、承载力。其中在抗震材料选择上,摒弃木材料、玻璃材料、塑料材料等抗震性能较弱的楼梯建筑材料,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材料,两个侧面各配2Φ16纵筋,增强楼梯结构的抗倒塌能力,避免地震时楼梯倒塌造成的生命财产安全风险;在建筑结构设计上,为了增强楼梯抗震性能,促使结构刚度与质量更加均匀对称,选择规则型立体结构,采用滑动支座,楼梯与主体结构进行整浇,加入可靠的连接或铺固,以K形支撑为灵感确保楼梯结构与主体结构相互支撑联系,同时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弱化楼梯对主体结构影响,加强梯板抗弯扭能力,限制墙体裂缝延伸和扩展。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住宅室内防震设计所要考虑的,是在地震环境下,空间分区、装饰结构、家具造型及其摆放等,是否因震动而发生位移或变化,给居住者造成伤害;本文对基于抗震性能的住宅室内设计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姜连艳.从抗震设防类别探讨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J].震灾防御技术,2017,12(01):203-209.

[2]陆广谱,毛琦虹.基于抗震防灾的住宅室内设计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7):103-104.

[3]张晓华.抗震室内设计新理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0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