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树状思维导读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名著树状思维导读探析

潘斐

江苏省溧阳市第六中学 

摘要课程标准对于名著阅读有明确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统编教材设置了“名著导读”,其初衷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名著。因此,名著导读课应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名著,导读之“导”,即引导、指导,教师在导读课上的“导”,目的应该是给学生阅读名著提供方向和帮助,教学生抓住名著阅读的关键,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纠正阅读过程中的偏差思维导是提升阅读质量和速度的强有力工具。巧用思维导,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名著内容,也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提取、创造等多种思维,还能促进形成性评价,有效反馈阅读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树状思维导读;制作;作用;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上,并规定了12本必读书目和24本自主阅读书目。在这样的形势下,名著阅读就成为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难以具体操作的一个新领域。

一、树状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通常是指将知识元素、结构和层次可视化的图形,是用点、线、面、符号等元素来形象化人类思维过程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将知识信息条理化、层次化,并通过视觉展现的形式表达给读者。

其中树状思维导图是最简单的形式,“树状思维导图”把所有的信息都组织在一个树状的结构图上,从一个中心出发点开始,链接多个分支。通过分支上的文字说明与图像的视觉刺激,树状思维导图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图,并进行信息再处理与知识加工。

二、如何制作名著阅读的树状思维图

树状思维导图通常应用于将相同特性的事物进行归类整理的聚类分析上,从分析功能与效用上来看,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实现对文本内涵的结构化处理与原始信息的重构。以九年上册名著阅读《水浒传》为例,这是一本章回体古代白话小说,主要是以人物及其相关事迹介绍为主,部编版语文教材第87页《走进小说天地》中就有一张类似思维导图的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图。在教学时,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树状思维导图及其制作注意点,该图以某一重点情节为主,设计相关枝节,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为以某一人物为主来设计,展现他的生平历程;以某一中心主题来设计,将相关人物都联系起来;以人物结局来设计,归类统一等。

学生在处理此类思维导图时,一般情况下会面对以下五个问题。第一,聚类分析的一般标准是什么?导图中几乎所有的事物都需要依照此类标准进行体系化排列,因此排列标准或者说分类原则是处理此类思维导图时最重要的问题。第二,我们所设计的一般标准是否能够用来衡量导图中所出现的所有重要事物?如果出现了超越此分类标准的事物,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导图设计在逻辑体系上是不够严密的。第三,在我们的思维导图设计框架下,是否有特殊性事物需要被归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别中?第四,我们所罗列的众多类型之中,哪几种类别是最具有典型性的?我们所设计的思维导图中,是否可以展现出一条贯穿全书首尾的主要线索?

这些问题除了学生可以在看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之外,也能根据每本书的特点去归类,例如以人物情节为主的阅读可以从人物事迹、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入手,或者认真阅读书的前言等综述性、介绍性或鉴赏性文字,从中发现规律,进行求同或求异思维,从而获得树状思维导图的构建框架。

三、树状思维导图对阅读名著的作用

1.有效反馈

从学生绘制的树状思维导图可以看出,无论是名著还是局部,学生都有一个形成性过程的体现。首先绘制树状思维导图是一个阅读任务,带着这样的任务,学生先要进行名著的自主阅读,这是促读的最简单有效的途径。其次制作这种思维导图需要进行信息提取,这一过程对归纳和概括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从目前语文考试中对名著的考查形式来看,无外乎对情节的归纳概括以及对名著内容进行对错的指认和辨析。

2.发展思维品质

名著阅读变成一种锻炼学生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树状思维导图功不可没。从学生绘制的树状思维导图来看,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一隐性过程从中得到外化,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如何寻找出发点,如何细分枝干,这些都取决于思维的敏锐性,看问题的角度。在这一过程中同质相连思维是关键,求同和求异思维是进行归类的关键,然后形成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分析性思维。

四、在名著阅读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的途径

1.绘制思维导图,提升名著阅读能力

根据实际的名著阅读情况,可以了解到当前情况下,学生们在进行名著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隔离知识点,这样一来,便不能够有效的利用名著阅读展开分析,进而促使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这有利于学生们针对名著阅读做出综合分析。

比如说,在教授《西游记》时,可以以猪八戒为例绘制一个思维导图。在绘制思维导图时,首先写出“猪八戒”三个字,然后让学生回忆《西游记》中和猪八戒有关的事件,而学生通过回忆列举出大战流沙河、义激美猴王、高老庄大圣除魔等,然后,笔者再让学生从这些事件中分析猪八戒的性格,学生便会发现原來猪八戒不只有好吃懒做、偷奸耍滑的一面,他还有义勇忠实、憨厚单纯的一面,而后,笔者让学生将猪八戒的性格特点和其在取经路上的表现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化人物形象,并通过人物联系故事细节,推动学生对全书的把握,另外,在分析各个因素之间关系的同时,教师应该利用箭头进行标注,这样一来,便有利于学生们更加轻松的读图。

2.借助名著阅读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学习名著阅读的过程中,还需要了解其中相关的知识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好书中的人物设置和大体的分布情况。为此,在向学生们讲授名著阅读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们画思维导图的基本能力,以此来让他们利用思维导图大概的掌握故事的实际情况。而且,通过不断读图,学生们也有利于促使自身经验的形成。

例如,在讲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名著时,便会将其中的经典语句或段落摘抄下来,如“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属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等,还会将精彩章节中所映射出的人物光辉形象、哲学思想等摘抄下来,然后为学生清晰地将这些与人物或情节相对应,促进学生对这些哲思的学习和理解。

五、构建树状思维导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构建名著阅读的树状思维导图,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独创。思维导图必须是个体对所读作品的重新加工或再度编码,要具有原创性。对于阅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要降低要求,模仿已有的思维导图,或者是对粗略的导图进行细化加工,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信心,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2.简明扼要。思维导图应该简明扼要,做到归类严谨、线索清晰、框架严密,并排除掉主干之外的枝蔓,让阅读者更加容易地接受阅读内容、提升阅读体验。

3.富有条理。思维导图中的分类体系与分支路径必须按照原文的文本逻辑来处理,不能混淆或误读作者的原意。

总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并不简单,学生们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来进行对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讲有效的阅读方法,还需要教授给学生们合理的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以此来促使学生们对名著阅读的有效掌握。

参考文献

[1]郑馥茗.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名著阅读中的应用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6).

[2]刘玉芬.思维导图在初中名著阅读中应用内容、路径与方法的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