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检测现场采样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生态环境检测现场采样问题分析

陈昭晶 ,高冠军

山东省环科院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50013

摘要:现场采样是环境检测的基础和前提。取样操作应参照操作规程严格执行。采样人员的违规操作会影响采样质量和整个环境的检测效果。因此,取样人员必须遵守标准化的取样操作程序是一个原则。本文分析了环境检测中现场取样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不同样品采集的具体操作要求,探讨了相关实施措施,为相关环境检测的取样操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检测;现场采样;问题分析

引言

现场采样是生态环境检测全过程中的核心实施环节之一。环境检测人员在选择采样地点、确定环境样品采样频率时,应体现严格遵守现有采样操作标准的基本思路,以确保采集到的环境检测样品能够达到典型和全面的标准。近年来,生态环境检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环保部门的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采样操作,环境检测人员可以保证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合理性,进而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1生态环境检测现场采样的影响因素

1.1采样频率与点位

现场采样频率和现场采样地点这两个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环境样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这就决定了采样操作人员在现场采样时必须严格控制和限制频率和点位因素。大多数情况下,现场采样的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应灵活控制采样间隔频率,避免采样操作频率过于频繁。这是因为过于频繁的环境样品采集操作会消耗更多的样品采集资源,同时也会导致样品检测过程中财力的浪费。但相比之下,过低的环境样品检测频率可能会损害环境样品的效率,不利于检测专业人员分析更准确的环境污染数据。因此,应该合理地限制采样频率。

1.2样品存放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采样结束后,采样人员将样品封存,并及时转移到实验室进行检验。样品密封时,取样器需要考虑储存样品的容器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样品储存方法对样品质量的影响。比如采集水样时,要考虑器皿造成的二次污染和运输过程中的泄漏。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不同样品采集的具体操作要求

2.1大气环境检测采样

在科学判断大气生态污染的过程中,关键的前提应该是完整、准确地采集区域大气污染的原始检测样本。检测技术人员在采集空气污染检测样品时,应选择使用专门的储存容器完整保存已有的空气污染检测样品,避免气体溢出现象。对于环境检测人员采集的大气污染样品,根据样品的检出限和上限,采集样品的体积应合理。一般来说,专门用于存放大气样品的容器应该是低温的专用箱体,这样才能保证箱体达到良好的气密性标准。环境检查员应确保通过全面收集获得的空气检测样品在短时间内完成,以避免样品检测的数值结果失真。采样操作人员必须注意,造成空气生态污染的共同因素有多种,因此空气污染采样技术人员必须选择每个典型的采样时段。

2.2水体样品采集

在环境检测中,通过对水样的分析,可以了解相关环境的污染排放情况。在实际探测工作中,首先对待测水体进行调查,采集气候条件、流向、流速、pH值、温度等数据,制定水体采集方案。根据不同的位置和采集要求,选择合适的采集仪器进行采集。在水样采集过程中,采样人员应严格遵守采集规则,确保样品质量和数据准确性。在水体附近有工厂污水的区域采集样品时,需要分析水体的温度、pH值、浊度、化学成分等信息,并根据调查内容制定后续样品采集方案。在常规水体采集样品时,应结合采样要求,通过GPS定位或放置明显标志进行定点,加强采样点的数据记录,做好水流和风向的防范,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在河流等水体采集样品时,采样人员使用探测器等设备监测宽度、深度等指标,合理设置采样点或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以保证样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在采集深湖等水体样品时,需要分层采集样品,因为一些氮、磷等成分存在于深水体中。因此,合理的抽样方案是保证环境检测数据真实性的基础。

3环境检测采样质量的规范措施

3.1强化采样管理

在环境试验中,采集样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国的检测机构应该完善抽样程序和规范,对抽样人员制定严格的抽样制度,抽样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抽样。在采样后的样品分析过程中,也要运用科学的采样分析方法,及时解决采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牢记采样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和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在后续的采样检测和结果分析中进行合理的调整。但有些样本采集后并不是立即进行测定,需要工作人员根据采集样本的种类和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分类,并进行保存。

3.2合理选择检测点

针对布设问题,相关检测部门应加强布设方法的设计,合理选择检测点。相关人员应对检测区域的实际情况、周围植物和生物的生长趋势、自然环境条件等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然后设置检测点。首先,工作人员需要确定检测空间的稳定性,设置的样本检测点要与周围环境相契合。比如在检测某个地区的水污染时选择了一条流动的溪流,那么这个检测点检测到的水质一定不符合当前的环境,水源可能来自其他地区,那么最终的检测结果一定缺乏准确性。只有合理选择检测点,才能保证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现对环境质量检测结果的评价,从而更好地开展后续环境治理工作。

3.3加强环境检测前仪器与设备的管理

取样仪器和设备的性能会影响样品和检测结果的质量。因此,应对使用的仪器设备建立档案,粘贴标签,进行检定或校准,并做好记录。以环境检测污水采样为例,选择满足现场采样的仪器和存放样品的容器,确定存放样品的独立空间。不同采集点的不同样本不能存放在一起,以免样本污染。仪器的选择应考虑仪器材料的化学性质,以避免与样品接触时出现任何异常情况;需要考虑器具的密封性,避免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因车辆颠簸而掉落;有必要考虑仪器的耐温性,以确保样品可以进行微生物测试。现场采样工作结束后,采样人员需要对仪器设备进行清洗和检查,并与同组人员做好联系,核对仪器设备的数量和编号,做好入库工作,避免遗漏。

3.4有效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检测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①开展专项培训活动,采取以老带新、以老带新的方法,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传统的培训方法应该进行创新。比如将知识讲座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可以打破空间限制,提高交流互动效率;采用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的方式,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可以提高人员的参与度;出去深造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进步,拉近与工作的距离。②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施绩效考核,通过奖惩制度激发检查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业务素质的持续提高。在这方面,首先要保证考核工作的严谨性,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能够真实反映人员的能力水平。二是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如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岗位调整、评先评优等。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场采样操作的过程是否准确,从根本上关系到环境检测的预期实际效果和目标。在现阶段的生态环境检测中,检测专业人员可以充分利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专业仪器获取生态环境检测样品,有利于环境检测人员在样品采集和检测中严格控制数据误差,提高样品采集效率,服务于生态环境检测和保护的整体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南荣.生态环境检测现场采样问题及注意事项[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23):154-155+158.

[2]宋钊,陈迪.生态环境检测实验室现场采样质量管理技术数字化研究与应用[J].质量与认证,2021(06):59-60+64.

[3]李海玲.生态环境检测现场采样问题及注意事项[J].化工管理,2021(03):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