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筑根本,坚定信念向未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1

立德树人筑根本,坚定信念向未来

吕航娟

西安现代职业高中,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有一种人生最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独好,那就是师魂;有一首歌最动人,那就是师德。一转眼我在教学岗位上已耕耘了18个春秋,从最初的边学边做到以德立身,从潜心问道到以德立学,从因材施教到以德施教,这一路我溯回丛之,深感道阻且长,师德是这样朴素又无声的,它像大地,虚怀若谷,也像高山,岿然不动。

关键词:立德树人;师德;师魂

随着时代变化,教师身份的多重性,使得教师的职业修养、品德修养、教学能力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引发了我的扪心自问,我的师德稻种该如何灌溉、培育?在经历了纷繁复杂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频出的学生管理工作几番试炼后,我似乎寻找到了方向——坚守讲台筑梦,潜心立德树人 。

一、以德立身。

师德如山,仰之弥高。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生如沐春风,学习、生活将会更加求真务实;行为举止、品行习惯越发向善趋真,心灵得到滋养。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传授和技能提升,还得到精神品格上的感化与熏陶。“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在学生看来,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为师更当以德立身、泽己及人。古有孔子三省吾身,坚守德行,诲人不倦;近有张桂梅、支月英不忘初心,以自己弱小身躯托举着大山的孩子。这也促使我认识到,以德立身,首先要以职业道德约束自我。“师垂典则,范示群伦”,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我更加明白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以规范的师德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用自己良好的道德风范和渊博的学识文化影响、感染学生,引领学生道德的健康成长。教师自我的修身立德永远都是现在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二、以德立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以树人必先立德。教师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去理解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拥有丰富学识、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更需要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修养、健康的人格品质的人才。《资治通鉴》中有言:“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华罗庚“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李四光“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钱学森“学成必归,报效祖国”等等,他们都是“圣人”,都是以德立学的典范。教师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知识来源无限丰富的信息化时代,我也努力实践着新课改,结合英语课程内容,向学生传递思想和理性的光芒,积极引领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塑造,使学生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崇德向善 ,做学生锤炼品德的领路人。

三、以德施教。

师德的核心内涵是仁爱之心,以德施教便是以仁爱之心培育每一个孩子,夏丏尊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智慧与爱共融的过程。爱学生与爱教育难以分割,仁爱之心与奉献精神互为一体。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会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能够做到在他们学习情绪低迷时陪伴学生们学习。我也会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学活用,共同创作,留下深刻和美好的回忆。新时代中职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家国情怀,热爱教师职业,热爱自己所教授的学生,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融入对学生的关怀和关爱,要有爱心、有耐心地教育学生,要包容和理解学生所犯的错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予以帮助,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这是对广大教师群体的谆谆嘱托和殷殷期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会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时刻不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努力学习,不断积累,丰富和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教育能力,加强师德建设,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学识水平和育人水平的提高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发展,更关乎学生的成长,关乎教育强国建设,关乎民族复兴大业。我将继续用责任和关爱守护学生,用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传播先进思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参考文献:

[1]吴鸿梅.“理实身心一体化”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18):104-105.

[2]胡道成.坚定教育信念 潜心立德树人——新时代教师应有改善教育生态的智慧[J].贵州教育,2020(06):14-19.

[3]陈会军.在外语教育及管理中实现“三全育人”[J].北京教育(高教),2019(12):60.

[4]赵霞.立德树人关键在教师[J].中国教育学刊,2019(07):101-102.

[5]朱红.抓党建 铸师魂 立德树人[J].陕西教育(综合版),2019(06):45-46.

[6].立德树人育桃李 特色办学铸栋梁[J].高等理科教育,2018(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