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的衔接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8
/ 2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的衔接思考

陈,瑛

659001197808181842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于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以其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少、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舒适等特性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轨道交通作为平时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如若能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良好衔接,可以缩短人们的出行时间,从而可大大提高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和吸引力。本文就地铁与其他交通换乘衔接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供轨道交通工程师借鉴。

2 现状问题

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其作用要充分的发挥,交通衔接必不可少。若把地铁比作动脉,市内其它交通方式就是毛细血管,它们是一个有机体。过去几十年,由于规划前瞻性不够、建设时序不同、协调机制缺乏等多种原因,导致地铁车站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性不足,换乘距离过长、换乘效率不高、没有规划相应的停车场等,致使换乘体验不佳,降低了轨道交通的客流吸引力。经过多年运营和乘客体验,各部门对交通衔接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现已作为项目审查的重要内容,建设部门、规划部门和各级审查部门都非常重视。然而,从已开通地铁的城市看过来,现交通衔接大体存在以下问题:

1)初期对交通衔接重视不够

(1)地面交通衔接涉及到规划、交通、土地等多方面的接口,需要各方协作,而形成一个多方协作的机制需要过程和时间;

(2)地铁建设受制于工期压力,为确保按期开通,缺乏足够的时间去协调推动各部门共同来完成地铁车站周边的交通衔接配套,许多工作只能开通后再进行补救。

2)对交通衔接系统研究不足

交通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沿线进行调查摸底、结合规划进行需求分析研究,制定交通衔接规划,指导工程设计。多数城市,由于交通衔接设计缺乏系统性,未对沿线的交通衔接需求进行测算,仅仅是调整了公交站点和在地铁出入口附近有限的用地设置一些非机动车停车。

3)管理不足

某些城市在地铁车站出入口附近的自行车停车场多数无人管理,无序停放、被盗丢失较常见。而且多数无车棚,雨雪天气使用不便。

3理念及规划原则

交通衔接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涉及到多个部门,各种交通方式又存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问题,因此,交通衔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就需要各个部门、各个专业相互配合,需要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的统一协调。交通的本质是为人服务的,为了让交通更加高效,便捷,应该按照如下理念及规划原则。

3.1“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

在轨道交通衔接客流构成中,主要有步行、公交、出租车、小汽车这几种衔接方式:

1)步行是最主要、最便捷也是最为环保、节能的衔接方式。将其放在所有衔接方式最优先考虑的位置,通过集散广场、步行道和过街设施等为步行提供安全、连续、便捷和舒适的步行空间。

2)常规公交与步行的衔接比例相近,均为最主要的衔接方式。在有交通工具的衔接方式中,常规公交人均占用资源少、效率高,应成为首要提倡的衔接工具。

3)出租车衔接规划要结合区域的需求管理政策和道路组织要求,分区域、分时期采取不同策略,对于中心区以设置临时停靠站为主,方便与地铁换乘;而在外围区,由于公交线网尚不发达且衔接距离较远,通过设置出租车候客区来为乘客提供方便的服务。

4)小汽车衔接规划主要考虑设置“P+R”专用停车场,并辅以相应的优惠收费政策,设置原则需要结合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及停车设施供给原则综合考虑。“P+R”设置主要目的是拦截外围区域小汽车交通流和对外交通车流,满足中长距离停车换乘服务,对于区域中短距离的衔接需求应重点通过常规公交或区域小公交解决。因此,“P+R”停车场宜设置在外围末端站附近,并结合对外公路、快速路与轨道交通接口位置综合考虑。

3.2 地铁车站衔接理念

可根据所穿越区域特点的不同,将地铁沿线区域按照所处的区域环境及周边规划定位分为七类车站,每一类车站根据其特征,给出相应的衔接方案。

典型车站类别及衔接客流特性

车站类型

衔接重点

第一类

对外交通换乘枢纽

配有对外交通用地,铁路、长途汽车、机场等对外交通客流是地铁进站客流的主要组成。该类车站主要以公交、出租车、小汽车、地铁为主要交通方式。

尽可能将对外交通客流直接引入地铁车站,减少对公交、出租车、小汽车及区域客流间的相互干扰

第二类

市内公交换乘枢纽

一级

直接吸引范围内,设有市内一级换乘节点,日换乘量在 8万人次以上。该类车站公交方式比例很高(包括郊区公交)其他方式相对较低

重点提高公交与地铁换乘便捷性,尽可能减少换乘距离

第三类

二级

直接吸引范围内,设有市内一级以下换乘节点,衔接客流量少于二类车站类型。该类车站公交方式比例也很高(包括郊区公交)

同第二类

第四类

商业娱乐文

车站周边主要为商业、娱乐休闲、体育文化等用地性质且开发强度高,人流流动性大、客流日高峰相对不明显,步行比例明显高、自行车比例较少

重点关注步行系统规划,衔接需求量和需求流线一 致,提高便捷性和舒适度。

第五类

居住综合服

周边用地以居住为主,并兼有商业、办公等综合服务功能。各衔接方式比例总体相对较均衡的同时,自行车相对较高

应尽可能为自行车提供方便的换乘条

第六类

办公综合服

周边用地以办公包括行政办公、商务办公、高新产业办公为主,并兼有居住、商业等综合服务功能。各衔接方式比例总体相对较均衡的同时,步行相对较高

在强化步行方式衔接的同时,为自行车等个体方式提供换乘方便

第七类

大型居住 中心

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区,周边基本为单纯的居住用地,兼有少量配套设施用地。衔接方式构成中公交和自行车的比例较高

强化区域 bus和停车场规划,方便居民地铁出行

3.3 地铁车站设计理念

1)从车站设计的角度,在可行性研究及总体设计阶段,就应加入交通衔接的专题研究,尤其对于大型交通枢纽站,如与火车站、机场、汽车站等接驳的地铁站,尽早开始交通衔接的对接,而不是仅处于方案阶段。

2)在车站设计的前期,从规划及客流上定位分类,有条件的车站尽早确定与公交或小汽车接驳的方案,比如深圳世界之窗地铁站,车站利用停车线等配线上方空间作为公交站场,近而不进,即利用了配线上方空间也提高了与公交换乘的效率,是公交与地铁无缝换乘的典范。

3)坚持“以人为本”。尽量减少地铁车站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距离,提高换乘效率,倡导立体布局、集约用地。

4 结语

综上,轨道交通的衔接是一个贯穿于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工可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个节点的工作,为了使交通衔接设施有更好的实施性,在前期规划阶段应及时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纳入法定图则进行规划管控,确保交通衔接设施与轨道交通主体工程、周边市政道路、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等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而非后续补救。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的便利度也会增加轨道交通客流,进而提高收益。因此轨道交通设计者要与时俱进,提升设计理念,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