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样与实验室质量控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4
/ 2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样与实验室质量控制探讨

崔宝强

沂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应通过计量认证,取得法定检验资格,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大体系,通过管理实验室的计量认证流程,达到计量认证的目的。通过编制相关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程序,实现实验室测量认证和质量管理。同时,实验室的计量认证应通过管理层的强调进行全面参与和标准化管理,同时要安排相关技术人员,更新旧设备,促进各部门的相互合作等,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本文分析了疾控中心实验室计量认证和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样与实验室质量控制。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控制管理工作质量结果准确率

引言

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实验室管理系统相结合的数据库的核心。它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广泛应用于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环境监测行业、食品检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计量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烟草质量检测实验室、工业药品检测实验室等。

1、应用背景

实验室的日常科研检查工作量很大。食品检验、环境检验、水产品质量检验、临床检验实验室的检验工作已通过杯、试管、吸管等。虽然从自己过去的人员那里准备好了,但部分工作仍然保留在原来的手工编号注册、复印发行报告、手工绘图实验室质量管理地图上。检查结果不能动态追踪历史。大量科研测试数据需要手动输入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标准试剂产品的消耗在当今进入信息网络的计算机上随处可见。随着显微镜、血液、生物化学、免疫学、自动化分析工具的规模,电子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也逐渐进入验证工作,使测试医学进入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检验省是为医院临床检验科开发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计算机和检验科各种检验机构组成的网络,通过样品输入、实验数据收集、报告审核分发、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复杂的工作流程,实现了智能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和标准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家机构的测试实验室开始采用现代招聘管理思想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早期有计算机专业技术和实验室检查员的共同开发,软件专家小组逐渐投入使用。

2、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技术是通过病原体抗原或抗体检测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该方法简化了医院微生物鉴定阶段,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传染病的传统免疫学方法包括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反应等。例如临床上常用的肥料反应、免疫固定电泳、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实验等。免疫分析方法近20多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标记抗原和抗体分析方法应用后,灵敏度和特异性显着提高。目前常用的标记物有放射性同位素、酶、荧光体、电子致密物、化学发光物质、Dna等。放射免疫沉积实验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免疫图形显示技术,精确度高,易于标准化和自动化,但放射性同位素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目前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在-ELISA(array-ELISA)阵列开发中具有简便、高吞吐量、快速等特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和上转换免疫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示踪稳定、样品天然荧光干扰、无放射性污染、多重标记等优点。胶体金免疫层分析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结果解释直观快捷,只能定性,但可用于基层单位,可进行现场诊断或大规模检查等。

3、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

研究组①技能培训: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检测步骤的操作、仪器的操作、试剂和样品的储存条件以及对结果的判断。对于首次未能测试的样品,要选择适当的储存条件,并在贮存期内尽快完成检测。严格遵守检测方法的操作规程,不要随意添加或删减实验步骤。无菌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为了提高员工的责任感,调动工作积极性,可以实行奖惩考核措施,这些措施直接关系到年终考核。②试剂质量控制:明确试剂的贮存条件,严格执行;避免试剂反复冻融;不要交叉使用试剂;采用一次性取样方法,避免交叉污染;及时检查试剂信息,及时更换过期的试剂;再次测试前,先检查试剂是否正确;对于使用时间长、用量少的试剂应采用小剂量订购。③仪器质量控制:定期对检测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定期对仪器进行消毒和清洗,安排专人对仪器进行管理,定期更换或升级老化仪器和设备,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④环境质量控制:日常工作结束后,及时清洁操作台和实验室,每天对无菌区进行消毒灭菌,每周对整个实验室进行消毒灭菌。每日实验结束后清理的实验室废弃物、医疗废弃物进行特殊处理,对于血液和其他特殊废弃物,必须在丢弃前进行处理。禁止在检测室进食。室内试剂、物品等应存放在相应的地方,应分为无菌区、非无菌区和受污染区。⑤样本流程控制:规范样本的采样流程,如痰液需要先进行漱口。对样本采集后需要封口,严格按照样本保存条件进行保存,并且规范运输和送样流程,避免漏液以及温度对样本的影响。

4、

讨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主要有: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病等疾病的分布情况,探讨疾病的成因和流行规律,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和方案,预防和控制有关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职责主要是,研究及应用实验室检测及分析技术,进行传染性致病的检测及检验,中毒事件的毒理学分析,疾病的生物、物理和化学因素及健康危害的检测、识别及评估,以便为突发公共卫生事故的应急反应、传染病诊断、疾病预防及与健康有关的危害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执法提供技术支援,为市民提供技术服务。但是在进行检测时,常会出现多种问题,影响检测结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人为因素:员工工作懈怠,缺乏责任感,操作问题,使用错误试剂或过期试剂,操作方法错误等。②仪器因素:仪器在运行中存在参数错误,仪器老化,仪器故障。③试剂因素:使用的检测试剂过期、变质、污染、长期暴露等。④样本因素:采集不合格、运输保存条件不符合等,都会对检测结果有影响。⑤实验室因素:实验室环境卫生差,没有定期灭菌消毒,随意堆放垃圾,温湿度异常,用水不合格等,导致样本受到污染。因此需要对检验进行管理,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为疾病的预防控制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组工作质量、不良问题和结果准确率明显更优。证明有效的控制管理可以提高检验的质量,提高准确率。强化了实验室的全员参与意识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不是仅靠几个管理人员,而是需要全员参与。使检验工作管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助于各部门其他职位的关键人员根据职责分担管理工作。中央实验室设立了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员、质检员等核心管理人员,检查人员兼职工作,不再是被动的管理方式,而是积极参与管理,通过做好具体的检查工作,很好地履行管理职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质量进行控制管理,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减少不良问题的发生,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效果显著,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文进,王辉,施曲文,等.5S现场管理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6(11):1663-1665.

[2]延静,王承姣,张萍.谈5S管理在QC实验室中的应用[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5(4):56-57.

[3]李文超,王立克,顾有方,等.5S管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兽医实验室中的应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7):672-673,675.

[4]李广权,周卫东,陈月洁,等.“7S”管理在临床实验室推行体会[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1):2939-2940.

[5]朱国英,陈中文,王恒辉.卫生检验实验室管理体系一体化运行的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13):2252-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