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区域景观协同设计的思考——以金隅大成·南山郡片区景观设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1
/ 2

基于城市区域景观协同设计的思考——以金隅大成·南山郡片区景观设计为例

叶凯1,刘扬2,岳阳2

1.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重庆 401147; 2.重庆天灿园林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0000  

摘要

对城市大区域景观设计过程,不仅需要具备区域视角去研判和规划,更需要深入审视场地,发现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复杂矛盾,通过有效的策略和手段去科学规划设计,协调场地内外关系,协同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以达到区域景观协同。结合项目实例,以此探讨总结大区域景观的整体性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区域景观协同设计,为后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大区域景观 区域规划 协同设计 整体性 系统性

1、引言

城市大区域集合了住区,商业区,公园绿地等多样的功能分区,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空间系统。而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关于区域景观有很多方面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区域整体规划和节点景观设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设计师对区域景观设计的认知和方法上存在一些偏差和误解,缺乏整体全局观和系统协同的设计思维,应对具体项目时只着眼于区域本身的局部景观打造,忽视各区域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因此通过金隅大成·南山郡片区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区域景观协同设计的理念和策略做出相应总结。

2、区域景观协同设计

城市区域景观协同设计是对空间环境的整体营建,是从宏观到微观尺度上的通体考虑,是从人居理念到生态原则等诸多领域的实践,体现出现代景观设计综合性以及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工作范畴不仅涵盖了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场地设计等不同尺度的规划设计层面,同时也包括了从功能分区、文化融合、空间体验,生态保护,运营维护等不同领域对项目发展的综合考虑。

关于区域景观协同设计的策略,是从更为宏观的尺度上,基于对场域、自然、人文的认识,对景观进行统筹和控制,关注区域景观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设计和规划,同时兼顾大区域内部各片区的景观协同,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协调区域内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

2.1区域交通体系下的协同

区域交通体系范畴下的景观设计是建立在原有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对原有城市路网结构和道路等级分析,结合各地块的交通功能区域,有效组织车流和人流,加强各区域的联系与互动,从区域地理条件、功能布局、交通流向等方面入手有效组织场地外部交通。如图1所示,可看出区域范围内路网,车行和步行系统相互衔接,金隅大成·南山郡3#地块(住区)和7#地块(住区)设计过程中,结合场地现状和道路条件,合理布置主次入口和车行人行入口,由于两个地块场地东侧均背靠山体,西侧为城市主干道,为车流人流来往方向,场地内部中心景观轴线汇聚住区人流,设置人行入口,两侧为车行出口和入口,实现人车分流。

图1 金隅大成·南山郡区域设计平面图

对于内部各区域的交通流线,根据场地现状和内部功能划分,对各区域的景观交通流线梳理,强化区域内部的交通联系,实现带有一定目的性的动线,已达到良好的景观体验。内部交通的协同主要体现在交通流线与区域分区功能和空间体验之间的协同,首先完善的交通流线满足场地通达的使用要求,使得内部功能通过交通流线有机串联;其次交通动线引导人流介入,对场地环境产生扰动,将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最后交通流线丰富了空间体验,与景观环境产生互动,人在空间移动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感观变化。如图2所示,金隅大成·南山郡7#地块(住区)设计时,中心景观区域曲折的交通流线带来场地丰富的空间变化,连接两侧花园以及其他宅间巷道,内部交通主线穿插各景观节点。

图2 金隅大成·南山郡7#地住区中心景观区实景图

2.2区域功能体系下的协同

城市大区域范围内包含了不同用地性质的土地,在此基础上的景观也需要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居住类、商业类、交通类、文化类、休闲类、运动类等功能区域并非各部分独立,在满足区域内功能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各区域之间的功能互补。弱化景观边界,强化功能协同,最大限度实现对景观资源的共用和共享。金隅大成南山郡片区融合多种功能空间,造就多样的景观类型,中央湿地公园作为区域内最大的开放性公园,集合休闲、游憩、运动、生态等功能,服务周围住区。。

城市区域内的景观功能是耦合在一起的,相邻近区域相互提供各自的景观功能,交织成一体。将区域视为一个系统整体,发挥各自的功能,实现整体区域功能“1+1>2”的效果。在区域范围内,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进行城市各区域之间景观功能的协同设计,考虑区域内各部分之间的功能互补,服务范围,以及服务性指标等要求,实现和完善功能复合景观在城市区域中起到的连接、交换、共享以及有效聚集的作用。3#、7#、9#地块附属的山体,被改造成可供居民休闲游憩的公园,实现绿地空间共享,既改善了住区周边环境,同时最大限度提升场地价值。

2.3区域生态体系下的协同

城市生态景观体系是由基质、廊道及嵌块体等景观要素组成。基质主要是水、土、风等自然要素;斑块是城市区域内散布的块状绿地,各具功能相互联系,分工有序的基本景观功能单元。斑块间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空间表现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韧性起到关键作用

[1]。廊道以自然河流、植被带为主的景观空间。在对生态体系内各要素的梳理设计时,也应考虑将景观设计与城市生态景观系统进行有机的方式互动,提高区域内景观连接度。结合本项目实例,如图3所示,改造设计的中央湿地公园、3#地块附属公园、7#地块附属公园、9#地块附属公园、10#地块附属公园共同构成绿色生态廊道。

图3 金隅大成·南山郡区域景观生态要素分析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规划设计基质、斑块及廊道等景观要素的组合和空间分布情况,控制城市生态景观与自然的结合,实现与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融合,使城市生态景观协调、共生于城市环境。根据不同的场地现状,结合一些列景观生态技术,打造生物和环境多样性的景观,生态生态层面的协同,侧重于整体绿色空间的结构布局,在区域内的三种景观体系要素之间互相联系,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景观生态屏障或网络,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2.4区域文化体系下的协同

区域景观文化体系主要针对地域性文脉景观设计,以地域自然环境为基础,营造出具有可辨识性和认同性的景观形态,通过景观载体体现文化上的脉络和文化的传承。如图4所示,项目位于南山风景区,周边存在大量历史文化遗迹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在城市记忆中,南山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山居文化的象征,深刻影响着周边的景观建设。作为表现地域文脉的区域景观设计应以场所理念为基础,充分挖掘城市自然与人文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特色,将景观文化的延续传承与现代生活的时代需求有机融合,建构符合城市定位和文化特质的城市景观形象。[2]

图4 金隅大成·南山郡区域环境文化要素分析

景观设计应积极同所处的地点发生关系,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精髓,尊重其物质环境和历史演变,将特定的城市文脉作为景观设计的启动溯源,提炼契合景观要求的文化内核。区域文化协同设计应在区域文脉大背景下,注重对景观概念的梳理与总结,结合各场地具体条件,以在地文脉为主线,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宏观上营造景观空间的人文气质;微观上注重对景观界面的处理,挖掘与场所相关的地域所特有的文化元素,对实体文化载体进行提取和抽象,进行创作设计。

2.5区域视觉体系下的协同

区域视觉体系主要体现在景观风貌上,在景观的风格、布局、色彩等方面通过在规划和设计进行人为控制,来展现区域空间的气质和特色。如图5所示,项目整体的建筑和景观风格保持统一,融入自然环境中。区域景观视线是在宏观层面展现城市风貌的最为直接的因素之一,由多个景观空间组合和联系下产生与人视觉上的互动,各种要素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成为大环境的基底和背景,因此进行城市景观风貌的有效塑造,应从自然地理空间格局入手,找基地与周边山水的结构性关系,由此确立景观风貌总体骨架。在此结构下.对于重要的廊道、界面、节点提出景观风貌的管控要求,并对城市的天际线、街道景观、建筑容貌、色彩进行引导。[3]

图5 金隅大成·南山郡10#地社区公园效果图

5、总结与反思

总而言之,区域景观协同设计需要以全局视角,统筹景观各个方面,使得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统一,协调各自关系,在功能上互补互利,相辅相成,通过协同设计最终达到整体景观和谐,场地价值最大化。大区域景观协同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理念,更是一种设计策略,在景观实践过程中,只有提高景观设计规划的话语权,确立景观协同设计策略的主导性,统领景观的各个方面,才能发挥这种设计方法的积极作用,以期对今后我国区域景观规划的实际建设项目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ZHANG Z, MEEROW S, NEWELL J P, et a1. Enhancing landscape connectivity through multifunctional green infrastructure corridor modeling and design.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9, 38:305-317.

[2]  陈淑飞.文脉传承视域下的城市景观形象建构研究[J].美术大观PKU -2021年4期

[3]  余伟周建军陈桂秋徐宇波田乃鲁李星月.可辨、可塑、可感——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ISTIC PKU CSSCI -2020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