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探索

饶红梅

天津音乐学院       

摘要: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抓手。新时代新形势下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途径,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迈入新的发展轨道是重中之重。笔者作为艺术院校的党务工作者,针对当前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党建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结合自身工作,从四个方面提出对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希望能够为实现大学生党建工作质量提升,为国家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艺术院校大学生党建,思考,探索,解决途径。

正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亲切关怀青年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到青年的重要性,指出青年学生就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这一阶段我国比任何时候更加急迫地需要推进党的建设以及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蓄水池,承担着为国家建设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与义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共产主义事业将在一代代意志坚定、具有崇高理想的共产党员不断努力进取中实现。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它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大学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好党建工作,发挥好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是广大艺术类高校需要深入钻研的问题。

一、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

(一)是做好艺术类院校网络思想阵地的内在要求。在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全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西方一些国家借助网络媒体进行思想文化入侵,渗透西方意识形态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来说,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日常学习中接触西方作品较多,接触西方文化较多,容易受到西方思想的侵蚀。加强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重视学生理论素养培养、党性修养和战略思维与眼光的培养,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引领,能够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确保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成长成才,养成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想腐蚀的意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人才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要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必须要大力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的党建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规范言行,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障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助力艺术创作具有“生命力”的有力保证。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最关键的是“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接地气”,他们尤其注重对技巧的练习,倾向于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默默练习或创作,习惯于自己的小圈子,忽略了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加强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素质,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练习,培养学生具有人民的意识、人民的精神、人民的使命,以及人民的世界观。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置身于人民生活的汪洋大海,去搏击风浪,体验艺术创作的愉悦,让作品更加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

二、当前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党建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一)艺术类院校学生独有的特点使得党建活动的开展区别于其他高校。艺术类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员,专业性较强,风格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比如专业性较强以及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使得学生们独立练习的时间较多活跃,集体共处、集体合作时间少,独立自主的意识强烈,集体荣誉感淡薄;大部分学生文化课成绩低于同类综合性大学,人文素养薄弱,文化知识缺乏,知识面狭窄;学生总数少基数小导致发展党员名额少,学生党员覆盖面低,限制学生党员影响力、号召力以及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学生日常埋头练习、筹备比赛、竞赛时间多,投入到团学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少,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锻炼有限。

(二)学生党建工作缺乏有力的抓手。由于艺术类的学生大多关注于专业练习和各类比赛、竞赛,日常忙于专业训练由此对学生社团活动、学生会、学生干部、奖学评优等并不像综合类院校学校那样热衷,使得学生管理和培养缺乏有力抓手。另外由于专业的特点以及家庭的优越条件,很多学生一心想要毕业之后出国进修,有加入党组织会被一些国外大学拒之门外的错误想法。与此同时学生支部书记一般由辅导员担任,而专职党务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桥梁和纽带,使得学生党员发展以及学生党员培养等工作缺乏有效的载体和抓手。

(三)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未到完全发挥。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由于受到“艺术远离政治”、“艺术不分国界”、“艺术无价”等传统观念以及重艺术锻炼轻政治文化底蕴熏陶的思想的影响,对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党建活动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不甚支持,认为耽误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党员教师对学生入党的积极性建立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另外艺术院校由于学生基数少,党员发展名额有限,有的系部一年只发展1-2人,学生党员总数一直保持个位数,学生党员影响力、号召力有限,“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影响力有限。

三、对提升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

(一)做好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增强学生入党的积极主动性。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奠基期,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对党的知识以及入党还处于懵懂期,尤其是艺术类学生本身重专业轻文化、重技能提高轻思想政治建设、入党意愿不高。因此应该从源头把握好大学新生的入党启蒙教育,让入党启蒙教育成为新生开学“第一课”,做到“早吸引、早引导、早教育”,比如迎新时向新生发放入党启蒙教育“百宝书”、新生军训期间邀请支部书记或者党务工作者为新生做“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答疑解惑、邀请往届优秀学生党员为新生进行现身说法式教育,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话语、鲜活的事例为新生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指引航向,激发新生入党愿望,引导新生正确认识端正入党动机重要性,树立崇高精神追求和坚定理想信念,吸引优秀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力量,共同参与学生党建工作。针对艺术院校一些教师重视业务教学,忽略学生思想教育或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不理解的现象,可通过实行班主任由专业教师担任的方式让专业教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通过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领悟学生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安排党内外教师担任班主任一方面可以激发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党外教师的思想引领。另外也可以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力量,共同参与到班级团支部推优,班级积极分子培养,预备党员考察与发展,再到转成正式党员后的再教育等整个学生党员培养的全过程,有效地杜绝片面化地考察选拔。针对艺术院校一对一教学形成的师徒关系,专业教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能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以党建促进艺术专业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构建课程育人体系。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一对一授课模式以及强烈的师徒观念,我们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德育双导师”作用,发挥党支部的“中转站”作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形成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可结合艺术专业特点开展党建工作,比如在“七一”、“八一”、“十一”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红色音乐会、创建党史大课堂。专业教师树立“思政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不断思索如何更好的践行课程思政,通过特色化、渐进化的课程思政设计,层层递进强化教育效果,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需求,让学生自我感悟,在“内化”和“润泽”中触动学生心灵,把爱党爱国的种子播进内心,增强学生像党组织靠拢的决心。

(四)发挥优秀师生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艺术类院校师生之间的师徒观念较强,他们之间的师生感情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要远远高于综合性大学,因此我们可以立足学校,立足本系部大力弘扬本专业德艺双馨的优秀党员教师或者艺术文化水平造诣深的优秀青年教师党员事迹,引导广大学生像党组织靠拢。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每年迎新工作中、在疫情防控中,在各类学生活动中,成立学生党员先锋服务队,引导学生党员主动作为,用心服务,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并且每次活动时要求着装整齐划一、集体佩戴党徽,以实际行动展示共产党员的精神面貌和服务意识,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给其他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吸引普通学生加入党组织的兴趣和热情。

四、结语

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专业领域的中坚力量,是艺术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艺术类高校应该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精神去探索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开创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五、参考文献

[1]何杰. 加强学生党建促进学生管理[J]. 青年时代, 2019.

[2]高艳. 新时代高校艺术类学生党建工作略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2):3.

[3]徐冰清.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路径探析[J]. 决策探索, 2020(16):2.

[4]王端藓, 王青耀, 赵钦. 新时代高校"大党建"体系建设与路径创新[J]. 学理论, 20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