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性·适应性·差异性——谈幼小科学衔接的有效举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主动性·适应性·差异性——谈幼小科学衔接的有效举措

李娴妮

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科学、合理、有效的幼小衔接,是连接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一座桥梁。倘若这座“桥梁”缺失,那么,儿童在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之后,就会与小学学习环境、氛围、节奏“脱节”。反之,则不然。于小学教师而言,为了确保幼小科学衔接,应该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密切关注儿童在进入小学阶段之后的各种不适应“症状”,应该在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法时体现差异性等,即在幼小衔接时凸显主动性、关注适应性以及体现差异性。如此一来,幼小衔接就会趋于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

[关键词] 幼小衔接;有效举措 

因为小学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方方面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科学、合理、有效的幼小衔接,就显得极为必要。倘若教师忽视幼小衔接,那么,当儿童告别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应,诸如,不适应小学的作息习惯、不适应小学的课堂节奏、不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等。反之,如果教师科学、合理、有效地做好了幼小衔接,那么,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的各种不适应“症状”就会销声匿迹,代之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快乐的学习体验、以及高效的学习过程等。从小学教师的角度来看,为了切实做好幼小衔接,既要凸显主动性,也要关注适应性,还要体现差异性。

一、幼小衔接应凸显主动性

为了更为自然、顺畅、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教师应该凸显主动性,即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探究幼小衔接的现实困境、有效策略等。[1]幼小衔接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针对不同的衔接困境,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探究导致衔接困境的根本原因,并采取一些科学、合理、有效地策略,摆脱现实困境,实现自然、顺畅、有效衔接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内容方面,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将教材中的知识,创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童谣、绘本形式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儿歌、童谣、绘本等,是儿童在幼儿园学习的重要方式。如,拼音知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学习重点。同时,也是学习难点。教师可以将琐碎、枯燥的拼音知识,创编成朗朗上口、趣意盎然的儿歌、童谣,或电子绘本等,以此实现幼小衔接,让儿童使用幼儿园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

除了在学习内容方面,教师应该做好主动衔接之外,在学习习惯方面,教师也应该做好主动衔接,如,在幼儿园学习期间,儿童没有任何书面课后作业,那么,在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之后,教师也应该坚决摒弃书面课后作业。同时,此举,也是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具体表现。面对儿童活泼好动的特征,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以游戏的形式组织课堂,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二、幼小衔接须关注适应性

当儿童在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之后,往往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应。面对儿童的各种不适应,教师绝对不能视而不见。[2]相反,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分析儿童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根本原因,并“对症下药”采取一些有效的举措,帮助儿童逐渐摆脱各种不适应“症状”。在教师的密切关注,及时帮助之下,儿童就会逐渐适应、融入小学生活。

例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各项教学活动,儿童通常会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当老师讲解,或同学分享时,儿童往往会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当开展口语训练时,儿童时常会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在分角色朗读时,儿童总是会嘻嘻哈哈、随意翻书等。更有甚者,还会走下座位、随意走动等。通过追本溯源分析儿童的这些不适应“症状”,就会发现:注意力时间短,缺乏长时间聆听的习惯等,是儿童不适应小学语文听、说、读、写活动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活动等策略,消除儿童的不适应“症状”。如,既然儿童的注意力时间较短,那么,教师不妨设计一些用时较短、形式有趣的教学活动。既然儿童好动,那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动静结合的教学活动等。

此外,对于小学阶段的作息时间,儿童也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症状。鉴于此,教师可以在参考幼儿园作息时间的基础上,对小学阶段的作息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如,小学语文教师将一节40分钟的课,分为两个阶段,即学习阶段与游戏阶段。在学习阶段,教师应该组织儿童以有趣且有效的形式,学习语言文化知识,达成课时目标;在游戏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儿童以游戏的形式,进一步理解、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三、幼小衔接要体现差异性

不同的儿童,在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节奏、作息时间、课堂氛围等各个方面,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要关注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每一位儿童以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节奏,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作息时间等。

例如,识字与写字是部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但是,在识字、写字过程中,儿童之间的差异性就会逐渐显现出来。一些儿童识字速度快、写字能力发展较快。然而,也有一些儿童识字速度特别慢、写字更是费时费力。对于此,教师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应该采取差异化教学方式,以此确保每一位儿童都有充足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识字、写字任务。如,教师在预留识字、写字时间时,应该充分考虑识字速度慢、写字能力弱的儿童的实际情况,为他们留出充足的时间。当识字速度较快、写字能力较强的儿童完成识字、写字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允许他们拿出自己喜爱的书籍,认真阅读。直到识字速度慢、写作能力弱的儿童完成识字、写字任务之后,教师再进行下一项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能够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体现差异性,那么,就能够确保每一位儿童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同时,此举也有助于促进每一位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总而言之,科学、合理、有效的幼小衔接,应该凸显主动性、关注适应性以及体现差异性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够做实、做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儿童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氛围、节奏等。以科学、自然、顺畅的幼小衔接为桥梁,儿童就能够逐渐从一名活泼好动的幼儿园小朋友转变成一名勤奋好学的小学生,就能够乐此不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之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曾明芳.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谈《指南》背景下的幼小衔接[J].教育,2016,(5):75.

[2]仓文玲.唱好"三部曲",为科学衔接赋能[J].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