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事件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2

浅析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事件中的运用

陈苋[1],熊敏[1],杨正祥[2]

黔西南州生态环境局安龙分局 552400;(2)黔西南州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562400

摘要:应急监测是一种特定目的的监测,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判断和测定污染物种类和浓度,以及污染范围,为行政决策者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急监测准备;应急监测;事后跟踪

1.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大力开发以及煤电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的发展,突发环境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呈高频发态势,跨区域重金属、有毒物质污染事件频发,对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环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应急监测是在突发事件中为决策者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2.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特征

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发生的突发性。一般污染事件是常量排污,长期积累所致,有固定的排污方式和途经,而突发事件往往无固定排放方式,凸显一个不确定性问题,发生时间、地点、规模、污染物以及造成的影响往往出乎意料,即整个事件突如其来。

形式的多样性。突发事件根据其产生原因有核污染,农药、有毒化学品污染,溢油事故,爆炸事故等多种类型,涉及领域众多。其产生方式有生产、贮运、运输中使用或处置不当所引起。

危害的严重性。一般污染事件多产生于生产过程,短期内污染物排放量较小,相对危害较小,不破坏正常的生活,而突发事件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泄漏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在短期内难以控制,破坏性大。

处置的艰巨性。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导致人类对其污染源缺乏认识和准备,且产生量较大,短期内难以控制和处置,尤其是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

污染事故的规律性。突发事件有其难予预测的一面,但也有其规律的一面,总体来说,突发事件基本上发生在污染源相对集中处,产生原因一般有生产事故,贮运事故,自然灾害与人类战争。

4.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事故中的作用

应急监测是一种特定目的的监测,要求监测人员通过现场了解,使用小型便捷、快速检测的仪器或装置,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和测定污染物种类和浓度,以及污染范围等,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应急监测是事故应急处置、善后处置的技术支持,为正确的行政决策赢取宝贵时间,有效控制污染范围、缩短事故持续时间,减小事故损失起着重要作用。

5.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事故中的运用

应急监测按照“事前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事后管理”的原则,包括(不限于)应急监测前期准备、应急监测、事后跟踪调查等过程。

5.1应急监测准备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生态环境部门以及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如发生突发事件时,确保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突发事件。其中应急监测准备主要是在日常完成,应急监测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响应机制,准备充足的物资,包括但不限于应急监测预案、组建应急监测队伍,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应急监测设备和防护物资的筹备与维护,人员培训,演练等。

5.2应急监测方案编制

应急监测响应后,监测人员迅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如污染事故级别、事故周围环境状况、污染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情况等基础信息。根据收集的信息对已知污染物进行监测因子确认,初步判定未知污染物监测因子,结合气象、地形及水文等初步判别污染走势,编制应急监测方案。应急监测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突发事件概况、监测布点及距事发地距离、监测点位经纬度及示意图、监测频次、监测方法、监测因子、评价标准、质量控制与保障、数据报送、人员分工及安全防护等内容。

5.3确定监测项目

确定监测项目是应急监测中的关键,对于已知固定源可以从企事业单位的应急预案中获取相关资料,从而确定污染因子;对于已知流动源可从移动载体泄漏物种获得可能产生的污染因子;对于未知源,现场工作人员应从事故的现场特征入手,如气味、颜色、遇水反应情况等,结合事故周边的社会、人文及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事业单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监测因子,必要时咨询有关资深专家,进而确定未知污染因子。

5.4确定监测范围及布点

监测范围确定原则是以突发事件发生地及其附近区域为主,以最少的监测断面获取足够多的有代表性的信息,同时需要考虑采样的可行性和方便性。一般情况是根据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气象、地形、水文以及污染物迁移情况等因素进行监测范围的确定。

监测布点一般以突发事件发生地为中心,结合气象、地形、水文以及污染物迁移情况,在其扩散方向合理布设点位,其中环境敏感点,包括生态脆弱点、饮用水水源地和社会关注点应布设采样点。应急监测不止对事故污染区域进行采样,同时应在其不会被污染的区域设置对照点,在尚未污染的区域设置控制点。

5.5现场采样与监测

根据应急监测方案,对布设的点位开展采样监测,前期采样频次应加密,采样方法、采样量、现场监测仪器和分析方法应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技术规范进行,并做好质量控制与保证工作以及原始记录等。监测数据的整理应及时、快速,常以电话、邮件或快报等形式第一时间报行政决策者。

5.6后续跟踪监测

当突发事件应急状态消除后,为有效掌握突发事件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污染物的迁移情况、影响范围等情况,应继续开展后续跟踪监测,分析突发事件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社会经济的不良影响,结合实情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6.结语

综上,应急监测是决策者在突发事件中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因此,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重视,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以及应急物质的筹备工作等。

参考文献:

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2015年4月16日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公布;

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21);

3.奚旦立、孙裕生主编《环境监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编《环境监测管理》中国环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