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战略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3

“藏粮于地”战略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研究

李恒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渭北分公司     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中国人的饭碗在自己手里。面对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双重压力,以及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基本国情,传统的“藏粮于库、藏粮于民”的做法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要实现粮食安全,就必须实施“藏粮于地”战略。

关键词: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具体方法

前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我国的社会却一直处于十分稳定的状态,可见,我国当前的粮食保障已基本达到了自主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粮食生产将会受到更加严峻的环境约束和经济压力,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小觑。从长期发展来看,要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稳定的食品安全体制,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特点

高标准农田最大的特征就是提高了耕地的品质,而且在耕地的时候要进行大量的作业。就拿水稻来说,在传统的作业方式下,农机的使用还不够普及,要靠耕牛翻土,所以农民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将现有农田改造成现代化的农田,在各种基础设施上都有较好的配套,无论遇到旱灾、水灾,都有很好的抗灾能力,既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到2020年,我国将成功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确保质量,还要保证农田的产出率。根据以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高标准农田的产量增加了100公斤,增幅在10%到20%之间。高标准农田的抗灾能力也是其一个很大的优势,高标准农田具有良好的土地肥力和基础设施,具有很好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特别是在洪水发生时,高标准农田的排水能力更好。比如,在水深60 cm时,高标准农田可以在1-2天内完成排水工作,而一般农田需要3-5天,或者更长的时间。最后,高标准农田的土地利用率高,体现在土地、化肥、农药等方面。从土地的角度来看,高标准农田的使用更加灵活、更加集中,与传统的分散式耕地不同,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可以有效地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节约人工、农药、化肥等,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1]

二、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性

(一)粮食安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仅有7%的土地,但是我们的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22%。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粮食种植农户从仅仅是吃穿不愁,转向了以增加收入、提高产量的新的发展目标。根据调查,目前各大粮仓的农户平均年纯收入在五万到十万元不等,而在主产区,一般农户每年的收入在五万到八万元左右。取消农业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保障了国家的食品保障。在发展高品质的粮食作物上,实现了一系列新的突破,让广大农民都得到了丰收的果实,同时也激起了农民发展优质粮食的积极性;以山东省为例,截至到2017年底,山东省已新增优质粮食230万公顷,为农户带来40亿元的增收。在我国的食品市场化进程中,政府在保证市场有序流动、完善市场功能的同时,也在体制和体制上进行了创新。健全粮食经济人的管理体系,在粮食收购、储存、流通中,充分利用粮食经纪人的职能,以便及时、精确地了解粮食的来源,掌握市场动态;这不但大大便利了农户销售工作的开展,节省了收购成本,而且促进了粮商队伍的发展,活跃了市场。

(二)粮食底气决定国家底气

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特别要注意,粮食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进行调剂。在突发事件中,保证食品、战略物资的安全与应急储备是保证国家食品、战略资源和战略资源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特大自然灾害、洪水、地震、荒漠化等自然灾害面前,如何科学有效地保证应急供应体系,就成为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保证了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民才能真正地投入生产自救,恢复家园,减少人民的生命和物质的损害,防止二次灾难的出现。目前,全球仍然有很多的贫困人口,人民的生活极为艰难。近几年,随着我们国家力量的不断壮大,国家在开展人道救助工作中,不断地向受灾地区输送"救命物资"。在承担国际救灾工作的过程中,粮食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其先锋作用。在粮食生产一线,必须自觉地听从党中央的领导,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粮食生产队伍[2]。|
三、“藏粮于地”战略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藏粮于地”是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的根本策略“藏粮于地”是在粮食过剩的情况下,采用轮种方式来降低产量,当食物短缺时,可以快速利用这种方式来种植农作物,以保持基本的食物供需关系。新的发展条件下,我们要以科技为基础,坚持应用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并结合当前的粮食市场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以保证科技的持续发展。总之,"实施"藏粮于地"的发展策略,既能保证我国的食品供应,又能推动建立健全我国的食品安全体制。

(一)资金整合,各司其职

在高标准农田的具体实施中,要针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资金管理方式来减轻资金的紧张,从而提高工程的工作质量和效益。同时,要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和农民的参与。比如,在建设的时候,要制定高水平的耕地工程招投标制度,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为高水平的耕地建设提供充足的财政保障。在不变更基金使用范围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经营途径,进行高水平农田的统一规划和设计,在项目实施中,将责任细化到各个单位和个人。

(二)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与要求

当前,以扩大土地利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目标,是发展高效率的有效途径。采取一套土地整理措施,拓宽耕地的有效利用范围,利用政策、工程和技术手段,对主要产业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使灌溉体系、田地生产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的防灾减灾作用得到了增强,同时也使田间管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丰产农田的建设计划中可以看到,当前高品质农田的主要是整理,田块整理、农田水利、道路工程、农田生态工程等方面的工程,对工程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也较为详尽。但是,目前的土地平整、道路沟渠等项目仅仅是对农田的辅助设施的改造和优化,是实现农田系统的良性发展的关键。随着土地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在土地项目整合的前提下,必须改善土壤,这才是提高耕地产量和稳定产量的内在要求。高标准农田的建成要以基础设施和硬实力为支撑,要有一个合理的切入点,要有一个科学的施工流程。回顾我国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笔者发现不同地区的乡村治理方式不同,这使得我们对高水平的土地利用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实施高标准农田时,要注意土地规模经营、分散地块等问题。同时,加强对企业经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推行[3]

(三)建立相关制度促进农户保护耕地

耕地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生态安全。耕地安全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户共同努力。农民是农业生产的最直接人员,农民在耕地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对耕地的保护和责任的认识,是影响耕地质量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实践中,农民作为生产主体却常常被忽略,农民对耕地的投资非常有限,要改变当前我国农业效益不高的现状,必须通过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来保证农民的粮食生产收入。另外,耕地属于公共资源,必须对耕地面积内的农民进行社会、生态的经济利益进行补偿,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主要产区,要加强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农户在建设用地的同时,注重养地。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农业服务能力

政府应当通过对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引导民间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之中。与此同时,改善高水平农田的管理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农民自主发展。在保证高水平农田基本配套的情况下,相关单位要逐渐加大土地利用力度,以利于作物的生长。高水平的耕地项目成本较高,工程工期短,技术含量高。所以,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要加强施工管理。比如: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中,要加强政府的扶持,采用最新的技术,加强对项目的管理,统筹规划,确保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另外,要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产业结构,政府要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工作,以推动农村和地方工业的协调发展[4]

(五)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粮食储备是保证我国的食品消费、稳定物价、抵御天灾等突发事件的重要物资。粮食库存是保障粮食产量的主要物质保障,是国家粮食宏观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仓储和后勤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流通监管和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粮食产业强国的发展。目前,国家储备基本已基本形成一个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储备、政府储备和公司储备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完整体系,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储备体系。但是,我国的储粮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必须顺应历史发展适时地进行充实和适应。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全球食品保障出现新的问题,各国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控制食品的出口量。面对新形势下的食品保障问题,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健全的粮食储备体系。

(六)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人民收入,保护耕地面积“红线”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几千年来,我国的劳动群众以农业为主,人们把食品安全视为"命根子",它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稳定。然而,随著时代发展,气候变迁,逐渐出现了土壤侵蚀、沙化、沙化等问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耕地面积急剧下降。这一点,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和重视。在耕地保护上,国家反复提到了十八亿亩的红线。没有任何人、任何原因可以跨越这条"红线"。我们不仅要坚守十八亿亩"红线",还要继续改善粮食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的单位产量,使其产品的质量得到最好的改善。我们国家目前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在乡村,而且大部分都是农民,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宏观调控的措施。要想有效地激发生产者的工作热情,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在增加生产、增加生产者收入、控制食品价格和市场。粮食安全一旦出了问题,必然会引起民众的恐慌和市场的动荡。坚持以稳定的方式进行粮食生产、技术改造,以优化粮食品种、提升产品品质为目标,确保粮食安全。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从单一的量到质的转变;由单一的集采、储、销一体化的转型;由单一的粮食向"全方位"发展,向农副产品、瓜果蔬菜进行"全方位"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品质、提高农户的收益,使耕种人民的日子更加美好。使食品生产者专注于生产,增加其产出,改善其品质,增加其价值。为强化"顶层设计",确保食品安全。各地要根据中央的部署,做到统一的指挥、科学的安排、迅速的反应和保证。粮食安全这个"总开关",一定要紧紧地抓在国家手里,不可撼动

[5]

(七)促进国家粮食储备企业"保口粮"

我国的粮食储备单位是我国的重要粮仓,它负责全国定购粮、保护价粮、议购粮、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购进、储存、调拨、进出口等工作。根据其作用,可以分为口粮、加工粮和饲料粮。在特定的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粮食供应主要依赖于基础的农产品,粮食的充足和生产能力的稳定性。近几年,国家采取最低收购价格,连续几年的粮食生产和政策性储备的增长,确保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同时,国家粮食局局长也指出,目前国内的粮仓库存仍处于高库存状态,库存消耗比率大大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安全值,稻谷、小麦库存均可维持一年之久。由此可见,作为粮食储备的稻谷、小麦等粮食储备有很大的保证。但是,我国粮食储备库过剩也给政府带来了财务上的负担,急需对我国的口粮收储体制进行改革。

(八)全面推进加工用粮和饲料粮市场化

由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保障人民的基本口食的前提下,我们对动物饲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我国玉米和大豆虽然仍大量依靠进口,但经过多年农业结构的优化,国内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完全可以满足我国玉米和大豆的主食需求。从2016开始,国家开始推广以"市场购买"+"补贴"为主的新的玉米、黄豆品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饲料和养殖业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是,当前的补助对象大都是规模较大的生产厂家,且覆盖面较窄。所以,加工厂商期望饲料和饲料的价格能够尽早市场化,由市场主导,由市场来决定,由市场来制定生产计划。因此,政府要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推动加工饲料和饲料的市场化进程[6]

(九)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粮食目标价格改革

我国是一个拥有大量人口的国家,其粮食需求十分庞大,其价格的形成关系到食品安全。为此,本文提出了建立健全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必要性。我国的粮价形成机制经过了计划型和市场化型两个阶段,目前主要是以最低收购价保障和市场调控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粮食价格体系,必须加快粮食价格的市场化。目标定价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大措施。2004年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其中包括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在多年的实践中,最低粮价既能保障农民的权益,又能激发农民的种粮热情,但也会产生负面效应,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不断上涨的粮价也会对我国的粮食消费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我国政府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目标定价转向目标定价,使市场资源分配与政府主导调控有机结合。2014年,新疆、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启动了棉花目标定价改革试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突破,并对棉花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优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了"要进一步深化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和储备体制的改革"。但粮食目标定价的具体执行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若要实现更完整的目标定价与差价补助,就必须获取和核定农民等农业生产者和粮食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准确掌握各生产地区的粮食种植面积、产量、销售量等。这要求农民诚实地申报,基层干部尽职,国家要有完善的市场监督制度。为此,要确保我国粮食目标价格的有效执行,并使其不断发挥其作用,就需要推动目标价格的改革。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飞速发展的今天,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通过对粮食各个环节数据的实时上报,可以获得"生产成本"与"合理收益"的数据,从而为建立精确的目标价格预测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要保证我国的粮食供应稳定,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稳定的粮食保障体系。而构建和完善我国食品保障体系,必须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要坚持把最低收购价和目标价格统一起来,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宏观和市场的协调,实施“藏粮于地”的发展策略,切实推动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朱新健.建好高标准农田 赋能乡村振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践篇[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3):2.

[2]李耀文. 守住良田沃土 守护粮食安全[N]. 江西日报,2022-05-13(006).

[3]万珂铭. 深耕脚下田 端牢手中碗[N]. 永州日报,2022-04-14(001).

[4]张睿智,刘倩媛,山长鑫,杨晓文.“藏粮于地”战略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42(11):173-179.

[5]本刊编辑部.藏粮于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解决“三块地”问题——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有关负责同志解读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解决好耕地问题[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1(01):9-10.

[6].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基础——西藏自治区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赋能”[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0(0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