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3

商丘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张香梅

河南商丘市委党校,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是重要抓手;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文旅融合是有效载体。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和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对发展乡村产业、传承乡村文化、改善乡村风貌、提升村民收入、提高村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等有着重要意义。

商丘是个传统农业大市,拥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积淀深厚的乡土文化,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盘活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农业、文化、旅游三者深度融合,做好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助力农民增产增收,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之地。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旅游;商丘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国大众旅游时代应势到来。乡村因为和城市旅游景点自然资源不同,风格气质迥异,生活节奏慢、自然风光美、文化氛围浓等优势,吸引久居城市的人们纷纷到乡村休闲度假放飞心情寻觅乡愁。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和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带火了乡村旅游,一批兼具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成功,星罗棋布,榜上有名,初具知名度和美誉度。商丘市6个村获得“全国美丽休闲旅游乡村”称号,17个村获“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称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是重要抓手,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文旅融合是有效载体。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展望部署,随着疫情趋于稳定,人们被压抑的出游愿望将迎来一波井喷和反弹,文旅融合迎来跃迁升级新时期。未来5年,广大乡村旅游也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和窗口期。

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有利于加快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深加工、文化创意、住宿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增收,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之地。

我们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2022年,新年伊始,中央出台一号文件,要求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在此背景下,农业发展模式和农民增收渠道迎来了历史转型期,土地不能再给农民提供主要的经济支撑,所以,我们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拉长产业链条,助力富农富民。而乡村层面的文旅融合,对发展乡村产业、传承乡村文化、改善乡村风貌、提升村民收入、提高村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等有着重要意义。乡村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一、商丘现有乡村文旅融合主要类型

经过多年发展,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分门别类,商丘市乡村文旅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田园风光游

这类乡村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拥有原生态的田园自然风光,拥有吸引城里游客的独特优势。这类乡村以生态田园为底色,绿水青山为特色,乡土文化为本色,拥有农村的质朴美、自然美和田园美。以农田、菜园、竹林、花海、池塘、湖泊、水库等自然风光构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农村生态旅游综合体。原生态的田园就是观光园、文化园,如明清黄河故道、田庙故道花海、宁陵万亩梨园等。这类乡村游的缺点是往往位置偏僻,景色单一,交通不够便利,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与阻力。

(二)花卉观赏和鲜果采摘游

这类乡村往往种植大面积花卉,或蔬果产业发展比较好,因地制宜,独辟蹊径,靠蔬果采摘吸引游客,年轻人和孩子是采摘游客的主力。比如睢阳区李口镇刘旬庄打造的紫藤产业园、张集镇的苹果、宁陵的酥梨、双八镇的草莓采摘等都远近闻名。这类乡村游的主要短板是受季节性因素制约比较明显,蔬果成熟季节是采摘旺季,游客蜂拥而至;其它时候则为淡季,冷清萧条,对比鲜明。收益不稳定,这是这类乡村游的天然劣势。

(三)民俗风情游

这类乡村一般拥有颇具代表性且保存比较完整的村落民居,又有资金投入,民俗风情打造得比较有特色。比如虞城县古王集依托“一村同榜双及第”(宋代天圣状元王尧臣、探花赵概)的状元文化,打造状元小镇,先后融进来“状元+教育”、“状元+农产品”、“状元+灯节”等产业,越做越大。还有永城市芒山镇的汉文化旅游、茴村书法村,虞城利民镇古城开发旅游等已经初具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类旅游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或相对较差,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包装比较粗放,有些没有经过历史严格考证,经不起推敲。或者简单模仿外来经验,为仿古而仿古,没有自己的亮点、特色,同质化严重,缺乏独一无二的竞争力,导致口碑效应不好,游客重复游览次数较低。

(四)红色教育、休闲娱乐游

这类乡村曾经是战争发生地,拥有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有革命遗址、遗留建筑物、红色故事、英雄壮举、实物图片留存,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研学研讨的鲜活教材。但要么规模偏小,要么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不够,小、弱、散是这类旅游的弱势和短板。加之宣传不到位,影响力偏弱,对游客吸引力不够强,没能成为主流。而主打休闲娱乐的乡村游方兴未艾,它们往往

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研学教育为一体比如,虞城县芒种桥乡招商建设的一项乡村文旅项目蜗牛小镇

(五)美丽乡村游

这类乡村主要位于一些经济发达村镇,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优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好范例和样本。比如虞城县城郊乡杨善庙村,近几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目前村中依托杨善人建起了老酒坊、老酱坊、老醋坊、老茶馆、竹雕馆等系列文化产业,并托孝善文化打造成全国孝善文化示范村。后又陆续崛起了慈善百鸟园、亲子游乐场等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还有永城市时庄村以文化民俗为美丽乡村建设切入点,精心打造了以尚义街、关公饮马泉、农耕馆、文化廊为核心的人文景观,让乡土历史和民俗风情得以充分展示,实现了由农业到“文化园”的转变,成了集民俗体验、乡旅文化、美食民宿于一体的田园文化旅游综合体。这类乡村游因为多靠近县城,建筑风格、配套硬件、整体气质往往向城市靠拢,导致土味村味不够浓。

二、商丘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瓶颈

商丘市乡村旅游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推动下,取得了长足发展进步,成就有目共睹。打造成熟口碑过硬的乡村文旅融合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成为乡村振兴、农村精准扶贫、推进产业现代化的有效平台和支撑,是目前农民增产增收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步伐持续推进,客观上对乡村文旅融合转型升级和深度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商丘市受本地各种主客观现实因素制约,在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一些发展瓶颈。

(一)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要想发展乡村旅游,首要条件和必要前提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基本公共服务。随着国家对乡村支持力度的加大,资金投入增多,村级公路已经实现全覆盖,构筑起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但有一些乡村因为所处位置相对偏僻,原有道路基础差,加上后期管理维护不善,损毁严重。一些乡间公路原本就不宽阔,又被农田挤占,非常狭窄,为交通事故埋下风险隐患。如遇中小长假,游客集中出行,更容易造成交通拥堵,让人望而生畏。还有如公共厕所、娱乐设施、医疗救助站、停车场、民宿、餐饮卫生等硬件也达不到大型旅游综合体的要求,公共服务无法实现全覆盖,无法满足大规模的游客接待需求。尤其是遇到节假日游客数量激增,更是捉襟见肘。

(二)人员素质服务水平不够高

目前,随着打工潮兴起,乡村人才大量流入城市,乡村旅游中大多数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服务人员均为当地留守农民,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整体素质不强,对本地文化了解不深。加之缺少或根本没有系统的职业培训,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服务意识等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存在服务意识较低,服务能力不够强,服务水平不规范,总体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等问题。

(三)旅游品牌意识不够强

受资金、人才、规划、眼界、格局等因素制约,目前我市的乡村旅游多定位为休闲观光层面,还处于旅游业粗放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乡村旅游开发进程中,游客的餐饮、购物与游览等都与农产品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通过旅游,原本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农产品摇身一变成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成文创产品,可以拓宽当地村民增收渠道,本是一件好事。但实地考察发现,因为农民缺少品牌意识,很多产品都在当地小作坊制作、包装完成。无论是质量还是加工包装,都很粗劣粗放。质量和外观都显得很不上档次,不够吸引人,影响游客购买力。

(四)文化底蕴不够鲜明独特

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不能一拍脑袋盲目上马,必须在实地调研科学论证基础上,盘点整合当地资源,对如何谋篇布局要做到心中有数。村村不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红色文化、民族风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形成“一村一韵,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才有持久魅力和吸引力。目前,许多乡村旅游景点互相模仿抄袭,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另外,由于天时地利政策利好等各种因素加持,我市也有一些打造成功的乡村文旅融合示范点、网红村镇,但只是一枝独秀,远没有形成百花齐放之势,无法形成星火燎原的带动示范效应。还存在产业链条短、文旅融合程度不够高、技术水平不够高等短板,导致前期大量资金投入,后期回血功能缺失,资金链断裂,循环不畅限制了旅游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商丘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农文旅融合,要把农业当做根,文化当做魂,旅游当做实现路径,才能健康发展,方兴未艾。乡村旅游要真正实现持续长足发展,必须以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为统领,把传承复兴乡村文化作为责任和使命,把打造高水平景区建设当做实现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奠定粮食安全根基,留住田园风光增加乡村韵味,保护好村落民居展现乡村民俗风情,挖掘农耕文化留住乡愁乡韵,真正走出一条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成功发展之路。

(一)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头雁”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党组织发挥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首先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提升党员文化素质水平,思想要上位,精神要上进,行动要上力,真正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发挥“头雁”引领作用,选对若干想干事、能干事、本领强、素质高的带头人。要珍惜挖掘“乡贤富矿”,以乡贤发展大会召开为契机,联系乡贤通过入股参股、带回项目、智力反哺等形式为村域旅游发展贡献力量。要激发内生动力,用好村内能人,大力挖掘、培养、引进乡村旅游综合型行家里手,充分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其次,要加强党组织对乡村旅游的领导。根据本地特点确定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策略。并聘请专家给予指导,动员老百姓参与乡村旅游活动,共建共享,群策群力,使乡村旅游变成村民的自觉行动。

(二)规划先行,开发因地制宜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实地调研,严格论证,科学规划,精心谋划,不能头脑一热盲目上马,造成资源浪费。要对当地建筑民居、林木田园、坑塘水库、集体产业、文化人文、生态自然等资源进行盘点,分析摸底,弄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长处和短板,在此基础上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规划、谋发展,避免照抄照搬,盲目贪大求全。既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又要保持自己的亮点特色。

(三)盘活资源,保持亮点特色

乡村旅游是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开放型旅游方式,体现了游客对原生态自然的向往,乡村的原始田园风光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护村居的本色,田园的本色,农业的本色。尽量保留原有风貌,留一份“乡愁”给游客。

乡村文旅发展要坚守乡土文化本色,保持生态田园底色,打造自己专属的特色。巧用乡村的“土气”、“古气”,融入时代的“朝气”,激发农民投身旅游业的虎虎“生气”,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是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旅游新业态,也是前景无限的成功发展模式。旅游是文化之体,文化是旅游之魂,两者密不可分。乡村旅游景点打造要平衡好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坚持以文化点亮旅游,以旅游传承文化,做到文旅水乳交融。

(四)利益捆绑,分享旅游红利

发展乡村旅游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是参与投入乡村旅游的主体,他们理应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见证者、分享者。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事事处处越俎代庖,漠视农民利益诉求。只有乡村旅游变成农民自觉自愿的行动,才能激发苦干实干的内生动力。乡村旅游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有产业做支撑,否则无异于纸上谈兵。

要借助旅游,使农产品向商品化、特色化转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使农特产成为旅游产品,要以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农民增收。比如虞城县利民镇通过荠菜、甜玉米、芦笋等特色作物的种植,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以科迪为龙头辐射周边,形成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善于借风造势,通过网络直播带货等形式扩大农村生态产品的影响力与附加值;将农民利益捆绑到生产链上,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带动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扎根乡村,投身乡村旅游建设,共同分享旅游经济发展红利。

个人简介:张香梅,女,商丘市委党校科技文史教研部教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