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主要亚型的CT诊断与病理表现对照研究思路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3

肾癌主要亚型的CT诊断与病理表现对照研究思路构建

彭俊峰

通用技术西安宝石花长庆医院 陕西 西安710299

【摘要】目的:对CT检查运用在肾癌主要亚型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深入探讨。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肾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不同亚型为基本依据进行分类,其中12例为嫌色细胞癌,18例为乳头状肾细胞癌,30例为透明细胞癌,均行CT检查,对三种亚型肾癌的强化方式和病灶大小进行对比,并且对CT征象与肾癌亚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透明细胞癌的平扫CT值低于乳头状肾细胞癌,但是皮质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CT值均高于乳头状肾细胞癌(P<0.05);而乳头状肾细胞癌在排泄期、实质期以及皮质期的CT值均高于嫌色细胞癌(P<0.05);与其余两种亚型相比,透明细胞癌的囊变或者坏死发生率较高,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三种亚型肾癌的CT征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亚型肾癌之间的CT表现存在一定区别,通过及时行CT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其肾癌亚型,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CT;亚型;肾癌;肾透明细胞癌

肾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生部位为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其发生率为2%-3%,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50-70岁人群,并且与女性相比,男性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生与高血压、肥胖、吸烟以及遗传等诸多因素有关[1]。通常情况下,肾癌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神经肌肉病变、发热、体重减轻、便血、贫血以及高血压等症状,如果合并肿瘤转移,还会出现咳血、骨折以及骨痛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2]。一般来说,以肿瘤细胞形态特点、肿瘤细胞起源以及已知基因改变作为基本依据,可以将肾癌的亚型分为五种,包括未分类癌、集合管癌、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以及透明细胞癌,因为其生物学行为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本文探讨了CT检查运用在肾癌主要亚型诊断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肾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44-79岁,平均(61.4±8.5)岁,其中23例为女性、38例为男性,以不同亚型为基本依据进行分类,其中12例为嫌色细胞癌,18例为乳头状肾细胞癌,30例为透明细胞癌。一些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体检可见肾脏肿块;一些患者存在临床症状,以腹部包块、间歇性无痛血尿以及腰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纳入标准:(1)符合肾癌临床诊断标准,且经病理学检查确诊;(2)临床资料完善;(3)患者意识清醒,可正常交流和沟通;(4)对于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属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意识障碍或者精神异常者;(2)临床资料缺失者;(3)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选择16层螺旋CT扫描仪,对参数进行设置,其中矩阵为512×512,螺旋距为0.75,层厚为5.0mm,电流为250mA,电压为120kv,扫描范围要覆盖双侧肾脏。运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300mg/ml碘海醇,作为非离子型的一种造影剂,注射速度为3.0ml/s,注射总量为1.5ml/kg,其中注射造影剂后30min为皮髓期,注射后60s为实质期扫描,待4min后,行排泄期扫描。同时,在CT工作站中上传扫描后的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在平扫中,窗中心为35-40HU,窗宽为250-300HU,增强扫描时,窗中心为40-50HU,窗宽为300-350HU。

1.3诊断标准

由2名及以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影像医师负责评价扫描结果,对CT扫描征象进行观察,包括肿瘤强化均匀性、分布、边界、形态、大小、出血、囊变以及坏死等,其中肿瘤的边界形态和均匀程度以对排泄期图像进行观察为主,其中肿瘤的大小要取最大直径,肿瘤呈椭圆形或者圆形,具有规则的形态,若形态不规则则表现为分叶状。同时,平扫和皮质期强化CT值相减则为肿瘤的最大强度,其中重度强化为≥40HU;中度强化为20-40HU;轻度强化为<20HU。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由SPSS20.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X2检验,并且运用F检验计量资料对比,以P<0.05表示有差异。

  1. 结果

2.1不同亚型肾癌患者平扫和增强后CT值对比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透明细胞癌的平扫CT值低于乳头状肾细胞癌,但是皮质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CT值均高于乳头状肾细胞癌(P<0.05);而乳头状肾细胞癌在排泄期、实质期以及皮质期的CT值均高于嫌色细胞癌(P<0.05),见表1。

表1  不同亚型肾癌患者平扫及增强后CT值对比(x±s,HU)

肾癌亚型

例数(n)

平扫CT值

皮质期CT值

实质期CT值

排泄期CT值

透明细胞癌

30

33.12±4.23

112.76±12.35

98.18±17.23

75.78±20.34

乳头状肾细胞癌

18

35.98±2.67*

86.45±10.58*

81.98±12.34*

68.45±12.82*

嫌色细胞癌

12

34.26±3.44

78.34±12.12*#

74.09±12.07*#

56.39±12.34*#

注:与透明细胞癌相比,*P<0.05;与乳头状肾细胞癌比较,#P<0.05

2.2三种亚型肾癌患者强化方式和病灶大小对比

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的强化均匀所占比例高于透明细胞癌(P<0.05),但是三种亚型的病灶大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亚型肾癌患者病灶大小和强化方式比较[n(%)]

病灶大小

强化方式

肾癌亚型

例数

D>3cm

D≤3cm

强化均匀

强化不均匀

透明细胞癌

30

19(63.33)

11(36.67)

7(23.33)

23(76.67)

乳头状肾细胞癌

18

10(55.56)

8(44.44)

11(61.11)*

7(38.89)*

嫌色细胞癌

12

5(41.67)

7(58.33)

8(66.67)*

4(33.33)*

注:与透明细胞癌相比,*P<0.05

2.3三种肾癌亚型的CT征象比较

相比较其余两种亚型而言,透明细胞癌的囊变或者坏死发生率较高,比较差异明显(P<0.05),但是肾周脂肪和向远处或者邻近器官转移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肾癌不同亚型的CT征象对比[n(%)]

CT征象

透明细胞癌(n=30)

乳头状肾细胞癌(n=18)

嫌色细胞癌(n=12)

肿瘤形态

规则

23(76.67)

15(83.33)

10(83.33)

不规则

7(23.33)

3(16.67)

2(16.67)

坏死/囊变

24(80.0)

10(55.56)

3(25.0)

6(20.0)

8(44.44)

9(75.0)

肿瘤边缘

清晰

9(30.0)

14(77.78)

11(91.67)

不清晰

21(70.0)

4(22.22)

1(8.33)

肾周脂肪

侵犯

21(70.0)

12(66.67)

7(58.33)

未侵犯

9(30.0)

6(33.33)

5(41.67)

向远处或者邻近器官转移

可见

3(10.0)

2(11.11)

1(8.33)

未见

27(90.0)

16(88.89)

11(91.67)

  1. 讨论

一般来说,肾癌细胞来源于潜能较多的细胞,可分化为嫌色细胞、透明细胞等,因为不同组织病理表现,其亚型种类较多,并且不同亚型肾癌的预后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所以通过分析肾癌患者的影像学特点,能够将肿瘤的内部特征充分反映出来[3]。在肾癌患者中,透明细胞癌是一个常见的亚型,其主要来源于近端肾小管上皮,双侧肾具有相同的发生率,肿瘤质地不均匀,肿瘤周围存在纤维性假包膜,细胞可出现囊变或者坏死,并且肿瘤间质的毛细血管很丰富,具有较差的预后[4]。嫌色细胞癌的来源则主要为集合管的嵌入细胞,具有清楚的边界,发生坏死和出血的概率较低,癌细胞以腺泡状或巢状排列,其症状不明显,具有较好的预后,5年生存率高,一般为90%[5]。有文献[6]报道,在鉴别肾癌亚型时,应该以强化强度和强化方式为基本依据,其中对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要点是皮质期的强化不均匀,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细胞癌的强化方式以轻度延迟强化为主,并且乳头状细胞癌具有较高的囊变和坏死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相比,透明细胞癌患者的排泄期、实质期、皮质期以及平扫CT值均较高;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强化均匀所占比例低于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囊变或者坏死发生率较高,提示肿瘤病理情况与各个亚型肾癌的CT定量和CT征象密切相关。分析原因主要为,透明细胞癌间质的毛细血管含量丰富,肿瘤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肿瘤中心容易受到挤压而使小动脉栓塞由于缺血出现囊变或者坏死;乳头状肾癌肿瘤具有较慢的生长速度,其供血也不丰富;而嫌色细胞癌具有较少的血管,其间质的结缔组织含量丰富[7]。研究发现,乳头状肾癌具有较低的强化程度,大部分位于皮质,其肿瘤形态表现为不规则形状或者圆形,一些患者肿瘤的分叶状况比较明显,诊断容易,但是对于肿块较小的患者,则鉴别诊断嫌色细胞癌的难度较大[8]。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嫌色细胞癌患者不存在中央瘢痕,其钙化率较高。对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在CT平扫中,可见高密度、等密度以及低密度,其原因主要为癌细胞中的脂质含量比较丰富,肿瘤往往存在囊性变、钙化、坏死以及出血等,导致大部分肿瘤切面表现为多种颜色如白、灰、黄、红等交错分布[9]。在CT动态增强扫描中,可见清楚的肿瘤边界,其原因主要为肿瘤切面表现为金黄色,周围的影像表现为周围组织与纤维性假包膜分隔;大部分肿瘤在皮髓期时表现为“肾形”,其强化不均匀,与周围肾皮质相比,其具有较高的密度,肿瘤在实质期强化不均匀,但是密度逐渐衰减,并且比肾实质的强化程度要低[10]

综上所述,不同亚型肾癌之间的CT表现存在一定区别,通过及时行CT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其肾癌亚型,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向玲玲,吴晶涛,郜言坤,罗先富,朱庆强,田彤彤.增强CT影像组学鉴别小肾癌与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价值[J].肿瘤影像学,2021,30(03):185-190.

[2]杨帆,温晓玲,肖正远,漆万银.不同分型肾癌CT成像及鉴别诊断[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23):4959-4964.

[3]Yan X,Zhang M,Chen X,et al. Image-guided percutaneous renal  cryoablation for stage 1 renal cell carcinoma with high surgical risk  〔J〕.World J Surg Oncol,2015; 13( 26) : 200.

[4]陈随,陈子健,李建瑞,王守巨,卢光明.XP11.2易位TFE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CT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32(05):532-535.

[5]谭梅媚.探讨螺旋CT扫描对肾癌诊断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4):156+161.

[6]张云娜,孙志学,张勇.CT和MRI影像学对囊性肾癌(CRCC)的诊断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7):164.

[7]白利杰,黄江,沈美铖,冯旭霞.增强CT扫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肾癌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04):101-103.

[8]Takamatsu K,Satoh T,Horikawa N.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related to surgery for uterine cervical carcinoma in situ: comparison

with benign gynecological conditions〔J〕.J Japanese Soc Psychosomatic

Obstetrics Gynecol, 2017; 11( 3) : 250-7.

[9]张帅,马茜,赵蕊,孟波.肾癌不同亚型的CT征象及CT定量分析的临床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09):95-98.

[10]李然,栗业,刘春华,肖钦,王毅.肾癌少见亚型的多层螺旋CT特征[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42(08):717-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