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儿童肥胖儿童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单纯性儿童肥胖儿童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分析

杨孝虹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10011

【摘要】目的分析单纯性儿童肥胖患儿的心理状态和护理对策。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56例单纯性肥胖儿童,纳入时间为2021年6月~2022年6月,借助随机、单盲法进行平均分组,每组各28例儿童。其28例患者使用常规护理的方法,组成对照组,剩余28例患者使用心理护理的方法,归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问题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7.14%,对照组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57%;研究组儿童的心理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在面对单纯性儿童肥胖儿童时,为其提供心理护理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儿童心理状态,减少行为问题的出现,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具备应用在临床治疗之中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心理状态;单纯性儿童肥胖;心理护理;行为问题发生率;护理对策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是全世界范围之中不断严重的一种疾病,其中与心理和医学以及经济等有着密切关系,不光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还是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社会习惯与认同方面会对肥胖者产生歧视,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就要对单纯性儿童肥胖者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观念,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但是使用常规护理的方式时候,难以起到引导和解决问题的作用,这就要重视心理护理的应用,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推动其向着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1]。本实验对单纯性儿童肥胖儿童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56例单纯性肥胖儿童,纳入时间为2021年6月~2022年6月,借助随机、单盲法进行平均分组,每组各28例儿童。研究组男性患儿14例,女性患儿14例,年龄7-14岁,平均(10.53±0.83)岁,身高96-152㎝,平均(124.16±0.79)㎝;对照组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2例,年龄8~14岁,平均(11.34±0.81)岁,身高97-153㎝,平均(125.31±0.91)㎝;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性,(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使用常规心理护理的方法。对儿童给予正常的健康宣教和饮食指导活动。

1.2.2研究组

使用心理护理的方法。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为患儿行心理护理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①为患儿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为患儿讲解心理障碍的影响,提升患儿及其家长的重视程度,养成优质的心理健康观念。这时要求护士要以倾听和共情为主,让患儿可以倾诉自身的心理压力。护士要及温和的态度和患儿交谈,引导和鼓励患儿抒发自身的情感,宣泄自身的压力,认真倾听患儿的想法,为患儿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减少不良心理的影响。此外,为患儿家长分析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并且传授家长和儿童进行交流的技巧,充分了解儿童的内心需求,建立优质的亲子关系。②为患者进行认知行为疗法,这时现如今临床治疗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借助对患者的非理性信念进行矫正,且对患者的负性自动思维进行识别,控制日常行为的方式稳定患儿的情绪,进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标。这就要求忽视要和患儿的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儿的日程生活方式,纠正其中的错误方式,指导患儿重新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要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患儿对于不良饮食带来的消极影响的认识。③支持性心理干预:结合患儿的个性特点,为患儿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采用热情诚恳的态度和患儿进行交流,鼓励和安慰患儿。借助这种支持性与鼓励性的方式开展交谈活动,带领患者调动自身心理上的积极因子,提升患儿与家长的治疗配合度;④运动方面: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要求家长参与其中,监督患儿的落实情况。控制患儿在运动之中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不感到疲劳是最优的状态,时间为0.5h/d。在患儿运动的时候,护士和家长等要陪伴在一旁,给予鼓励,提升患儿的自信心。此外,要鼓励患儿和他人进行沟通,定期举办儿童活动,鼓励儿童参与其中,这样不但可以推动患儿的身心向着舒畅的方向发展,还可以提升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1.3 观察指标

1.3.1 行为问题发生率

对两组患者的行为问题发生率进行对比,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分评分和对比,发现儿童主要会出现抑郁症和社交困难和暴力倾向以及多动症等病症。行为问题发生率=(抑郁症+社交困难+暴力倾向+多动症)/总例数×100%[2]

1.3.2 心理状态评分

对比两组的心理状态评分,使用RS量表进行评分和对比,主要对护理前和护理后等不同时间段进行评分和对比。其中所有指标均是评分数值越大,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

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行为问题发生率对比

对比两组的行为问题发生率,发现研究组的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行为问题发生率对比(n%)

组别

n

抑郁症

社交困难

暴力倾向

多动症

发生率

研究组

28

0

1

0

1

7.14

对照组

28

2

3

2

1

28.57

t

4.383

P

0.036

2.3 心理状态对比

对比两组的心理状态,发现研究组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表2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n(±s))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

28

108.53±26.09

141.42±34.96

对照组

28

108.69±26.13

122.12±27.34

t

0.023

2.301

P

0.982

0.025

3 讨论

肥胖会导致儿童的体态和身体机能等受到影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发育和性格培养。尤其是在受到他人嘲笑的时候,儿童的心理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使得患儿出现心理问题,乃至行为问题,限制自身的健康成长[3]。因此,在对单纯性儿童肥胖儿童护理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护理措施的应用。但是常规护理措施,对于单纯性儿童肥胖儿童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患儿依然会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122.12±27.34),而且发生行为问题的概率较高(28.57%),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所以,就要结合单纯性儿童肥胖儿童的心理问题,为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解决患儿的心理问题,加强患儿及其家长对于单纯性儿童肥胖症的重视程度,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与之进行交流,引导儿童宣泄自身的不良情绪,以此减少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减少抑郁和多动症以及社交困难等问题的出现,实现保证患儿的身心健康的目标。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在面对单纯性儿童肥胖儿童时,采用心理护理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提升患儿的心理状态(141.42±34.96),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7.14%),推动儿童向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要重视心理护理措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师伟佳,万乃君,张骞,商然,张勍烨. 单纯性肥胖儿童实施延续护理的研究分析[J]. 中国医刊,2021,56(12):1380-1383.

[2]林莉. 单纯性肥胖学龄期儿童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2021,43(3):154-156.

[3]张文婷,刘丹,毛琛,杨杏芬. 加强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推动儿童期肥胖防控[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5):5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