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干预在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3

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干预在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中的应用分析

潘桂花

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凯里 556000

摘要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调查患者护理前后的攻击行为评分(MOAS)、总体改善评分(CGI)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并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前,组间MOAS及CGI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MOA评分低于对照组,CG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处于康复期,采取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可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双相情感障碍生活质量;满意度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障碍疾病,常见症状是狂躁、轻狂躁发作、抑郁,是现阶段精神科常见病、高发病[1]。由于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表现复杂,部分患者抑郁及狂躁交替发生,该疾病以药物控制为主,但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对患者及家属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双相情感障碍常见心理、行为、认知紊乱,该疾病的终身患病率在2.6%-7.8%,占据精神科情感障碍的50%[2]。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双相情感障碍定位仪12种最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临床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开始关注护理工作,结合心理学知识为患者提供护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也能达到抑制疾病发生目的,达到稳定患者病情的目的。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让患者感到幸福感,注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弱患者的攻击行为,使患者在康复期保持稳定性。本研究将我院纳入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7月纳入的80例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3例、17例,年龄在25-75岁,平均年龄(45.45±10.12)岁;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2例、18例,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46.88±10.5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病情进入康复期阶段,患者及家属认知同意本研究。

排除标准:将重症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患者,语言障碍患者、无法正常交流患者排除。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护理人员积极鼓励患者,为患者提供药物护理、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参与到各类娱乐活动中,包括书法、绘画、下棋等活动中,在查房过程中给予患者心理疏导,若患者负面情绪严重,则注重改善患者不良情绪,让患者坚持使用药物。

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积极心理团体护理,患者入组后,观察组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掌握患者病情康复情况,询问患者个人成长史,帮助患者回忆以往的生活,从而观察患者在交流时的情绪波动,确定患者疾病发生原因,并向患者说明团体规则,明确其中的内容。将5-8例患者作为一个小组,每周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干预2次,每次60-120min,共计为患者护理6周。①护理场所:为患者提供适宜交流的场所,便于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使患者与他人积极互动,并了解患者病情进展及转归情况,通过病症交流及治疗方法等知识学习,联合专家讲座,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积极心理疏导:在患者护理过程中,帮助患者认识自我,在团体带领下,了解患者的心理行为及日常生活状态,促使患者在小组干预过程中宣泄情绪。重构生活事件,为患者幸福奠定基础[3]。团体护理小组请患者分享自己过往的幸福时光,并表达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护理人员通过团体活动,包括以下信任活动等,帮助患者在团体活动中获得愉悦的体验。通过团体心理干预,持续改善患者负面情绪,使患者积极面对生活。③感恩护理:护理人员要求患者每天记录生活中的点滴,通过演讲、写作等方式叙述自己的生活事件,潜移默化激发人们的感恩意识,并学会以感恩的态度面对生活。护理人员邀请患者家属进入小组,在小组中表达及沟通,与患者家属交流,通过通话及微信留言方法提升患者及家属互动积极性,通过社会支持系统,提升患者的幸福感。④希望护理:患者在康复期,应当重建生活希望,指导患者正确管理情绪的办法,为患者播放舒缓的音乐,通过正念放松冥想及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调节情绪的能力。积极鼓励患者表达人生意义及人生态度,以积极的认知模式让患者体会人生,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小组讨论活动结束后,护理人员让小组成员留下联系方式,小组成员通过互联网联系,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引导患者重新建立生活信心,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

1.3观察指标

①通过攻击行为评分(MOAS)评分调查患者的攻击行为,在护理前后分别调查,分值高代表患者存在攻击行为。②通过总体改善评分(CGI)评价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分值低代表患者病情改善明显。③调查患者生活质量(SF-36),选择其中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及心理功能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在0-100分,分值高代表生活质量良好。④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其中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项指标,根据护理人员工作开展情况,选择其中一项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标准差(±s)表示,t值检验,计数资料概率%表示,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护理前后的MOAS及CGI评分变化

护理前,组间MOAS及CGI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MOA评分低于对照组,CG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组间护理前后的MOAS及CGI评分(,分)

分组

MOAS

CGI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n=40)

7.45±1.85

0.84±0.21

8.25±1.34

1.54±0.54

对照组(n=40)

7.34±2.14

3.45±0.64

8.12±1.64

5.87±0.64

t

0.245

24.506

0.388

32.703

P

0.806

0.001

0.698

0.001

2.2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见表2)

表2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分组

n

生理功能

躯体疼痛

精神健康

心理功能

观察组

40

84.45±5.12

85.64±4.78

86.24±4.12

85.74±3.87

对照组

40

78.64±4.12

77.85±4.66

78.54±4.98

76.24±4.78

t

-

5.591

7.380

7.534

9.769

P

-

0.001

0.001

0.001

0.001

2.3组间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组间护理满意度对比(n,%)

分组

n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40

17(42.50)

21(52.50)

2(5.00)

38(95.00)

对照组

40

14(35.00)

16(40.00)

10(25.00)

30(75.00)

2

-

-

-

-

6.274

P

-

-

-

-

0.012

3.讨论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疾病,近几年患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进入急性期病情变化快,患者处于狂躁期情绪不定,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发生抑郁症状时,情绪低落,愉悦感不足,疲劳迟钝[4]。患者症状较为复杂,主要体现在情绪反复交替中,部分患者发生注意力分散、夸大、睡眠减少等症状,也有患者出现强迫、物质滥用及幻觉等,患者病情变化快,症状可能交替出现,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产生巨大的损害,复发率越高,患者病情复杂程度增高。临床调查显示[5],双相情感障碍在成人发病率高,I型病变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2型病变平均发病年龄是27岁。男女均能发生该疾病,快速循环,双相情感障碍是II型女性高发病变,男性患者常见狂躁症状,女性首次发病一般是抑郁症状,或者在病程进展中交替性发作[6]。患者进入疾病进展期,一般会出现攻击行为及冲动行为,或者伤害他人及自残等,对患者家庭产生巨大的负担,患者疾病治疗更加困难,早识别、早治疗,强化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治疗疾病的关键[7]。精神疾病检查中,医生一般先采集患者病史,通过精神、实验室检查技术,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常见的检查量表包括汉密尔顿量表及杨氏狂躁等,双相情感障碍也要与抑郁症及焦虑症等进行区分,疾病不同,治疗方法存在差异[8]。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紧急住院治疗,确保患者及家属的安全。通过药物治疗快速减轻患者症状,最大程度缩减患者的不良反应,促进患者病情康复。若患者出现狂躁症状,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缩减周围环境产生的刺激,随后为患者肌肉注射药物。在个体差异情况下,患者用药效果不同,对此,医生坚持安全、综合治疗、联合用药原则,给予患者药物治疗,药物覆盖患者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及维持期等。

等待患者进入康复期,以心理学角度出发为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护理的意义在于纠正患者不良认知,以免患者发生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通过积极心理学团体劥模式,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减轻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自尊水平[9]。传统护理模式下患者感到孤独,护理人员在患者主动说明需求时通过护理服务,但整体收效甚微。积极心理学将个体放在重要位置,在过去、现在及未来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培养患者积极情绪、生活品质,人际关系、自信心,促进患者自我成长及恢复患者主观幸福感,提升患者疾病治疗信心,发挥患者内在潜能,以心理健康为目标,实现自我肯定的目的[10]。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在护理模式下干预6周,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MOAS及CGI评分比对照组低,通过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为患者建立护理队伍,护理人员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场所,使患者在场所内自由活动、相互交流、认识自我,激发患者内在潜力。护理人员请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促进家属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拓展患者社会功能,使患者病情保持稳定,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心理素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说明团体护理使患者认可护理过程,认为护理过程较为全面,符合康复期护理要求,随着患者病情不断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素质提升,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比对照组高,P<0.05。

综上所述,在双相情感障碍康复期患者护理中,为患者采取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攻击行为及总体质量效果,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该护理模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佳囡,田虹,陈雪英.多轨道心理支持技术对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者社会功能恢复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2,20(03):286-288.

[2]师琨,秦军富,袁慧.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应用价值研究[J].心理月刊,2022,17(01):163-165.

[3]刘娴.实施心理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05):559-560.

[4]毛好.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产生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18):52+54.

[5]古彩玲,江映虹,周雪梅.支持性心理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耻感的改善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05):157-159.

[6]吴巍.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4):187-188+191.

[7]马莉.心理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冲动行为的调节作用[J].心理月刊,2020,15(20):118-119.

[8]李冬霞.支持性心理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认知与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0,6(27):108-109.

[9]付玉花,涂小芳,孔春梅,钟玉华.基于中医情志的心理护理在女性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应用效果[J].光明中医,2020,35(14):2246-2248.

[10]李红.探讨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冲动行为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54):1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