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患者间歇导尿的康复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截瘫患者间歇导尿的康复护理

郭丽萍

西安大兴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16

【摘要】目的 探讨截瘫患者间歇导尿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在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48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留置导尿管,实行留置导尿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的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并在对照组护理方法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统计并比较两组脊髓患者的尿路感染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的尿路感染率(4.17%)显著低于对照组(20.83%)P<0.05;观察组的膀胱容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其残余尿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中进行间歇性导尿具有极佳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运用推广。

【关键词】截瘫;间歇导尿;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因自主性神经活动包括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丧失而造成尿潴留,留置导尿管虽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长期留置导尿管容易造成泌尿系感染,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极易引起的肾功能损伤,从而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我们对48例中的24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进行间歇导尿,以期使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同时配合膀胱锻炼,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在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48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观察组:男18例,女6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2.0士5.1)岁;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1.9士5.0)岁;两组患者均有MRI明确诊断,其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留置导尿管,实行留置导尿的常规护理方法。(1)将导尿管插入患者身体的适当深度(女性4~6cm,男性20~22cm)固定导管。(2)将一次性引流袋及气囊导尿管一起放入导尿盘。(3)等待一次性引流袋与气囊导尿管连接,再把导尿管插入尿道之中,进行引尿。(4)进行固定处理。(5)常规护理干预。告知患者需要戒烟戒酒,避免出现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对饮水量要严格控制,饮水量应该控制在每小时 100~120ml 的范围内。如天气较为炎热,则合理增加饮水量。饮食以易消化、清淡为主,确保有着通畅的大便,防止结肠内堆积粪便导致膀胱受到压迫出现尿急等症状。

观察组的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并在对照组护理方法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1)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在进行间歇导尿操作之前应该详细的解释,良好的疏导患者,使患者紧张的心理得到缓解,使患者的思想负担得到减轻。确保操作人员对导尿技术能够熟练掌握,对膀胱尿道生理解剖基本知识以及操作要点全面降低,使患者心理对导尿操作存在的恐惧情绪得到有效消除。同时告知患者饮水量限制对到病情的影响,使患者能够全面配合护理、医疗活动。(2)间歇导尿操作。根据患者年龄的差别,选择合适软硬度的导尿管,导尿前应该对尿管全面润滑,确保有着轻柔的操作,防止对尿道粘膜产生损伤。通过石蜡油对尿管进行充分润滑,将尿管插入时提起阴茎,缓慢的在尿道口将2~5ml的无菌石蜡油注入,完成注入操作后有1~2min的停顿,确保整个尿道处于充分滑润的状态时将尿管插入。操作者通过左手将阴茎提起,使其和腹部能够形成60°的角度,采取右手以缓慢的速度把导尿管慢慢的插入大概20~22cm的深度,如发现流出尿液,在往内插入大概1~2cm的深度,采用饮尿器接出尿液。护理人员在实际导尿过程中,应该以男性尿道解剖基本特征作为基础,一旦在尿道内口发现阻力时,则应该停留几分钟,尝试转换阴茎角度或者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后顺利插入尿管,防止尿道粘膜出现损伤的情况。全部排出尿液后以缓慢的速度将尿管拔出,同时对膀胱区进行轻轻触压,确保能够彻底排空膀胱。(3)膀胱锻炼。如患者是处于T12以上损伤的情况,则应该采用叩击“扳机点”的方式对大腿外侧、臀部、会阴等位置进行刺激。如患者损伤情况在T12以下,那么则应该通过Crede法进行压迫处理使腹压得到增加,同时通过手法对膀胱给予按摩挤压。给予间歇导尿操作之前应该将手掌在膀胱底部防止,从膀胱底部位置逐渐往后身下方向进行挤压,有着从轻到中的施压理想,大概3~4cm的深度。还能够通过GM200中频治疗仪在患者腰骶部或者下腹部互相对应的穴位给予大概20min左右的电机刺激操作,多数患者在接受电机刺激治疗时,在下腹膀胱位置会出现小球变硬等症状。部分患者则会将尿液排出。因此,护理人员在应用间歇导尿发之间应该给予膀胱功能训练操作,时间大概为15~20min。护理人员在进行膀胱训练操作之前,应该将膀胱训练的重要性告知患者,确保患者能够积极配合。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比较两组脊髓患者的尿路感染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实验室检查结果。在实验室检查的过程中,若白细胞>10个/Hp、细菌计数≥1×10万/mL,可判定为泌尿系统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将患者的原始数据在 EXCEL 建立数据库,采用 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样本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的水准α=0.05,当p<0.05 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路感染率对比

观察组的尿路感染率(4.17%)显著低于对照组(20.83%)P<0.05,见表 1。

表1 尿路感染率对比  (n, %)

组别

例数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率

观察组

24

1

4.17

对照组

24

5

20.83

χ2

12.688

p

0.000

2.2 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对比

观察组的膀胱容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其残余尿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对比  ±s

组别

例数

膀胱容量(mL)

残余尿量(mL)

观察组

24

386.41±32.51

48.62±5.32

对照组

24

350.11±24.13

106.42±8.45

t

4.356

28.357

p

0.000

0.000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

观察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   [n(%)]

组别

例数

24h尿沉渣检查白细胞≥10个/Hp

细菌计数≥10万/mL

观察组

24

3(12.50)

2(8.33)

对照组

24

8(33.33)

6(25.00)

χ2

12.281

10.004

p

0.000

0.001

3 讨论

脊髓损伤在近年以来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不仅已经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也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已经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间歇导尿具有柔软,润滑的有点,整个插管的过程都十分稳定,不会对导尿管造成移动,它的使用摩擦性小,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尿道黏膜产生损伤。肢体活动不方便的男性可以采用坐位或者立位,女性患者则可以采取坐位或者蹲位的体位进行导尿。无菌性间歇性导尿大多会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来帮助完成,通过使用经过预先润滑的一次性导尿管,可以减少患者的感染并发症。相反采用留置导尿的方法会更有可能引发患者尿道,会阴,膀胱等并发症,并且导尿管不能重复使用,否则会引发尿道细菌感染。护理人员还可以教患者家属如何使用以便帮助患者更好恢复。本研究表明,观察组的尿路感染率(4.17%)显著低于对照组(20.83%)(P<0.05);观察组的膀胱容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其残余尿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间歇性导尿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比常规留置导尿术更佳,既可减少尿路感染几率,改善实验室指标,又可促进膀胱恢复正常功能。

综述,在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中进行间歇性导尿具有极佳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运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曾静,王顺芳.间歇清洁导尿对脊髓损伤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12):133-135.

[2]吴杨玲.外伤性截瘫患者自行间歇清洁导尿训练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9):165-166.

[3]侯艳.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评估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19,5(04):238-244.

[4]何莺娟,李宗康.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22,12(03):59-62.

[5]赵文茹,廖寒,韦新华,丛丹,陈晓虹.膀胱管理小组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10):122-124.

[6]唐蓉,向英.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在脊髓损伤早期间歇导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1,7(2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