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如何自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1

心脏骤停后如何自救

赖新梅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自贡  643000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在突然间停止搏动,与之对应的射血功能也会在极短时间内停止。近年来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大多数人缺乏有效的身体锻炼,因作息不规律、受到严重情绪刺激等因素导致的心脏骤停,乃至其后发生的猝死,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人身体健康的严重社会问题。因此,掌握心脏骤停后的急救策略对挽救生命而言极其重要。

心脏骤停的过程

医学上将心脏骤停的病因归结于心室纤维颤动,其整个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前驱期、发病期、心脏骤停期及生物学死亡期。

前驱期是指很多病人在心脏骤停之前,会出现持续数天至数月不等的症状,症状类型包括突如其来的严重心悸、气急或是心绞痛,在疲劳状态下更容易出现。但并非出现前驱期症状就必然导致心脏骤停,任何心脏病在发作之前都会出现类似的症状,因此这些前驱期症状只能为心血管疾病进行预警,并不能作为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的识别标志。

发病期指的是心脏骤停前的心血管急性病变时期,与前驱期数天乃至数月的时间长度不同,发病期整个时长通常只会维持不到一个小时,在症状上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胸痛、长时间的心绞痛、突发性质的呼吸困难、心率过速,并伴有脑供血不足出现的头晕目眩等症状。如果是因为心源性因素导致瞬间出现心脏骤停,则发病前不会出现任何可能被当做预警的症状。

心脏骤停期即为该病的发病期,这种状态下病人会在极短时间内完全丧失意识,如果不得到及时的抢救,在数分钟之内就会进入死亡期,病人在进入这一状态后极难出现自发性的逆转。在这一阶段的病人常伴有心音消失、脉搏无跳动、血压无法测量等严重生理症状,并在一分钟内出现呼吸停止、瞳孔扩散等症状,无法得到及时抢救的情况下会直接进入生物学死亡期。

生物学死亡期在心脏骤停期之后出现,通常在得不到抢救或抢救时间超过八分钟之后,死亡原因以停止供血导致的中枢神经严重受损及脑死亡为主。

心脏骤停的诊断

判断病人是否出现心脏骤停,可从仪器检查及体征检查两方面入手。仪器检查主要以心电图提供的信息为主,心脏骤停病人在心电图表现上会呈现出以下特征:1.占91%的心室颤动或扑动;2.出现每分钟20-30次低振幅、宽而畸形的QRS,并且心肌无机械性收缩表征;3.心室静止,心电图仅有心房波或是无跳动的一条直线。

体征检查则主要检查病人是否尚存神志、是否依然有心音与脉搏、呼吸是否呈叹息状(俗称出气多进气少)、瞳孔是否扩大及是否会对光反射做出反应。如果不存在以上情况,则可认为病人发生了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的急救

心脏骤停的急救原则是尽快为病人的心脏除颤使之恢复搏动,在现场有除颤器的情况下,应用除颤器进行急救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除颤器,也有对应的急救方法:

首先要将失去意识的病人平放在地上或是坚硬的台子上,使其保持仰卧状态,确保后续急救工作在发力时能得到有效反馈,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急救场地,同时还要为病人清除口中的秽物、义齿等其他杂物,并解开病人的衣襟和腰带,在病人胸前赤裸且不受拘束的情况下进行急救;

其次在放置好病人之后,按照一定的节律性彻底按压病人的心脏,人的心脏通常位于胸腔中央偏左侧位置,一般在左侧乳头与身体中线之间,但在按压时应选择身体正中发力,以免压断肋骨造成二次伤害,按压位置的选择应选在胸骨正中三分之一处,按压时双手交叠手心向下,以有规律的按压方式挤出心脏内的血液,帮助心脏恢复搏动;

再次是注意按压的方式,按压式上肢应当挺直,以身体的力量压迫病人使其胸骨出现明显下沉,随后突然放松减压,但无论是发力还是收力,整个过程在保持动作足够充分的同时,都不能使手掌离开病人胸膛,在按压时尽可能保持较高的频率,按压速率以每分钟100-120次为宜,按压深度至少5cm,最好不要超过6cm,每次按压后应使胸廓充分回弹,以充分发挥急救的效果。

最后,按压急救过程中还需配合进行人工呼吸,次数上以30次按压配合两次人工呼吸为宜。因此心脏骤停的急救过程最好由两人进行,一人负责胸腔按压,另一人则注意按压的次数,及时予以病人人工呼吸。在进行人工呼吸时还需注意吹气的强度和时间,要快速深入吹气两秒以上。进行人工呼吸时需要抬起病人的下颌使其脑袋后仰,并捏住病人的鼻孔,在呼气后松开鼻孔帮助病人进行循环呼吸。

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如上所述,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同时应避免过度通气。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急救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人的身体状态,虽然急救操作要求非常迅速,但在进行急救的过程中切忌手忙脚乱,整个过程应当有条不紊地进行。进行数次急救操作之后应注意接触病人手足,如果病人手足温度出现回升,则可适时检查病人是否出现心跳、心音及脉搏,只要病人恢复了脉搏和心音,就说明此时的病人已经从心脏骤停中恢复,心脏开始搏动,此时就能够停止按压急救。

这里要更正一个误区:心脏骤停时病人意识丧失,是不可能进行自救的。这里所说的自救是指在专业的医务人员到达救治现场前,周围第一时间接触病人的非专业人士对病人进行的力所能及的救治。骤停发生后病人会在5-10秒之内完全丧失意识,只能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由他人进行急救。因此人人掌握心肺复苏方法,全民普及急救知识,可最大程度减少在医疗机构外民众发生心脏骤停的死亡发生率。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心脏骤停的急救会大量消耗施救人员的体力,因此在不具备除颤器的情况下,整个急救过程最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施救人员轮番进行,以保证病人在接受急救的过程中,心脏能够受到充分的压迫,保障急救起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