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量法测铜中碘化钾加入量的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3

碘量法测铜中碘化钾加入量的优化

张玉树   ,魏秋实

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碘化钾在碘量法中作用是提供与样品中铜离子反应的碘离子,使得铜离子含量能够通过反应析出的碘量而间接被测出,一般来讲碘化钾加入量需过量以保证铜离子被完全测得。本文通过一组对比实验,找到最佳的碘化钾加入量以及最优的加入方式,取得满意的分析结果,同时能减少碘化钾的用量。

关键词:碘量法;碘化钾;优化

引言

在弱酸性溶液中,Cu2+可将KI中的I-氧化为I2,I2遇淀粉变蓝。利用这一特性,试样用盐酸、硝酸分解将样品中铜元素全部转换为Cu2+。加入过量的KI与试样中的Cu2+反应,使得所有的Cu2+与KI充分反应,生成与Cu2+含量成对应关系的I2。用Na2S2O3还原I2生成I-使得淀粉褪色。当蓝色刚好褪去时Na2S2O3的耗量可间接计算出试样中铜的含量。从原理可以看出,KI的加入量必须要能使Cu2+完全反应,因此是过量的。目前我们的加入方式是凭经验加入,经数据统计,平均杯样品我们现在的加入量是4-5g,存在浪费。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几组实验找到最优的具有可操作性的KI加入方式。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

1.1.1 碘化钾。

1.1.2 氟化氢铵。

1.1.3 溴。

1.1.4 盐酸(ρ= 1.19g/mL)。

1.1.5 硝酸(ρ =1.42 g/mL)。

1.1.6 硝酸(1+1)

1.1.7 硫酸(ρ= 1.84 g/mL)。

1.1.8 硫酸(1+1)。

1.1.9 高氯酸(ρ= 1.67 g/mL)。

1.1.10 冰乙酸(ρ= 1.05 g/mL)。

1.1.11 乙酸(1+3)。

1.1.12 硝硫混酸:将700mL硝酸(1.1.8)和300mL硫酸(1.1.10)混合。

1.1.13 混合酸:将1500mL硝酸与500mL高氯酸混合后,再加入300mL硫酸,充分混匀。

1.1.14 氨水(ρ= 1.05 g/mL)。

1.1.15 碘溶液(0.04mol/L)。

1.1.16 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CNa2S2O3≈0.035mol/L)。

1.1.17 氟化氢铵饱和溶液(储存于聚乙烯瓶中)。

1.1.18 乙酸铵溶液(300g/L):称取90g乙酸铵,置于400mL烧杯中,加150mL水和100mL冰乙酸,溶解后,用水稀释至300mL,混匀,溶液pH值约为5。

1.1.19 硫氰酸钾溶液:100g/L,称取10g硫氰酸钾于400mL烧杯中,加100mL水溶解后(pH≤7),加入2g碘化钾溶解后,加入2mL淀粉溶液,低价碘溶液至恰好蓝色,再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蓝色刚好消失。

1.1.20 淀粉溶液: 5g/L,使用时现配。

1.2 工作步骤

1.2.1 试料

按下表称取试样,精确至0.0001g。独立地进行两次测定,取其平均值。(在试样中铜的质量分数未知时称取0.2400g-0.2600g。)

铜的质量分数/%

试料质量/g

13.00-25.00

0.4000

>25.00-50.00

0.2000

1.2.2 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

1.2.3 测定

a) 将试料置于500mL三角烧杯中,把润湿的样品摇均匀,盖上表皿。加入10mL盐酸(1.1.4),且摇均匀,把样品置于低温电热板上,烧杯口不允许对着人。样品加热至煮沸3min~5min,关闭电热板。把样品取下冷却2min,加入5mL硝酸(1.1.5)后把样品摇均匀继续冷却2min,加入0.5mL—1mL溴(1.1.3 ),盖上表皿,充分摇匀。移到低温电热板上放置3分钟,放置期间需继续摇动烧杯2-3次。打开低温电热板同时摇晃烧杯使样品受热均匀。(如为空白样需将烧杯打开一条缝隙防止溴喷溅)煮至无棕色烟,待试样完全分解后,把样品放台面上冷却,冲水。先冲表皿(下表面)待表皿上水全流到烧杯后,把表皿拿开仔细冲洗烧杯壁2遍以上,冲水体积50mL左右,继续加热蒸至近干,取下冷却。

注1:若试料中硅含量较高时,需加入0.5g氟化氢铵。

注2:若试料中碳含量较高时,需加入2mL硫酸(1.1.7)和2mL-5mL高氯酸(1.1.9),加热溶解至无黑色残渣,并蒸干。

注3:若试料中含硅、碳较高时,加入0.5g氟化氢铵和5mL-10mL高氯酸(1.1.9)。

注4:若试料中铬含量高时,加入高氯酸(1.1.9)冒烟,溶液出现砖红色时,加入盐酸(1.1.4)或固体氯化钠,重复2次,蒸至近干,加入5mL盐酸(1.1.4),加热溶解。

b) 冲水,先冲表皿(上面不冲)待表皿上水全流到烧杯后,把表皿拿开仔细冲洗烧杯壁冲洗2遍以上,冲水30mL-50mL左右,放上电炉样品加热至煮沸3min~5min,使可溶性盐类完全溶解,取下冷至室温。滴加乙酸铵溶液(1.1.18)至红色不再加深并过量3mL~5mL,然后滴加氟化氢铵饱和溶液(1.1.17)至红色消失并过量1mL,混匀。

c) 加入2g~3g碘化钾(1.1.1),摇动烧杯使其溶解,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1.1.16)滴定至浅黄色,加入1mL~2mL淀粉溶液(1.1.20 )(如试样中铅铋含量高时,需提前加入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浅蓝色,加入5mL硫氰酸钾溶液(1.1.19 ),剧烈摇振至蓝色加深,再滴定至蓝色刚好消失为终点。

注1:若铁含量极少时,需补加1mL三氯化铁

注2:若铅、铋含量较高时,需提前加入2mL淀粉溶液(1.1.20)

1.3实验设计

1.3.1 抽取班组5位人员,模拟碘化钾加入平行称量8次,统计结果。

1.3.2 碘化钾最优加入量试验

1.3.2.1取确定均匀的样品1个,平行分析11次,加入固体KI 1g统计结果。

1.3.2.2取确定均匀的样品1个,平行分析11次,加入固体KI 2g统计结果;

1.3.2.3 取确定均匀的样品1个,平行分析11次,加入固体KI 2.5g统计结果

1.3.3  50%KI溶液加入方式优化后验证

1.3.3.1取确定均匀的样品1个,平行分析11次,加入50%KI溶液2mL 统计结果;

1.3.3.2 取确定均匀的样品1个,平行分析11次,加入50%KI溶液4mL 统计结果;

1.3.3.3取确定均匀的样品1个,平行分析11次,加入50%KI溶液5mL 统计结果;

1.3.4 对比试验:取确定均匀的样品9个,分别加入KI 2g,50%KI溶液5mL,对比统计结果。

1.4 实验结果统计

表一:1.3.1统计结果

序号

碘化钾称取量(g)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新学成员5

1

3.98

3.58

4.39

4.67

4.98

2

4.13

3.99

4.56

4.79

5.13

3

4.23

4.35

4.67

4.59

5.23

4

3.88

4.21

4.79

4.88

4.78

5

4.27

3.84

4.59

5.13

5.27

6

3.96

3.94

4.88

4.56

4.86

7

3.97

3.91

5.03

4.97

4.97

8

4.15

3.83

4.67

3.75

5.35

平均

4.07

3.96

4.70

4.67

5.07

表二:1.3.2统计结果

序号

样品名称

样品编号

Cu%

1g KI

2g KI

2.5g KI

1

铜精矿

内标-8

29.74

29.84

29.88

2

铜精矿

内标-8

29.73

29.88

29.88

3

铜精矿

内标-8

29.73

29.86

29.86

4

铜精矿

内标-8

29.78

29.86

29.87

5

铜精矿

内标-8

29.72

29.85

29.82

6

铜精矿

内标-8

29.73

29.88

29.81

7

铜精矿

内标-8

29.74

29.84

29.83

8

铜精矿

内标-8

29.74

29.88

29.89

9

铜精矿

内标-8

29.75

29.83

29.87

10

铜精矿

内标-8

29.71

29.88

29.87

11

铜精矿

内标-8

29.75

29.85

29.82

表三:1.3.3统计结果

序号

样品名称

样品编号

Cu%

2mL 50%KI

4mL 50%KI

5mL 50%KI

1

铜精矿

内标-8

29.73

29.86

29.84

2

铜精矿

内标-8

29.71

29.87

29.87

3

铜精矿

内标-8

29.72

29.86

29.86

4

铜精矿

内标-8

29.71

29.88

29.89

5

铜精矿

内标-8

29.74

29.89

29.84

6

铜精矿

内标-8

29.75

29.84

29.88

7

铜精矿

内标-8

29.74

29.86

29.85

8

铜精矿

内标-8

29.72

29.89

29.89

9

铜精矿

内标-8

29.73

29.88

29.88

10

铜精矿

内标-8

29.79

29.84

29.87

11

铜精矿

内标-8

29.79

29.87

29.881

表四:1.3.4统计结果

序号

样品名称

样品编号

Cu%

5mL 50%KI

2g KI

1

铜精矿

内标-1

20.65

20.63

2

铜精矿

内标-2

21.52

21.53

3

铜精矿

内标-3

18.87

18.93

4

铜精矿

内标-4

25.15

25.11

5

铜精矿

内标-5

15.87

15.91

6

铜精矿

内标-6

28.43

28.45

7

铜精矿

内标-7

22.04

22.00

8

铜精矿

内标-8

29.83

29.86

9

铜精矿

内标-9

28.11

28.08

2 结果与讨论

2.1 对比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1.2.1随机抽取的5个成员所称取的碘化钾加入量均在4克以上。新进成员的加入量超过了5克。具有随意性,存在浪费情况。

通过分析1.2.2三组实验的结果可以发现,加入1gKI的11次平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29.74%,加入2gKI的11次平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29.86%,加入2.5gKI的11次平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29.85%。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针对内标8这个样品1g KI不能提供足够的I-与Cu2+反应,2g及2g以上的KI加入能够提供足够的I-

通过分析1.2.3三组实验的结果可以发现,加入2mL 50%KI的11次平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29.74%,加入4mL 50%KI的11次平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29.88%,加入5mL 50%KI的11次平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29.87%。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针对内标8这个样品2mL 50%KI不能提供足够的I-与Cu2+反应,4mL及4mL以上的KI加入能够提供足够的I-

通过分析1.2.4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加入2g KI或4mL 50%KI溶液两者对比实验结果良好。但考虑到固体颗粒称量不便,耗时,工作效率低。而配置成溶液后有专用的固定体积(5mL)的加液量具。因此我们认为,加入4mL 50%KI溶液能够提供足量的I

-且便于操作。经计算4mL 50%KI溶液中KI的含量约为2.0g,因此能够保证目前铜品位不超过35%的进厂铜精矿的分析准确性。

3 结论

通过实验证明,将KI配置成50%的溶液,量取4mL加入试样进行滴定,能确保分析的准确性。碘化钾从固体转化为液体时所使用的碘化钾比例能更容易控制,因而在碘化钾的使用量上杜绝了主观随意性,真正做到了量控的精确,所以使用液体碘化钾时更加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 华中师范大学 《分析化学实验》实验16 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铜含量.

[2] GB/T 3884.1-2012 《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铜量的测定 碘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