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肠肿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2

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肠肿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研究

陆杰

湖南省衡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  衡阳  421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胃肠肿瘤疾病的治疗中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应用价值,分析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在衡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胃肠肿瘤疾病患者,按照入院时间进行编号,随机均分2组,对照组为其提供传统开服手术治疗,研究组为其提供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对比临床指标恢复时间、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比较两组,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少,切口较小,手术时长、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短,P<0.05;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均较低,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对胃肠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可缩短恢复时间,降低炎性反应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肠肿瘤;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恢复时间;炎性反应

近些年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作息与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精神压力也明显增加,胃部疾病患者逐年增多,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中心发现患有胃肠肿瘤疾病已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显著下降[1]。临床治疗胃肠肿瘤疾病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传统开服手术虽然能够清除病灶,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较慢容易引发诸多并发症,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术中创口小且出血量少,术后恢复较快,患者认可度较高[2]。为了进一步证实腹腔镜手术的有效性,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胃肠肿瘤疾病的治疗中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应用价值,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0例在衡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肠肿瘤疾病患者,按照入院时间进行编号,随机均分2组,对照组纳入40例(男/女=22/18),年龄及均值24-72(47.63±2.21)岁,疾病类型:12例胃间质瘤,8例胃癌,11例直肠腺瘤,9例直肠癌,肿瘤直径及均值1.4-5(3.52±1.45)cm;研究组纳入40例(男/女=24/16),年龄及均值25-74(47.76±2.31)岁,疾病类型:13例胃间质瘤,8例胃癌,12例直肠腺瘤,7例直肠癌,肿瘤直径及均值1.3-5(3.46±1.39)cm,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与计算P>0.05。纳入标准:(1)符合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指征;(2)患者在知情且自愿下参与研究,配合相关检查与调查问卷的填写。排除标准:(1)精神、认知异常无法沟通者;(2)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疾病;(3)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

1.2方法

对照组:为该组患者提供传统开腹手术,根据手术需要摆放体位,直肠息肉和直肠癌取截石位,胃间质瘤与胃癌取平卧位,给予患者气管内麻醉,在腹部正中央做竖向切口,长约20cm,逐层切开皮下组织并充分暴露肿瘤病灶,医生根据肿瘤的大小与位置选择手术方式,如胃癌根治术或直肠癌根治术等,手术完成后逐层缝合切口,术后给予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研究组:为该组患者提供腹腔镜手术,根据手术需要摆放体位,给予患者气管内麻醉,麻醉满意后建立人工气腹,气腹压力设定在12-14mmHg,在脐周做切口(1cm左右)置入腹腔镜,在腹部左右两侧相应的位置建立腹腔镜操作孔,在腹腔镜下观察肿瘤病灶并将其切除,手术完成后关闭操作孔,术后给予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临床指标恢复情况。

(2)对比炎性因子水平,采集患者空腹下3ml静脉血,离心处理10分钟(转速3000r/min),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炎性因子水平。

(3)对比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3.0软件分析与处理本轮研究中的各项数据,表示本轮研究中出现的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值检验数据;(%)表示本轮研究中出现的计数资料,用值检验数据。计算后P<0.05表示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临床指标恢复情况。

见表1,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少,切口较小,手术时长、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短,P<0.05。

表1 手术指标对比()(n=80)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切口大小(mm)

手术总时长(min)

首次下床时间(d)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d)

住院时间(d)

对照组

145.23±24.12

88.43±10.85

86.75±10.52

6.45±3.41

3.42±1.05

13.12±5.42

研究组

31.15±10.43

20.43±5.21

71.53±10.12

2.56±1.15

1.52±0.51

5.46±2.46

T值

27.4561

35.7318

6.5943

6.8365

10.2944

8.1393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对比炎性因子水平。

见表2,术前对比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均较低,P<0.05。

表2对比炎性因子水平()(n=80)

组别

IL-6(ng/L)

CRP(mg/L)

TNF-α(ng/L)

术前

术后5d

术前

术后5d

术前

术后5d

对照组

8.73±1.25

17.53±1.83

11.45±1.48

15.74±1.77

30.52±3.25

37.53±3.85

研究组

8.69±1.31

9.56±1.67

11.51±1.52

12.32±1.45

30.48±3.32

31.35±3.32

T值

0.1397

20.3461

0.1789

9.4533

0.0545

7.6883

P值

0.8892

<0.001

0.8585

<0.001

0.9567

<0.001

2.3对比并发症发生率。

见表3,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

表3对比并发症发生率[n(%)](n=80)

组别

切口感染

肺部感染

吻合口瘘

胃乏力

发生率

对照组

2(5.00)

1(2.50)

1(2.50)

5(12.50)

9(22.50)

研究组

1(2.50)

0(0.00)

0(0.00)

1(2.50)

2(5.00)

X²值

5.1647

P值

0.0230

3 讨论

近些年,胃肠肿瘤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多,诱发胃肠肿瘤疾病的因素与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对此有所忽视,当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说明病情已经加重,大部分胃肠肿瘤疾病都是在体检中发现,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随着病情的发展不仅会出现消化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危及其生命安全[3]。临床治疗胃肠肿瘤疾病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改善其临床症状,传统的开腹手术虽然也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但该术式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不利于病情的康复[4]。近些年,微创技术不断提升,腹腔镜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在腹腔镜直视下操作,有更广阔和清晰的术野,便于医生的手术操作,可减少对肌肉组织的损伤,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且切口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且通过腹腔镜手术治疗可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降低复发率,可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患者认可度也较高[5-6]。在本次研究中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研究组术后各项指标恢复时间均较短,炎性因子水平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与传统开服手术的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分析原因在于腹腔镜手术对机体产生的创伤刺激小,患者因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少,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术后机体功能恢复较快[7]

综上所述,在胃肠肿瘤疾病治疗中采用腹腔镜胃肠手术效果确切,可缩短术后恢复的时间,减少炎性反应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能促进机体尽早康复,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 殷优宏,戎国祥,张帆. 胸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指标的影响[J]. 癌症进展,2021,19(15):1553-1556,1560.

[2] 张晋.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128例的效果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3):3270-3272.

[3] 徐晓东. 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肠肿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分析[J]. 系统医学,2020,5(21):104-106.

[4] 于辉. 探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胃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凝状态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105-106.

[5] 刘尚涛,夏熙学,王运伟. 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应用于胃穿孔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胃肠动力恢复的影响分析[J]. 东方药膳,2020(11):75.

[6] 炕景超. 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治疗对胃肠肿瘤手术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影响[J]. 罕少疾病杂志,2022,29(3):77-79.

[7] 黄裕文,高昆. 胃肠道良性肿瘤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J]. 智慧健康,2020,6(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