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畔,“非遗”传:地域特色下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3
/ 2

苕溪畔,“非遗”传:地域特色下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李秋菊

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第一小学

双减之初,为更好开展课后托管服务工作,我校向全体学生和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孩子希望自己在课后服务中得到兴趣的培养,其中有近40%的孩子表示对良渚玉雕、韩瓶工坊、纸伞制作、传统风筝等非遗课程感兴趣。而我校所在的瓶窑镇作为良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良渚玉雕韩瓶工坊传统风筝纸伞制作等多个具有传统文化的非遗项目,学区内的瓶窑老街也被确立为杭州亚运人文体验点。利用这一地域优势,我校开展了以非遗文化为特色的课后服务活动,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明确了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的目标,融入传统文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课后服务,“非遗”活动显特色

(一)课后服务,精彩纷呈

为满足学生对课后服务的不同需求,我校积极打造“苕溪少年”品牌课程,在多元课程的实施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活动项目。

在“运动健康、成长启迪、经典传承”等八大课程群和40多门课程的引领下,目前学校有包括兴趣特长类(如声乐、舞蹈、球类等)、非遗传承类(如良渚玉雕、韩瓶工坊等)、科技创新类(如编程、机器人等)、生活实践类(如手工、布艺等)等多个类别的课后服务活动,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再此基础上,我校还延伸了课后服务内容、时间和空间,不仅仅停留在校内,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我们还利用课余和假期,开展好学生的亲子实践活动,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采访、探究等多形式的跨学科的活动。

      (二)非遗文化,传承经典

非遗课后服务活动依托我校“苕溪少年”课程体系,下系良渚玉雕、韩瓶工坊、传统风筝、纸伞制作等有家乡特色的非遗拓展性课程。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渴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良渚玉雕》:了解良渚文化,学习雕刻玉琮、玉章等,在雕刻过程中,提升了动手能力,爱上家乡的良渚文化,传承了非遗经典。

《韩瓶工坊》:学习陶艺和韩瓶制作,感受陶艺的魅力,学会欣赏韩瓶的艺术之美,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技术能力,传承经典,感受劳动的快乐。

《传统风筝》:学习了解传统风筝的历史、制作方法,尝试与家人和同伴合作制作简单的风筝,试着放飞,感受生活的美好。

《纸伞制作》:学习制作纸伞,绘制纸伞。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美育素养。融合现代元素创新纸伞,表现纸伞等。

这些非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学生在参与这些非遗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提升了美育素养,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爱上非遗,爱上家乡。

二、多措并举,“非遗”活动促成长

为满足各类非遗特色活动的需求,开足开好非遗这门课后服务特色课程,我校采取多种举措,保障活动开展得顺利有效。

1.硬件设施来保障

瓶窑一小的校舍已经有26年历史,专用教室非常紧缺。在此情况下,我校还是决定大力支持非遗特色活动的开展,专门开辟玉雕馆、陶艺馆、纸伞手工教室等专用教室。前期,请专业人士来设计并布置,营造浓郁而专业的校园非遗文化氛围。活动开展伊始,就采购好非遗特色活动所需的所有材料,做好非遗课后服务活动的后勤保障。

2.专业人士来指导

我们邀请了非遗传承人来我校授课:余杭工匠蒋家洪、余杭区陶艺协会理事吴如琴、风筝传承人程迪申、纸伞非遗传承人刘伟学等。这些非遗传承者都是最专业的,内心充满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带领学生沉浸在非遗文化的世界,学技艺,品古韵,展风采,增自信。同时配好本校教师,一并管理,一并学习。让学生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3.规范管理来护航

针对每次课后服务,学校进行规范管理。前期就制订好相关制度,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对每次课后服务都要进行检查并记录。我们要求每次课后服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均须在学校与家长微信群中进行反馈。每学期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竞赛。上学期,我们以迎亚运为主题,对学生的非遗作品进行展示,并邀请专家老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做评委,对学生作品进行打分评比,评出20位非遗传承葫芦娃,并授予葫芦娃奖章。通过规范的管理和监督,学生在非遗特色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文化的魅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三、地域优势,“非遗”活动展风采

(一)借课堂之手,走近非遗

双减之前,我校就已经开设了一部分的非遗特色课程。双减之后,我校更是明确了课后服务的目标与方向,聚焦了非遗特色活动,在管理上、时间上、师资上、场地上均予以保障。每周开设四次非遗课后服务特色课程,保证每一位有兴趣的孩子都能在非遗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

课堂上,孩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文化的历史,学习非遗技艺,欣赏非遗艺术之美,感受传统文化之深沉。瞧,蒋家洪老师认真示范着良渚玉雕的注意事项、吴如琴老师手把手带领孩子们触摸陶泥感受神奇、程迪申老师仔细讲解着风筝制作的重心及平衡、刘伟学老师正鼓励孩子们在纸伞上进行大胆尝试绘画

……

孩子们从陌生到渐渐熟悉,从熟悉到慢慢了解,从了解到勇敢尝试,从尝试到逐步上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喜欢上这些非遗项目。这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更是非遗传承的过程。

(二)乘亚运之风,展现非遗

我校一直重视课外探索实践,今年又是杭州亚运年,乘着亚运之风,鼓励学生在课后假期和父母一起参与到这些非遗项目的体验中,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迎亚运”假日小队活动和研学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体验中成长。

学校举办迎亚运陶艺制作和绘画比赛,孩子们在自己亲手制作的陶艺作品上,绘制亚运图案,评比出20位“亚运葫芦娃”,并颁发葫芦娃奖章;二(1)小队的队员们为迎接亚运会的召开,和家长一起制作风筝,在风筝上绘出亚运元素,来到苕溪河畔,一起放飞风筝,放飞梦想,助力亚运。

在迎亚运的系列活动中,孩子们结合非遗文化,展示自我,展示非遗文化。利用时事热点、国家大事等,为孩子们创造学习、展示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喜欢非遗、热爱非遗。

(三)借地域之势,探寻“非遗”

瓶窑一小是位于余杭区瓶窑镇的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紧挨苕溪,东有良渚遗址公园,北有古窑山,山上有历经千年的摩崖石刻。利用这些地域优势,我校开展了各类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拓展活动。

如:一(5)中队的队员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学校附近的窑山脚下,爬窑山古道,赏摩崖石刻;二(1)中队的阳光小队成员来到学校附近的良渚遗址公园,欣赏玉琮,体验中华五千年文明;

位于我校学区内的瓶窑老街更是为学生学习非遗文化提供了天然优势。瓶窑老街被确立为迎亚运杭州市非遗文化体验点,有玉雕馆、陶艺馆、风筝馆、纸伞馆、蚕桑馆等。家长们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带着孩子参观游览瓶窑老街,寻访非遗传承人,体验不同的非遗项目,迎接亚运,助力亚运。

如:二(6)中队精灵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杭州亚运人文体验点”——瓶窑老街非遗文化馆。他们来到陶艺馆,在非遗传承人吴如琴老师的介绍讲解下,开始陶艺体验,从揉捏成型,经过拉胚,最后形成作品。在陶的世界里,寻找你提的气息。一位队员的妈妈还为队员们讲解了黑陶的制作和历史,让孩子们对陶艺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接着,队员们又来到风筝馆和纸伞馆,分别感受非遗技艺的精湛和传统文化的深厚。

这些非遗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孩子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再次巩固,也是促进亲子关系融洽家庭氛围的很好手段,更是小手拉大手,宣传亚运,弘扬非遗文化的极好途径。

(四)聚实践之力,传承非遗

为更好地展示学生在课后服务活动中的学习成果,给学生提供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感和成就感,我校给学生搭建了丰富多彩的展示实践的平台。

学生创作的玉雕和陶艺作品会在校艺术节中展出,并推出参加上级比赛;陶艺作品会用来种植绿植,以摆设在校园教室的每个角落。一些孩子把亲手制作的雕刻作品和韩瓶作品,制作成小挂件,在毕业礼上赠送给老师、同学,用以纪念。 

学生绘制的纸伞不仅用作展示欣赏,也用以装饰校园,还被学校的舞蹈、合唱队用以舞台表演道具,最有意义的是,通过创新材料等手段,学生制作出牢固耐用的雨伞,捐赠到各个公共场所,供有需要的居民无偿使用。

每到三月,春风起,我们的孩子们就带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去操场上、塘路边,让风筝带着孩子们的梦想飞向蓝天……

我校的苕溪古韵非遗课后服务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非遗的历史,感受古人的非遗工艺,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孩子们体验苕溪古韵课程,探究之本真,欣赏感受作品之情味,感受改良作品之创新,培养学生成为心态阳光,兴趣广泛,乐于探究,关爱他人的苕溪少年,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好评。学生在活动中了解非遗传统文化知识,在学习中爱上非遗传统文化内涵,在实践中感受非遗传统文化魅力。苕溪畔,古人吟,雕玉琮,捏陶泥,声声吟哦声声情!苕溪非遗文化就像一粒种子悄无声息地根植在孩子心里,陪伴孩子成长。苕溪少年们必将带着历史的使命,把家乡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2020年度浙江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立项课题《基于“主题式”课例研修指导下的教学研训一体化架构与实施》(课题编号:YB2020084)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