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3

心理资本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李,娟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大学生就业受疫情防控、经济转型、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会产生就业心理问题。心理资本作为一种内部积极心理能力,影响学生求职绩效、就业能力和个人成长发展。文章以心理资本为介入点,分析大学生心理资本缺失会产生依赖心理,焦虑情绪,消极懈怠,容易受挫。引导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正向思考,树立成功希望,培养逆商等措施来环节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关键词】心理资本;就业心理;就业能力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同时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就业工作任务艰巨。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直接反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对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有限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大学生作为一群正在或者将要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既渴望投入到社会的发展洪流中又对就业有害怕心理,这种矛盾的心理严重影响就业择业及心理健康,加之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认知局限、心态漂浮以及社会用人岗位缺失等问题,大学生可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认知、行为和情绪等心理问题。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心理资本理论针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有着积极有效的应用。

心理资本是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内在的心理状态。2004年,美国心理学家路桑(Luthans)提出了这一观点,并认为心理资本的提出旨在从根本上塑造个体的独特优势,包括信、希望、乐观和韧性[1]四个基本要素。

一、心理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意义

(一)心理资本影响学生求职绩效

心理资本求职绩效具有积极意义。激烈的求职竞争考验着求职者的积极心理能力。自信勇敢的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表现出很强的求职意向和积极的求职行为。乐观希望的学生不会轻易放弃看似难以企及的应聘机会。奋发进取的学生更会认真准备笔试面试,而坚韧顽强的学生则会从求职挫折中总结经验。因此心理资本对于求职过程满意度、是否找到工作以及就业单位满意度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正相关

心理资本是企业除了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以外的第四大资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与自我管理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还对就业能力的改变有很好的正向预测作用2心理资本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终赢得职场竞争优势”3

(三)心理资本促进个人成长发展

心理资本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一方面不会受到空间环境的变化而马上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心理资本一旦获得,在较长的时间内将保持相对稳定性。稳定性的特征让心理资本对于个人成长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力。稳定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可让智商发挥更大的效应,产生更高的工作绩效。同时也促进个人成功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因心理资本缺失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自我效能缺失产生的依赖心理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成功实施某一行为,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信念。自我效能的差别主要表现为:面对不确定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把风险看成挑战和机会,认为只要努力,未来充满光明。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看成障碍和阻力,消极躲避,对未来比较担忧。面对求职,一些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倾向于选择即稳定又轻松的工作,对自主就业又畏难心理,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就业意愿不强烈,被动等待就业,或盲从跟风就业。

(二)就业希望薄弱产生的焦虑心理

在高校扩招、疫情防控、市场竞争和经济转型等多种因素叠加背景下,大学生面临超出预期的就业压力。就业希望的强烈程度会影响就业。积极的就业希望能促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即使遭遇挫折或者逆境,强烈的就业希望会帮助大学生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反之,就业希望薄弱的大学生在面对求职挫折、周围环境的不确定,会焦虑、烦躁、恐慌,因为缺少就业希望,面对困难就选择放弃。

(三)缺少乐观心态产生的消极心理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是大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动力源。受经济转型压力、疫情防控、逐渐增加的高校毕业生,经常出现一个岗位会有数十或上百人同时竞争的局面。面对激励竞争,没有乐观心态的学生,就在求职中选择逃避、放弃,或因为就业目标游离、方向不明、缺少规划等而人为降低了求职成功率或职业发展的机遇。

(四)缺乏就业韧性产生的挫败心理

韧性是一种在困境和挫折中持之以恒,从困境和挫折中快速复原的能力。由于00后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新生入学报到为例,小到宿舍被褥整理,大到入学手续办理,多为家长代劳。学生缺乏参与和体验,导致成长环境与真实世界隔绝,过于单纯和安全,导致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变少,缺乏抗挫折的韧性。面对困境和挫折,容易惊慌失措,一蹶不振。

三、心理资本角度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自我效能,增强就业信心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成功执行某行为并取得预期效果的信念。大学生就业首先要对自身的能力、个性、需求有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确定就业目标[4]。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关系到就业的成败,高自我效能的大学生在面对不明朗的就业状况或者充满风险的就业前景时,会将不确定、风险性看成是挑战和机会,他们会积极做就业准备工作,认为通过积极努力未来就充满可能,也坚信通过行动可以获得就业机会,对就业充满期待。与之相反,低自我效能的大学生则会表现出逃避,认为外因不可控,即使个体再努力也不会有结果,常会表现出习得性无助,面对就业带来的压力选择躺平,消极不作为。

其实通过一下途径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是对于大学生多给予鼓励和肯定。来自重要他人、师长和朋友的鼓励和肯定能帮助大学生建立就业的自信心。二是建立学习的目标榜样。通过校友交流、就业经验分享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拓展视野,充实知识,找到自己对标学习模仿的榜样,并通过榜样的感召力和示范影响力,让大学生增强就业的自信心。三是培养和提升就业技能。通过开展模拟招聘会、就业大赛、就业实践等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学生就业能力,通过模拟职场场景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经验,并通过顶岗实习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职场,体验职场生活,消除对就业环境的陌生感,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引导正向思考,培养乐观心态

认知对于情绪和情感起着决定作用。归因风格会对个体的期望、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与困难,很多学生是在悔恨过去,抱怨现在,担心未来中度过自己的生活,这种消极负面的思维方式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斯奈德提出了积极重构技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无论情况有多么糟糕,都要看到并享受积极的方面,要从沉溺于消极的一方面转向积极的一方面5。引导学生积极重构自己的生活,正向思考,学会包容过去,珍惜现在,不断重塑自我,迎接未来的挑战。

(三)树立成功希望,规划就业愿景

 就业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成功的希望是激励学生就业的前提。规划美好的就业愿景是树立成功希望的关键环节。首先,客观分析市场前景,形成就业预期。通过客观分析就业环境、行业发展情况,理性分析自身优劣势,聚焦就业目标。用“分步法”帮助大学生确定具体而明确的职业目标,并确定至少一个备选方案,当遇到就业受阻时及时调整职业目标,以此保持就业的激情。其次,因地制宜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能力、兴趣、爱好制订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既有短期具体目标,也要有长期宏伟目标。

(四)聚焦逆商培养,增强就业韧性

逆商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6 ]。逆商是衡量一个人身处逆境时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的指标,也是一个人面对逆境和挫折时的忍受力和处事能力。因为逆境和挫折是客观存在的,要想完全避免不现实。但抗挫的能力经过培养是可以提升的。一是培养掌控感。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从微小的行动改变做起,增强对于自己生活学习的控制感。二是树立挑战意识。遇到求职困境时,让学生意识到困难并不可怕,相反这是宝贵的机会,有了这样的机会才能刺激自我成长和发展,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三是构建韧性资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自我否定,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应对挫折的能力,也不知道自己具有社会支持体系。帮助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构建家庭成员、学校师长、校友同学等支持体系。

 近年来,受疫情、经济环境、毕业人数增加等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盲从、焦虑、消极和易挫。心理资本作为积极的心理且持久的心理状态,深深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和求职行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发挥心理资本的积极作用,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化成功希望,培养乐观心态,增强就业韧性。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实习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Fred Luthans,Carolyn M.Youssef and Bruce J.Avolio.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2]励骅,祁世钧.贫困大学生希望感与社会支持感:自尊的中介作用[J].宿州学院学报,2021,36(02):80-84.

[3]王鉴忠,宋君卿.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机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02):116-121.

[4]郑春蕾,尹秀丽,崔晓霞,吕红运.心理资本视角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19):58-59.

[5]Snyder,C.R.Hope theory,rainbows in the mind[J].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2,(13):244-275.

[6]保罗·史托兹.逆商:我们该如何应对坏事件[M].石盼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40-5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专项课题项目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路径研究》(项目号:3044003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娟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