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戏剧——白剧的生存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少数民族戏剧——白剧的生存与发展

陈红权

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 云南省 大理市671000

【摘要】:白剧是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的民族戏剧,属于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剧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白剧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吹吹腔起初于明代洪武年间,自内地传入大理地区,于1960年,白族古老的戏剧样式吹吹腔戏与大本曲合流而成的戏剧正式被定名为白剧。白剧唱词的形式主要采用白族诗歌常用的山花体,使用汉语白音(洱海地区白族人讲汉话的音调为基础)形式进行演唱,唱腔曲调约为30多种,具有节奏鲜明,规律严谨的特点,其属于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特有的文化财富,因而白剧的戏剧发展、文化氛围均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少数民族戏剧进行探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前言

少数民族戏曲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据资料显示:云南至少存在18中戏剧,如:大词戏、傣剧、关索戏、彝剧、端公戏、吹吹腔戏、评剧等等,少数民族戏剧主要指排除汉族戏剧种类的剧种。少数民族戏剧具有丰富的文化色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究分析少数民族戏剧——白剧的生存与发展,详情如下所示。

一、少数民族戏剧生存发展的环境

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的文化以及民间文化得到了鼓励的政策支持,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成立相应的戏剧团队,甚至是县级城市、乡镇,同样成立了多种形式的表演团队,在该阶段,少数民族戏剧得到了有利的发展空间,但随着经历文革时期,使得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使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文革结束后,少数民族戏剧获得了恢复性的发展,其中出现大量的原创作品,各演出团队如雨后春笋一般相继成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不断的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现如今戏剧演出热闹非凡的形式逐步消失,相应的戏剧团队同样不断减少,现存的多数戏剧团队同样面临生存的低谷,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少数民族戏剧生存与发展的低谷表现,在文章《应当重视戏剧政策的研究》中提到:戏剧生存与发展的前景,应是国家政策对戏剧生态的关系,如:剧团体制改革的目标不应是将其全部推向市场,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改革的目的不应是降低财政负担,应当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进行。从剧团的角度出发:目的不应是对经费进行控制,应当加强精力的投入,培养相应的新生力量。因而,如果相应的指导政策为做出改变,戏剧的发展环境同样会继续恶化,而少数民族戏剧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同样会变得更加恶劣。传统的政策指导方针主要是:走向市场,注重票房,往往会误导相应的人员,继而改变其价值选项,即:一种戏剧(无论是汉族戏剧或是少数民族戏剧)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力,取决于市场与票房。在此类指导理论的基础下,使得戏剧的生存与发展的原则出现改变。当前,无论是少数民族戏剧还是汉族戏剧,均面临空前的危机,戏剧文化商业化形式的出现,使得戏剧在恶劣的发展环境中不得不依附于商业价值之下,使得戏剧的形式、甚至的核心内容出现相应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戏剧在保持传统的过程中,需要兼顾传承以及创新,但往往在实践中具有相对较大的难度,为了创新、为了具有商业价值,使得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戏剧出现“基因突变”,丢失了其核心的文化内容,在生存发展环境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戏剧只有保持其独特性、唯一性以及代表性,才是少数民族戏剧生存与发展的核心。

二、白剧的生存与发展。

白剧起源之初,主要是将吹吹腔及大本曲两个古老艺术结合在一起,同时将这两种形式的音乐相结合而组成的框架体系,白剧团成立时,并没有完整的框架体系,主要依靠吹吹腔戏以及大本曲相关艺人的自身经验以及已存的中国戏曲表演模式进行表演,因而,白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对自身的框架体系进行完善,建立自身的要求、规范、结构,从而加强其自身的基础。使其真正在进行舞台表演时能够有效的凸显自身特色,形成具有鲜明的、独树一帜的艺术性的舞台表演形式。在过程中可利用吹吹腔戏以及大本曲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为基础,进行守正与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保持自身核心特色,在守正的过程中迎合时代精神文化需求。

可借鉴成熟剧种的优势,如京剧、川剧所具有的表现优势,构建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框架体系,对白剧中的表现内容进行规范、丰富、稳定,从而体现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如:白剧自身具有丰富的音乐唱腔,此时在保持自身戏剧文学特点的同时再结合其他戏剧的文学优势,形成符合现代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戏剧形式。同时吹吹腔戏与大本曲具有强大音乐优势以及舞蹈表现优势,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将音乐以及舞蹈的优势作为创新的核心,进而体现出相应的文化特色,大本曲的山花体同样能够进行相应的创新,进行节奏的等方面的改变,迎合听众的审美需求。

三、讨论

中国戏曲艺术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无论在它的孕育形成期,还是在其发展流变期,都曾得到各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滋养。同样,地方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宝,其中既包括众多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也包括少数民族地方戏曲剧种。少数民族地方戏曲剧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个性,重视支持、扶植少数民族地方戏曲剧种,对于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交融,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戏剧艺术正面临生存以及发展的困境,如:白剧区别于其他的大剧种,其对于相关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由于其自身舞台语言的特性,唱腔特性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因而在人才培养方面,白剧更具一定难度。在此阶段,应该看清以及明白存在困境的原因继而分析出解决的方式与方法,发展与创新是少数民族戏剧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永林,高艳芳.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中的少数民族戏剧理论研究(1978—2000)[J].民族文学研究,2022,40(01):5-16.

[2]薛润梅,黎羌.论少数民族戏剧的“文化空间”整体性保护策略——以藏戏为例[J].中华戏曲,2021(01):243-256.

[3]董秀团.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以云南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06):51-62.

[4]刘佳云.云南少数民族剧种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5):118-126.

[5]彭慧媛,黄晓静.少数民族戏剧必须可持续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第二届颁奖大会暨少数民族戏剧创作研讨会发言综述[J].民族艺术研究,2007(0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