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析以古代汉语翻译韩语作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4
/ 3

试探析以古代汉语翻译韩语作品

李夙胤

210402199608221712

摘要:我们生活于现代社会,因此在翻译作品时通常使用现代汉语作为载体。但是对于一些古语体色彩比较浓厚的外语作品,如能古代汉语翻译,可以为译文营造出一种“古韵”。用古代汉语完成翻译任务并不容易。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三个方面具体探讨用古代汉语翻译韩语作品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韩语古语体歌辞;古代汉语;翻译

一、用古代汉语翻译韩语作品的理论分析

众所周知,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语言,各国的语言都经历了从古语到现代语的变化。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理所当然地使用现代汉语交流、写作,使用现代汉语翻译外国作品。但是,外国的作品中也不乏一些用古语创作的作品,因此这就衍生出来一个问题。对于这些作品我们只能用现代汉语对其进行翻译呢?可不可以尝试用古代汉语对其进行翻译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用古代汉语对古语体作品进行翻译。现代汉语也可以对外国的古语体作品进行翻译,为何一定要求诸于古代汉语呢?其实,用现代汉语还是用古代汉语翻译的区别在于二者带给读者的感觉、营造的氛围不一样。我们可以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得到启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其核心是“目的语读者看到译文的反应,大体上应与源语读者看到源语原文的反应”一样,功能对等最理想的定义即“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外国的古语体作品会能够给外国的读者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意境,让读者读过之后感受到古典的韵味,因此,如果想实现奈达所说的“功能对等”的目标,就应该使中国的读者在读过译文之后也能感受到一种古典的韵味,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也必须求诸于语言。如果只是用现代汉语翻译,虽然也能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出来,但却难以给读者营造出一种“古韵”,因此我们有必要尝试用古代汉语对其进行翻译。第二,什么样的作品适合用古代汉语翻译。并非所有的古语体作品都适合用古代汉语翻译,一般来说较为简短的诗歌、歌辞可以用古代汉语翻译,而篇幅较长的小说、散文不适合用古代汉语翻译。现代人毕竟使用的是现代汉语,如果给读者一本上百页的译文通篇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其可读性并不高。而篇幅较短的诗歌和歌辞则不同,它们大都比较精炼,翻译成古代汉语不过数行,这个分量还是在读者可读、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的。与此同时,诗歌比小说、散文更需要通过语言来渲染其古体色彩,因此也更适合用古代汉语翻译。

用古代汉语翻译古语体诗歌和歌辞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一种比较有创新性的翻译行为,这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古文底蕴和文学修养。今人毕竟不是古人,古代汉语的能力自然不能和古人相提并论,因此要不断学习古代汉语,不能滥用。另外,译者在使用古代汉语翻译时也应尽量使用大众较为容易理解的古代汉语,在古今之间寻求调和,不能故意寻求一些生僻晦涩的古语及历时过于久远,今人已经读不懂的古语,因为这不能达到服务读者的目的,只会徒增阅读障碍。因此,恰切地用古代汉语翻译才是应有之道。事实上,用古代汉语去翻译外国的作品,不仅能够营造出一种特别的古语风格,有时也与译者本人甚至是读者“好古”、“仿古”有关,如韩江洪2007就指出,著名翻译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译文所用的语言就有着师法先秦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严复的好古、仿古。

中国和韩国地理位置相近,在自然、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都有一些共性。在韩文发明以前,朝鲜的士大夫阶级一直阅读汉语的典籍(其中就包括文学作品)、用汉语记事并进行文学创作,因此汉语文章的许多文学手法对于韩国的古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即使在韩文发明之后也是如此;同时由于两国历史、文化方面的相似性,使得两国的诗歌在意象、典故的使用以及文学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多的共性,因此翻译成汉语后,也容易引起中国读者的情感和精神共鸣,此时,用古代汉语去翻译韩国古语体的诗歌并不会带来太多的障碍,反而会使诗歌的古典韵味进一步增强,带来一种“融合”之感。再看西方的诗歌,由于语言以及地理、历史、文化的原因,西方诗歌不论是在创作手法、意象还是典故方面都与汉语的诗歌存在更多的不同,在相互理解方面本就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果再用古代汉语去翻译,可能进一步加大地读者理解的难度,且带来一种“违和”之感。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用古代汉语去翻译韩语歌辞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另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不是一个绝对的、狭义的概念,并不是说要和古代汉语完全一致,更多的是强调的营造出一种古语体的风格,因此译文的语言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某个特定时期的古代汉语语言规范,并且它甚至有可能是文白夹杂的,因此,它赋予翻译的可操作性也相对更灵活一些。

二、用古代汉语翻译韩语作品的问卷调查

关于用古代汉语翻译韩语作品的问题,我们特别准备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面向10名韩语专业的学生。问卷共3个题目,问卷题目及结果如下:

1.您对于用古代汉语翻译韩语作品的态度是?(1)偏向于支持,(2)偏向于不支持,(3)偏向于支持但应谨慎,(4)其他

对于这一问题有20份有效答案,其中选择(3)偏向于支持但应谨慎的达7人为70%,选择(2)偏向于不支持的达2人为20%,选择(1)偏向于支持的有1人,为10%。

2.刚才您已经给出了您的观点,请简要阐述您持该观点的理由:()本题是对上一题目的延续,要求受访者给出他们观点态度的相应理由。其中选择(3)偏向于支持但应谨慎的7人给出的理由主要包括“古代汉语是非常优美的语言但现代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复兴中国古代文风”、“古代汉语更有韵味”等理由,选择(2)偏向于不支持的达2人其反对的理由主要是“现代人的古代汉语能力堪忧,即使使用古代汉语也难以写出古人般的高水准”、“用古代汉语翻译有可能造成与原文的差异较大等”。选择(1)偏向于支持的人给出的理由主要是“古代汉语非常优美”。选择从上面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多数人对于用古代汉语翻译韩语作品还是持比较积极的态度的,但是问题的焦点主要在于人们比较怀疑现代人运用古代汉语进行翻译的能力,即古代汉语的水平如何。如果译者的古代汉语水平及其用古代汉语写出的作品能够使读者接受并喜欢才可以算是优秀的作品,反之则有卖弄语言矫揉造作之嫌,使得译文的语言蹩脚拗口,反而不如一般的现代文翻译本。因此,我们认为在使用古代汉语进行翻译韩语作品时,必须以自然而可接受的古代汉语运用水平为基础,刻意追求古代汉语而使译文失之于自然,反而会大大降低作品的可读性。

3.您之前是否有接触用古代汉语翻译韩语作品的案例,(1)有接触过:(),(2)没有接触过。对于这一题,很遗憾的是,10名受访者全部选择了(2)没有接触过,为百分之百。虽然接受访问的受访者都表示没有接触过用古代汉语翻译的韩语作品,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到一些不错的翻译案例,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三、用古代汉语翻译韩语作品的案例分析

    事实上,用古代汉语翻译韩语作品并不是前所未有的事,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用古代汉语翻译韩语作品的案例,因此这一小节我们就来举例分析。首先看下面这首诗:我友几?水石与松竹。东山升明月,更使我愉悦。除此五友伴我身,更有谁?明空五彩云,无奈乌云扰。清风悦耳声,无奈风时恼。岁月永消乐不疲,唯有潺潺清泉水。花红娇艳复凋谢。草翠滴青又枯萎。盖世永恒不变者,唯有山崖层层石。花暖蕾吐蕊,树寒叶飘零。独尔青松,不惧霜雪与冰凌。根深九泉盘根错,知尔劲!非木亦非草,翠叶青枝空心腹。挺直不为人所折,胸中虚若谷。四时青青依如故,令我慕。月小升穹苍,圆蟾俯映万物光。黑夜茫茫独尔明。缄口静察人间事,吾密友。

这首诗翻译自朝鲜李朝诗人自尹善道(1587-1671)的韩语时调五友歌,不过我们在看汉语译文时丝毫看不出它本是由外语写成的文学作品,译文自然妥帖。同时,这首诗还在翻译时进行了文学上的加工和再创作,并没有一词一句都完全拘泥于原文。如,“내 벗이 몇인가 하니 수석과 송족이라”一句,在韩语重视一句话,是一个复句,但是译者为了更加适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其拆分为问句与答句。并且现代汉语中应该说“我有多少朋友”,但是译文中翻译为“我友几?”这样简练的表达是如古代汉语简明精炼的风格相适应地。又如,原文中“더우면 꽃피고 추우면 잎지거늘”如果直译的话是“热的话花开冷的花叶落”,比较缺乏诗意,而译者在翻译时则译为“花暖蕾吐蕊,树寒叶飘零”。这样翻译对仗工整,文字隽永而又富有美感,对仗工整。事实上,译文不论在语言习惯还是在语言审美上都是在汉语的语言之下,因此译者可以运用汉语中独具特色的修辞为译文增色。这一句译文将韩语中的并列复句拆分了,却又不止于拆分而已,而是在拆分之后巧妙地应用了对偶修辞。这里顺便说一下有关对偶修辞的翻译,在汉韩翻译时,对偶修辞比较难以翻译出如同原文一般的对偶修辞效果,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汉语对偶和对仗的形成多依靠于有实际意义的实词和副词,较少使用那些没有实际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而韩语句子的构成必须依靠那些没有实际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的助词和语尾,这些语法要素相互之间难以像实词那样实现相互对偶或对仗,这些语法要素还影响着韩语的分写,使韩语的句子形式分散化,这也会妨碍对偶和对仗的形成;再者,汉语的对偶和对仗有时还涉及声调平仄的相对,而韩语没有声调的平仄之分。此外,对偶或对仗的先决条件就是上下句音节数相同,通过(2)的分析,我们知道,音节数的相称本就难以做到,更何况是在此基础上的对偶了。综上,韩语中难以真正形成如汉语般的“对偶”。费米尔曾指出翻译中的“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目的语文本必须能被接收并且有意义,与文本可接受的目的语环境连贯一致”,后者指“最大程度地忠实于源语文本的仿制”,而后者从属于前者。据此,译者应尽力“高仿”源语文本,不论是内容上还是语言形式上。在翻译时,如能求得近似对偶或对仗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固然是好,但如若不能,那么“语际连贯”就要服从于“语内连贯”。虽然在汉韩翻译时,译者比较难以在韩语中生造对偶修辞,但是在韩汉翻译时,我们则不必那么保守,而是可以应用汉语中富有表达效果的对偶修辞为译文增色。其二,我们发现译者进行了补译,原文的“冷”和“热”是没有主语的,但是如果汉语这样表述就很不自然,因此译者就补充了主语,所谓“冷”和“热”都是指天气,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冷”和“天热”。但是如果译文的上句和下句都用“天”的话,就会显得单调、重复,缺乏诗意,因此译文上句中用了“花暖”,下句中用了“树寒”,这就避免了重复而又形成了对仗。另外,“暖”和“寒”相比于“冷”和“热”也更符合书面语体和诗歌语体。而翻译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处的翻译会对他处的翻译造成影响,比如“더우면 꽃피고”这部分中只有“꽃(花)”这一个主语,而这个主语已经在“花暖”中运用了,因此译者其后没有再运用“花”这一词,而是改用了“蕾”,从而形成了“花暖蕾吐蕊”,虽然原文的词眼并不是“花蕾”,但是译文使用“花蕾”并没有违反原文的文意,这启示我们在翻译时,可以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对译文进行加工,其中包括增补法和变换法,增补可以使原文更加流畅自然,衔接连贯,变换原文的词眼,可以避免语言的前后重复,可以使语言具有丰富性,有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学性。后面的一句“树寒叶飘零”也是同样的道理,补充“树”和“叶”既使得衔接得当,也避免了语言的重复。另外,译文在押韵方面做得也颇为留意,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章都是用韵文写成的,因此押韵是非常能够体现古代汉语特色的一个方面。如,“花暖蕾吐蕊,树寒叶飘零。独尔青松,不惧霜雪与冰凌。根深九泉盘根错,知尔劲!”这几句押“ing”韵,“非木亦非草,翠叶青枝空心腹。挺直不为人所折,胸中虚若谷。四时青青依如故,令我慕。”这几句押“u”韵,译文注重押韵却又不使得韵脚单一,这就使得译文更富于变换、灵动的气息。另外,如“盖世永恒不变者,唯有山崖层层石”、“独尔青松,不惧霜雪与冰凌”等译句都十分自然且富有意趣,没有翻译腔也没有晦涩难懂之感。下面再看一例:

“伊人欲来何时归来,伊人欲去何时离去,我欲乘风飞翔却寻不着伊人踪影,伊人何在留我独自失落,唉哟这该如何是好,伊人你若不归请带我一起离去。”将近二十年前风靡一时的大长今主题曲“오나라”在翻译为汉语歌词时并没有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是颇有古代汉语的风格,其中“伊人”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了,译文中反复使用“伊人”一词,反复进行渲染,给人一种古代风格,这与该剧古装剧的设定相吻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用古代汉语翻译韩语歌词的用处。这一方面是因为原文本身就是用具有古语风格的韩语写成的,另外一方面也与语境相关。近些年来,语境一直作为翻译研究所重点要探讨的主题,对于古装剧的韩语歌词,将其翻译为具有古代汉语风格的译文做到了与语境相适应。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例。2020年中秋节前夕,人民网韩文版举行了一次韩语诗歌的汉语翻译大赛,一共有两道赛题,两道赛题的诗歌都是与中秋有关系的,其中一首是유자효的추석,对于这首诗歌的翻译,人民版韩文版一共公布了16首获奖版本,其中有的作品主要是用是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的,如,署名为“一只一一呀”的译者所翻译的:“我已是天命之年,却因年少憾事而终夜无眠。那未曾等到儿子承欢膝下,便撒手人寰的,我的双亲。白云苍狗,夜凉如水,我等待着未归的儿子,任由往事积郁心头。月光温柔流连于我斑白的发上,所有缠绕心头的怅然都仿佛溶于这月色满盈的夜晚。这,便是中秋。”,也有使用了古代汉语进行翻译,如署名为“Caelius”的译者所翻译的“生涯知天命,追昔忆少年。稚幼未谙事,游子轻别离。倚门犹待儿,长夜各盘桓。明月何皎皎,青丝沐成白。及今每思之,惭惭不可眠。捐弃勿复道,秋夕念慈颜。”,我们发现,对于同样的原文,两个译者翻译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后者运用古代汉语进行翻译,并追求五言古诗的工整与押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这里并不是说后者用古代汉语翻译的译作就绝对高于用现代汉语翻译的译作,我们承认两者各有千秋,不过后者侧重于营造出一种古韵风格,一些喜欢追求古语风格译文的读者会比较青睐。

在以上的内容中,我们不仅对用古代汉语翻译韩语作品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也举出了相应的实例予以了探讨,用古代汉语翻译韩语作品并形成优秀的译作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对此关心的译者的有益实践,同时学界也应关注这些译作,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64-66

[2]韩江洪,严复翻译与先秦韩语[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06):111-115

[3]贾文波,应用功能翻译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40

[4]张敏,中韩互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人民网韩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Evm6UvO72vpMNN4qK1CGHA,2020-10-12

本论文撰写期间接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