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式心理护理配合体位护理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严重眼外伤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4
/ 2

共情式心理护理配合体位护理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严重眼外伤中的应用效果

朱静雪1 ,麻春艳2 ,胡槿萱通讯作者

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原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探讨共情式心理护理配合体位护理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严重眼外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4例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眼科常规术后护理(含体位护理),观察组则在该基础上加用共情式心理护理,直至出院。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并统计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SAS、SDS评分为(58.28±2.36)分、(57.96±1.98)分,均高于观察组的(50.32±1.46)分、(50.12±1.83)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74%,高于观察组的4.84%(P<0.05)。结论共情式心理护理在眼外伤导致玻璃体切除术患者护理中能够有效的疏导患者情绪,使患者能较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护理计划,减少并发症发作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共情式心理护理配合体位护理;玻璃体切除术;眼外伤中;应用

引言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上皮神经层和色素上皮层分离,是严重的眼科疾病,也是造成致盲的重要原因,临床传统治疗视网膜脱离普遍无法治疗或治疗难度较大,玻璃体切割术是临床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显微治疗手段。随着玻璃体切割术的逐渐应用,为复杂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是玻璃体切割术手术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术后患者不适症状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后效果,同时由于受患者自身疾病和对疾病认知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造成患者在围手术期间也易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一方面影响了治疗依从性,另一方面会影响生命体征的平稳,对手术顺利进行造成不利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24例严重眼外伤导致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与观察组(62例)。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年龄18~54岁,平均(35.29±2.11)岁;致病原因:锐器、撞击等导致眼球穿孔15例,高温、化学、震荡、辐射等导致视网膜脱落18例,飞虫、木屑、爆竹碎屑等导致眼膜角膜异物29例。观察组中男性33例,女性29例;年龄22~60岁,平均(41.12±2.36)岁;致病原因:锐器、撞击等导致眼球穿孔16例,高温、化学、震荡、辐射等导致视网膜脱落14例,飞虫、木屑、爆竹碎屑等导致眼膜角膜异物3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状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2纳入标准

①均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②均顺利完成手术,途中未发生不良状况;③无精神疾病史;④对手术的耐受性强,能遵医嘱完成术后护理计划。

1.3排除标准

①手术前6h中有饮用过食物;②对抗生素眼药水有过敏史;③既往精神系统疾病,无法判断心理护理疗效。

1.4脱落与剔除标准

①中途要求终止研究,撤回知情同意书;②有其他非眼科症状,需要转科或转院治疗;③组间存在沾染或干扰效应。

1.5方法

1.5.1对照组

采用眼科术后常规护理(含体位护理),由责任护士进行床旁督导,详细记录患者每天的情绪和创口恢复程度。体位护理:①患者面部朝下低头俯卧位:患者俯卧在床,额部垫N字型软枕,前胸,腹部各垫一软枕,体格较大或身材肥胖患者,额部则需长方形中间带小孔软垫,眼部位于小孔位置;②患者床上头低位:患者坐床,拉起两侧护栏,架前置板,再以N字型软枕放于餐板用于支撑额头;③患者站立低头面朝下姿势:患者在下床活动时,需保持头低位,面朝下与地面平行。

1.5.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含体位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共情式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护理组将病患每天的情绪、言语、态度进行记录分类,具有针对性的对患者情况进行疏导,包括但不限于安抚、激励等心理方法鼓励患者,引导患者主动向医护人员倾诉内心想法,及对手术的感受和术后的创口情况。②根据SAS、SAD量表评分结果,结合患者之前的病史,基本资料等精确定位导致患者情绪失控的原因,如恐惧、紧张、消极应对等因素,进行讨论应对,必要时可让患者家属一同参与,如患者在SAS自评量表中,对第三小题“我一阵阵哭出来或想哭”选项选择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医护人员即可将疏导重心放在此处,询问家属,结合病情,耐心找出患者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感受的具体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③与患者沟通护理计划,询问患者意见进行合理调整,如过程中遇到患者愤怒、狂躁时,医护人员要在旁看护,避免患者做出过激行为,等到患者情绪稳定,再引导患者使用正确的宣泄方式进行适当缓解。④对于患者不听医嘱,如在体位护理中出现姿势不规范体位或故意做出与医嘱体位相反甚至全凭自我感觉调整体位的行为要严肃制止,告诫其行为产生的后果,并在后期加强监督。

1.6观察指标

①两组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估患者在术后护理期间产生焦虑的主观感受。该自评量表共计20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患者根据题目进行对应选项,按照1~4等级评分。该表分界值在50分,分数低于分界值表示患者的精神状态良好。②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估患者术后的抑郁倾向,该自评量表共计20小题、每小题4个选项,分界值为50分,分数越高表示抑郁倾向越大。③统计两组护理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7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理对比

加用共情式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术后SAS、SDS自评量表的数值(50.32±1.46)分、(50.12±1.8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患者SAS、SDS自评量表的数值(58.28±2.36)分、(57.96±1.98)分,两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加用共情式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术后诱发并发症发作率(4.84%)明显低于对照组常规护理诱发并发症发作率(17.74%),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χ2=2.320,P<0.05)。

3讨论

患者在接受手术过程中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和对手术的恐惧,围手术期易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一系列不良情绪,会对手术的顺利进行造成严重不利影响。随着现代临床医疗服务的不断发展,临床服务模式已发展成为以“患者为中心”。临床护理服务在满足患者生理需求的同时,还应该最大程度的满足心理方面的需求。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张丽娜对120例玻璃体切割术患者心理护理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试验组护理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较之护理前不良情绪改善效果显著。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术前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一方面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知,同时也有利于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术中通过合理开导患者,术后让患者感受到医院和家庭的人文关怀,从而让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均可以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全面的提升临床服务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对玻璃体切割术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加速患者病情恢复,在临床当中得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艳琼,惠建伟,谢珊.重度眼外伤微创玻璃体术后患者的多体位护理效果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2):299-300.

[2]高旭辉,刘铁城,代艾艾,等.玻璃体切割治疗复杂眼外伤的临床疗效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6,37(2):133-136,140.

[3]逄淑欣.浅谈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作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