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的院前急救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6
/ 1

心源性猝死的院前急救体会

任志忠 ,米明长

石景山医院急救站

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急救成功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间18例心源性猝死患者院前急救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果:18例患者经过心脏按压、电除颤、球囊面罩辅助呼吸等急救措施,复苏成功4例(循环恢复),抢救成功率22.22%,无后遗症出院2例,占比11.11%。结论:对心源性猝死患者及时予以早期及高质量的心脏按压、早期电除颤,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

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意识丧失的疾病,其是一种危害性极高的疾病,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心脏停搏、呼吸停止而导致死亡[1]。该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中老年患者较多。心源性猝死发病时,若未能及时予以救治会严重危及生命安全。院前急救在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关键性作用,若能及时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等操作可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本次研究对2020年1月至12月间18例心源性猝死的院前急救资料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前“120”2020年1月至12月间接诊的心源性猝死患者18例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男女各11例,7例,年龄52-75岁,平均(65.4±3.5)岁。平均呼救响应时间1.89min,平均呼救反应时间14min。出车半径小于3km的2例(占11.11%),3-5km的9例(占50.0%),大于5km的7例(占38.88%)。

1.2方法

“120”急救到现场后进行现场心肺复苏 ,启动生存链,复苏方法参照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操作规范进行:心脏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深度5-6厘米;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静脉注射肾上腺素,5分钟一次;其中现场发现室颤或心脏按压后出现室颤9例,立即给予200J非同步电除颤。现场均未行气管插管治疗。

1.3 统计

18例患者经过心脏按压、除颤、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等急救措施,成功复苏4例,抢救成功率22.227%(循环恢复)。目前我国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约为7-8%,本组病例与其相比较,明显高于国内复苏成功率。

2、结果

本文中成功复苏4例病例中, 均有目击者第一时间行心脏按压,其中2例经救治出院后未留有后遗症。

14例病例“120”到现场后心电图均为直线,目击者给予胸外按压3例(14%),现场复苏均无效。

本组18例病例中。现场发现室颤及心脏按压后出现室颤9例,均给予1-5次电除颤,5分钟内给予电除颤2人(22.22%),均恢复窦性心律;5-10分钟给予电除颤4人(44.44%),2例恢复窦性心律;大于10分钟给予电除颤3人(33.33%),均无效。

3、体会

猝死在临床中很常见,又以心源性猝死患者居多,在患者发病后早期、高质量的心脏按压和早期电除颤是最关键的 [4]

心肺复苏的关键在于第一时间的心脏按压,早期的气管插管对复苏影响有限,但本组所讨论病例较少,不能有效证明早期气管插管对复苏的作用。心源性猝死一旦发生就要立即予以心肺复苏,而这项技术最能代表水平,且能体现出时间就是生命,现场急救的及时直接反映国家的整体急救能力,在发生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第一时间,目击者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即便是单纯的胸外按压,在“120”到现场后继续救治,也能大大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所以提高全民急救常识的普及工作十分必要。

高质量的心脏按压,所有院前急救人员全部进行标准化培训,按最新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脏按压频率、深度的强化练习。猝死发生后,现场给予正确高质量的心脏按压,对于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极为重要。

早期电除颤,电除颤是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有资料显示,在发生呼吸心脏骤停后1分钟内给予电除颤,成功率约为70-90%,每晚1分钟,电除颤成功率下降7%-10%。早期给予电除颤是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存活的关键。

综上所述,对心源性猝死患者及时予以早期、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及电除颤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沈学慧.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分析及应对策略[J].保健文汇,2020,12(32):43-44.

[2]梁智敏 谢志翔,郭壮波,等.探究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急救能力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019(060):360-361.

[3]刘宏锋,谢春明,符岳,等.健康教育对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急救能力的影响探讨[J].心电图杂志, 2019,8(01):136-137.

[4]张道琴,杨呈伟,彭明亮,等.心源性猝死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20,15(11):799-803.

[5]张敏,朱培青,王学蔚.社区居民心源性猝死症状及急救措施的认知调查[J].继续医学教育,2018, 32(11):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