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6
/ 2

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探讨

 马勇 

四川省彭州市思文永诚小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1930 

摘要:《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知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养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改变命运,科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21世纪信息化发展的世界大背景下,科学知识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关联的学科,但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大部分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但在讲授过程中又发现小学生认知水平不够,未能很好地理解理论,于是只好浅入浅出,对教材的字面内容进行解释,把科学课当作语文课,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失去学习的兴趣。小学科学本来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学科,它与语文学习的字词句段和在课文中体验作者的感受不同,与数学侧重于理论框架建构不同,与英语的陌生感觉不同,小学科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自然现象,学习过程更多地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需要学生动脑探究,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感,在学习中是真正的主角。然而,本学科并未纳入统一考试的范围,学生这么喜欢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功利目的(分数压力)的牵引,学习中只投入热情,当作语、数、英学习之余的调节,不注重学习收获的梳理总结。不仅如此,有的学校并未配备足够的相关实验设备,导致科学的学习流于表面,并未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二是教师在也不够重视,教学中口头讲解得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得少,特别是到了期末,因为课时紧张常被其他文化课占用,绝大多数小学科学教材中科学实验的完成情况较差,导致本学科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鉴于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迫在眉睫。

二、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将抽象的书本知识具体化,让“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小学科学的教学重难点通常是知识相对抽象、学生认知范围有限、课程容易枯燥、学生动手能力弱、学生难以理解教材语言……这些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给小学生学习科学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学生听不懂授课内容或对授课内容没有兴趣,教师就无法实现教育部所倡导的“立德树人”的伟大目标。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提炼教材知识要点,转换语言表达方式,利用更加简单直白的话语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降低知识理解难度,最终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科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让生动形象的小学科学课堂成为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终南捷径”。

例如,在讲解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中的“营养要均衡”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在教案上明确写明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掌握科学知识,进而合理饮食,珍惜粮食,学会感恩,健康生活”。如今的小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但他们更关心的是食物的口感而不是营养,浪费食物的现象也十分严重。笔者在讲解“营养要均衡”这一课内容时,会给学生带一些水果,在他们认真学习完各种水果的营养成分之后奖励给他们。同时,笔者会利用电子教学设备向他们展示水果种植、生长、采摘的全过程,让他们充分了解到食物中营养的来源,以及农民伯伯工作的辛苦;通过实物与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营养均衡的重要性,让他们养成勤劳节约的良好美德,让“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真正成为现实。

(二)、应用网络渠道教学,多彩知识引入课堂

随着科技发展,小学教学中也越来越常见到新媒体技术的身影。许多教师与时俱进地引入了微课等多媒体手段,使小学的教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加良好的体验。

科学史的教学也不例外。由于科学史相关的知识十分繁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有时不知道如何选择可以渗透的内容,而通过微课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选择与科学史相关的微课资源,并分享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微课系统地掌握科学史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更具有条理性,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科学史的学习水平,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学生上网的门槛,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电脑上网学习科学史知识,还能通过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随时随地地获取学习资源。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涌现的各类优质学习网站也越来越多,其中既包括一些官方网站,如国家科学机构、科普杂志等多种官方网站,同时也包括一些来自各地的科学爱好者的资源共享,这些资源都可以应用到科学史的教学中来。教师要通过精心筛选,选择对学生的学习切实有益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作为课堂上的课外知识链接,为学生提供知识拓展,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而多媒体设备也能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能够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视频、图片等,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尽情感受人类科学史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提升科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联系现实生活,理论结合实践探索

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场所在校园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就是分开的。校园也不是孤立的场所,而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场所。学生虽然在学校里学习知识,但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积极地生活着,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收来自社会的信息,尤其是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普及到千家万户,小学生在很小的年纪就已经接收到大量的、来自社会的信息。教师是无法阻止学生接收这种信息的,正确的做法是适时加以引导,对学生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防止学生由于接收到一些不良信息而使身心受到侵害。

科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该学科所谈论的问题也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的。有些学生可能认为科学是一门神秘的学科,认为其所涉及的问题都比较高深。但实际上,许多科学家都是在生活中不经意间发现了那些复杂高深的原理,看似复杂的科学理论有时就来自于身边的生活。而科学史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人类的生活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与生活要素相结合,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科学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开化,科学发展也能获得强大的推动力。例如,在学习《天气》一课时,教师在第一课时以理论讲解为主展开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通常的天气介绍是从云量、降水量、风与温度这几个指标进行描述的,让学生了解天气介绍的基本知识与概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了解日常天气的方法。接着,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观察天气,以一周或一个月为周期,学生自主制作“天气日历”,观察每天的天气情况,并在“天气日历”上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要求学生从规范的各项指标对每日天气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完整的数据。教师要对学生的观测与记录情况进行跟进与鼓励,比如在每日的早自习或课前让学生轮流汇报自己的记录情况,或是在班级内进行“小小天气记录员”轮班,敦促学生完成记录任务,同时用语言肯定等方式激励学生,让学生坚持完成该项任务。在记录天气的长期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了科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以科学的思维与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史教育要建立在兴趣培养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史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科学史的教学还要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芦星月,熊建文.科学探究视角下的物理学史教育功能分析[J].物理教学,2021(08):169-171+143.

[2]周昀华.浅谈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3(02):125-126.

[3]王菊凤.生物教学中穿插生物科学史教育的重要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