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元素在影视动画创作中的应用——以壮族民俗文化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少数民族元素在影视动画创作中的应用——以壮族民俗文化为例

金晨晨

武汉工商学院

[摘 要]随着中国影视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动画创作项目也有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动画项目越来越多的借鉴中国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资源,但或许就是因为过于集中的利用,导致对地域文化资源过于冷漠。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国产动画的发展必须将民族文化作为基石,形成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符号,如此才能更好地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延续下去。

[关键词] 民族元素;动画创作;壮族;民俗文化

一、少数民族元素之于动画创作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历史演进而不断向前迈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厚重多元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为民族崛起和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丰富的创作素材[1]。然而,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陷入了文化没落、技艺失传和传播局限等困境。动画片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在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继承和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国产动画中应用少数民族元素的尝试

建国初期的国产动画,除了丰富多样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传统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名著小说等民族文化素材的运用大胆、超前,带有幻想效果和启发意义,描绘了一个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2]。如,我国的动画作品《九色鹿》《大闹天宫》《天书奇谈》等扎根于中国的风土人情、生活形态和民风民俗,显示了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色彩和情怀。优秀的动画作品不仅受到了国人的关注,而且开始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大量的现代元素和区域元素涌入中国,3D动画发展迅速。近年来,在国产影视动画中,《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大鱼海棠》等动画电影好评如潮,影片富有浓厚的中华民族元素和特色。

如,动画《大鱼海棠》中的角色造型多源于古典文集,故事场景也取材自我国的福建土楼、西南梯田等自然风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其创作取材自大众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民族文化为影视动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影视动画中的民间故事、地域特色、民俗民风等可以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能够满足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影视动画创作中,创作者应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提高国产影视动画作品的质量。

三、动画创作中应用少数民族元素的要点

(一)脱胎于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故事题材

少数民族传统习俗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积淀和表现,包括生产贸易习俗、日常生活习俗、社会组织习俗、人生礼仪习俗、岁时节日习俗、民间文学习俗、民间游艺习俗等,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为我国动画片创作提供着丰富的素材与灵感。

(二)依托少数民族标志景观构建的场景

根据故事风格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动画场景可分写实类和幻想类两大类。动画片常围绕主人公的生活讲述故事,故事发生的场景多集中在主人公生活的社区或村落。因此,动画片的场景具有写实性,这要求制作人员在筹备动画片时,需对少数民族角色生活的社区或村落进行实地田野调查。

(三)引入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百年来不断地被轮番犁种耕耘,其内容之广、形式之多、价值之深不言而喻。动画片如何通过短短的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象征符号是最佳选择。

四、民俗文化于动画创作中的应用——以壮族民俗文化为例

(一)带有民族色彩的角色设计

在影视动画中,人物角色是奠定画面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的形象造型主要依赖创作者的美术造型技法。创作者通过提炼和凸显视觉元素,塑造角色的外表形态和特征,可以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视觉感官印象。动画角色要符合影片的故事情节、背景文化、地域特色等,让角色与观众之间产生共鸣。

壮族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壮族服饰和壮锦,壮族服饰多以青黑色布料为主,其服饰带有特色鲜明的壮锦纹样。在创作动画时,创作者提取寓意丰富、造型美观的壮锦图案元素,运用解构重组、提炼转换、异形同构的手法对原有图形进行二次创作,可以让角色更具有辨识度。壮族女性有佩戴头服的习俗,头服是壮族有别于其他民族形象的重要特征,且在不同的场合,壮族女性需要穿戴不同样式的头巾。在样式设计上,创作者可以在保留缠绕式、披搭式以及布条末端的丝穗等壮族头服特征的同时,对其加以简化和美化。壮族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为动画角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创作者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服饰要与角色的气质相匹配,体现元素杂糅的和谐感。

(二)带有民族风格的场景设计

场景设计包括设计动画角色的生活实地、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等。优秀的场景设计往往能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动画《千与千寻》中,汤婆婆的“油屋”取自日本四国爱媛县松山市的道后温泉本馆,建筑雕梁画栋,结构精美。动画中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促进了故事人物和情节的发展,以宏伟的外观、华丽的装饰、鲜艳的配色塑造了一个纸醉金迷的神隐世界。

广西位于我国南疆,奇特的喀斯地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地理风光,造就了广西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建筑风格的迥异。具有特色的民族建筑是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广西有很多特有的少数民族建筑,如吊脚楼、鼓楼、风雨桥、水井亭等。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可以将广西当地的特色建筑元素与自然景观结合,在彰显作品区域特色的同时丰富视觉画面,以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形式宣扬本土优秀景观,吸引国内外观众到当地参观游览,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带有民族风情的音效设计

壮族人民能歌善舞,从先民流传下的山歌、舞蹈、壮剧数不胜数,淳朴的民歌蕴含了浓浓的民族情怀。在影视动画中,音效设计和背景音乐能调动观众的情绪,让观众更为投入地欣赏画面情境,且经典音乐往往更能让人产生联想和共鸣。如,《白蛇:缘起》中的《渡情》源自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的歌曲,广为流传。在动画电影播放过程中,《渡情》旋律的响起可以让观众回想起电视剧中经典的画面。同样作为民族元素,《大闹天宫》以戏曲为配乐,是与影片中角色的动作相配合的。《骄傲的将军》中也采用了锣鼓、板胡等乐器进行演奏[3]。1960年的电影《刘三姐》中有许多经典的山歌作品,“对山歌”的形式让当地的民歌传入观众的耳朵,歌词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由、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信仰。歌曲的婉转和诗意让人印象深刻,将其用于影视动画创作,可以丰富影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现形式。

民族文化自信是国产动画走向成熟的象征,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石之一,是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国产动画通过以民族文化自信为导向,坚持树立信仰、信念、信心,从而形成构建集民族观、党史观、幸福观、生态观为一体的动画体系。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将其提炼与融合于国产影视动画,发掘民族文化背后的家国情怀,可以让作品不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且让独特的民族艺术元素作为文化语言和文化符号广泛运用于影视行业,让国产影视动画发挥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焦龙.浅析动画场景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94-95.

[2]潘兆业.壮族服饰元素在影视动画角色造型中的应用——以角色女装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2):43-44.

[3]潘明歌.动画造型设计与场景表现研究[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165.

作者信息:金晨晨(1987.8),女,汉,浙江温岭人,研究生,武汉工商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