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油田XX区块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延长油田XX区块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王乐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

摘要:延长油田XX区块长6致密油藏处于勘探开发中期,前期基础地质研究工作较薄弱,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发育规律认识不清晰,油藏描述需进一步细化。采用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测井解释等手段,对该区长6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研究区长6组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来自于东北方向伊盟隆起,砂体的分布受控于沉积作用,呈现北厚南薄的地层分布特征,主河道呈现北东向,主要的微相类型有主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3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分流间湾沉积次级发育,多条主河道沿此方向延伸,主河道侧翼则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并受主河道控制,水下分河口坝沉积不发育,主要分布在西南部。通过对研究区长6沉积特征研究,可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关键词:致密砂岩;致密油藏;延长油田;鄂尔多斯盆地;砂体展布

1.前言

延长油田XX区块位于陕北斜坡偏南部下寺湾采油厂。一般认为,陕北斜坡的构造形态最终定形于早白垩世。该地区的构造形态形态简单,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的倾伏角通常小于1°,平面上每千米的构造起伏度为 6~8 m[1],发育多个近乎直立的低序级断层。研究区工区面积约62.4km2,是目前下寺湾采油厂主勘探区之一,长6致密油藏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20.68×104t。研究区地层发育不全,自下而上主要发育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2]。其中三叠系上统延长组长6组是研究区的主要产油层,长6组从下至上可分为3段,长63段、长62及长61段。长6组地层总厚度150~500 m,上部沉积物粒度小,一段主要为灰色砂砾岩、含砾砂岩、中细砂岩夹灰色泥质岩;二段主要为红色泥质岩夹红色泥质粉砂岩、灰色细砂岩及含砾细砂岩[3]

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受盆地构造运动影响,自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盆地逐渐由海陆过渡相煤系碎屑岩沉积转向内陆湖盆沉积[4],并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层序地层研究成果,三叠统延长组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4个三级层序,伴随两次较大湖泛和湖侵过程,在湖盆边缘发育一系列带状三角洲裙体[5-7]。长6期为三角洲建设高峰期。顶部厚层块状砂岩与其上覆岩层界限明显,下部为长7泥岩标志层。

按照延长油田地层划分统层方案,将长6划分为长61、长62和长63,也是是本次研究目的层位。研究区油藏具有埋深浅、储层厚度薄、原油黏度高,具有典型的稠油油藏特征,砂体发育,但是横向变化快。油层厚度由东北向西南变薄,发育稳定,构造高部位常见纯油层,低部位多为边底水的特征[8]。因此,有必要对研究区长6组开展沉积特征及展布规律的研究,明确沉积特征,以指导下一步的勘探。

1研究区地理位置(换掉)

2.沉积标志

2.1岩相标志

岩心的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泥岩、灰色砂岩、灰色含砾砂岩及砂砾岩;岩心层理类型为交错层理、块状层理,整体表现水动力强,为近岸沉积特征[9-10]。岩心局部可见叠瓦构造块状砾岩,可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图2)。

2研究区取芯井探1258岩心照片

2.2粒度特征

根据研究区取芯井探1258井区岩心粒度分析,岩心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三段式(图3a),少量存在四段式(如探1725井364.17和365.23样品),为典型的牵引流特征(图3b),水动力条件较强[11]。探1378位于工区东南部,呈弧形或低斜率复杂多段式,为碎屑流沉积特征,表明研究区东南部相较西北部水动力条件变弱,由牵引流转换为重力流沉积(图3c)。

(1)三段式:悬浮次总体含量较多,最高可至30%,为支流河口砂坝砂的粒度分布特征[12];而支流河道砂的粒度分布主要为悬浮总体和跳跃次总体,滚动次总体含量较少,悬浮组分含量可达20%;各别岩样滚动次总体含量较高,表明水动力较强[13],砾石含量较高(图3b);(2)四段式:主要是存在冲流和回流两种沉积作用形成的,悬浮次总体和滚动次总体含量均较少(图3a);(3)一段式:曲线形态呈弧形,为递变悬浮沉积的粒度分布特征(图3c)。

3研究区粒度概率曲线(a.1258b.1725c.1378井)

对粒度C-M图分析可知,近60%的岩样位于N-O段之上,C值大于2000μm,主要为河流砂坝砾石堆积物;部分样品位于P-Q段和O-P段,O-P段以滚动搬运为主,P-Q段以悬浮搬运为主,含有少量滚动搬运组分,为水动力较强的牵引流沉积环境(图4)。

4研究区岩心粒度C-M

3.沉积相类型

3.1沉积相类型

综合岩心描述和粒度分析,结合区域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区长6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物源来自研究区东北部方向的伊盟隆起[14]。研究区微相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砂坝,其岩性特征等如表1。

1 研究6沉积微相及测井相标志表

亚相

微相

岩性

特征沉积构造

曲线特征

水下分流河道

砂砾岩、

中粗砂岩、细砂岩

侧积交错层理、

冲刷面构造

SP箱状

RT钟状、乳状

河口砂坝

中砂岩、细砂岩、

粉砂岩

浪成沙纹层理、反粒序

SP漏斗状

分流间湾

灰色泥岩

水平层理

SP高值平直状

RT低阻平直状

(1)水下分流河道

研究区沙一段水下分流河道主要由砾岩、砂砾岩、中粗砂岩、钙质砂岩构成。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可见下粗上细正粒序特征,岩性从砾岩、砂砾岩、粗粒砂岩过渡到细砂岩,主体为中、粗粒砂岩。砂体中大、中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较发育,常见泥砾。泥砾,即早期沉积的支流间湾泥岩被河道被侵蚀后,形成的撕裂状、团块状块体,多分布于河道底部。由于河道砂体频繁侧向迁移,不断加积形成的侧积交错层普遍发育。

51258井综合柱状图

(2)支流间湾

支流间湾沉积主要由灰色粉砂质泥岩及灰色泥岩组成,可见水平层理、沙纹层理及液化变形构造,偶见少量微粒状黄铁矿。由于水下分流河道频繁迁移,原支流间湾沉积往往受到侵蚀破坏,多以泥砾及透镜状的泥岩形式出现于水下分流河道底部。

(3)河口砂坝

河口砂坝普遍可见,由粉砂岩、细砂岩及中粗砂岩组成,常呈向上变粗层序,从粉砂岩、细砂岩过渡到中粗砂岩,有时也呈向上变细的正粒序。河口砂坝中沉积构造发育,常见浪成沙纹层理、沙纹层理、平行层理(图5)。

3.2测井相标志

利用岩心特征及测井曲线形态,建立各微相类型的测井相标志。如水下分流河道的SP曲线呈箱型,RT曲线呈钟形、乳状;河口坝微相SP曲线呈漏斗型;分流间湾微相SP曲线呈高阻平直状,RT曲线呈低阻平直状。

3.4平面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需建立在单井相划分的基础上。通过连井剖面中对砂体对比,砂岩厚度、泥岩厚度、砂地比特征的分析,可确定砂体平面沉积展布范围及特征。本区沉积相的发育受构造因素的影响,研究平面相的展布有利于分析构造因素对沉积物的控制作用。

长63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河口坝沉积次级发育。长6时期物源方向为北东向,多条主河道沿此方向延伸,从南到北主河道依次为沿定1781井向南西方向、沿定11793-1~定 1266~定1707一线、沿定1283~定1253-1~定1294-2一线、沿定1281~定1270-1一线、沿定1285-2~定1187-2一线,主砂体间距0.6~1.7km,砂体厚度0.7~48.6m,平均20.2m,砂地比为0.32~0.92,平均为0.43,主河道侧翼则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并受主河道控制。研究区内水下分河口坝沉积较发育,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砂地比小于0.3,砂体厚度小于17m。

长62水下分流河道发育,从南到北主河道依次为沿定1184井向南西方向、沿定1193~定 1265~定1279-1一线、沿定1273-1~定1266~定1793-1一线、沿定1749~定 1735-1~定 1781-4一线,主砂体间距1.4~2.1km,砂体厚度0.5~52.5m,平均20.1m,砂地比为0.31~0.95,平均为0.41,主河道侧翼则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并受主河道控制。研究区内水下分河口坝沉积不发育,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砂地比小于0.3,砂体厚度小于15m。

长61时期,仍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同时局部发育河口坝沉积,整体格局与长62相似,发育多条从南到北主河道,依次沿定1184井向南西方向、定1192-2~定1269~定1283-1一线、定1273-2~定1267~定1782-3一线、定1729~定19一线,主砂体间距1.3~2.5km,砂体厚度0.5~28.9m,平均11.0m。砂/地比值0.22~0.98,平均为0.45,主河道侧翼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也受主河道控制。统计表明,河口坝沉积不发育,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砂地比小于0.3,砂体厚度小于5m。

a0ba82bec2c2f6bee66b2c7aa1937e8

827b380f5ba78c6d406ab9233d6f781

6研究区长63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图

7研究区长62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图

9a63f3718945677ea794f49790723dc

8研究区长61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图

结论

研究区长6为东北物源,呈现北厚南薄的地层分布特征,地层沉积较为稳定,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段:长61、长62和长63。综合沉积旋回性、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岩心相、粒度分布分析,油组沉积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长61、长62和长63主河道呈现北东向,主要的微相类型有主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3个微相。长71、长72和长73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分流间湾沉积次级发育,多条主河道沿此方向延伸,主河道侧翼则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并受主河道控制。研究区内水下分河口坝沉积不发育,主要分布在西南部。

参考文献

[1]王信棚. 延长油田西部长6—长8段致密油资源潜力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2]郭秋麟,武娜,陈宁生,任洪佳,杨智,谢红兵.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第7油层组致密油资源评价[J].石油学报,2017,38(06):658-665.

[3]牛小兵,冯胜斌,尤源,王芳,李卫成,郝炳英.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地质研究与试验攻关实践及体会[J].石油科技论坛,2016,35(04):38-46.

[4]苏存娃.浅谈下寺湾低渗油田开采特征[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02):78-81.

[5]张凤博,杨云祥,曹延平,白峰,徐宁,姜红艳,王乐,宋福明.下寺湾油田柳洛峪地区长8储层配伍性实验研究[J].西北地质,2013,46(03):197-202.

[6]陈玮, 下寺湾油田道镇-蒲家沟长7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 陕西省,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2011-04-01.

[7]马腾,马越.下寺湾油田蒲家沟区块注采井网适应性评价[J].石化技术,2018,25(09):154.

[8]李锦锋,张凤博,杨连如,李星红,龚嘉顺,马义飞,吴丹,张献伟,张道亮.下寺湾油田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勘探开发新突破[J].非常规油气,2021,8(02):33-42+94.

[9]付金华,牛小兵,淡卫东,冯胜斌,梁晓伟,辛红刚,尤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进展[J].中国石油勘探,2019,24(05):601-614.

[10]赵虹,党犇,李文厚,杨晓奇,党永潮.安塞地区延长组沉积微相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05):492-497.

[11]袁珍.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侏罗系延安组沉积相与油气聚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7.

[12]武富礼,李文厚,李玉宏,席胜利.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J].古地理学报,2004(03):307-315.

[13]杨博. 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4.

[14]李克永. 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