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背景下绿道建设探索——以锦城绿道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公园城市背景下绿道建设探索——以锦城绿道为例

杨羽峤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 要: 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从试点建设到全面展开,正大力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绿道作为公园城市复杂系统中的重要纽带,成为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要驱动。本文通过对公园城市理念及绿道内涵的梳理,以天府绿道—锦城绿道为例,探讨绿道建设的景观设计路径及方法,以期在公园城市背景下为绿道建设提供启示。

关键词:公园城市;绿道;天府绿道—锦城绿道;景观实践

引言

“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基于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城市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目标,而天府绿道建设则成为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要标志与抓手,锦城绿道作为天府绿道驱动项目,是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标志性工程。

1公园城市理念

“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2018 年 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2020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 会议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1]。基于此,成都对“公园城市”的内涵进行提炼,认为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2]

2绿道概念及内涵

自 1867 年“公园道”概念的提出,同时也是现代绿道设计的基础。由奥姆斯特德主持修建设计世界上第一条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3]。随着绿道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界学者将其内涵不断充实与拓展,绿道概念本身仍处在发展过程中。绿道是一种灵活的线性开放空间,它可以连接公园、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是沿着河岸、铁路、道路等线性开放通道,专为慢行游览设立景观廊道[4] ,该定义目前得到广泛的认可。由此可以看出绿道是一个多元的复合系统,具有线性和开放性特征,承担着缓解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休闲游憩功能。

3天府绿道—锦城绿道

天府绿道作为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是连接水系、山体、田园、林盘城市绿地以及城镇乡村、历史文化古迹等自然和人文资源,集生态保护、 动物迁徙、 绿色出行、 文化体验、休闲骑游等功能为一体的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绿色廊道[5]。天府绿道按等级和规模分为区域级绿道(“一轴两山三环七带”)、城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锦城绿道依托环城生态区,属于“三环”之一的区域级绿道。

锦城绿道的规划定位为开放式、多功能的环状生态公园,涉及133.11平方公里环城生态用地,全长500公里,主干绿道200公里,支线绿道300公里;规划特色小镇、特色园、林盘院落、亭台楼阁等4级配套服务体系,形成20平方公里多样水体和100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景观区。全环根据文化及景观差异,分为东西南三段主题,通过绿道体系串联30个特色园,以自然山水田园为本底,人文景观为标志,全面展现《蜀川胜概图》的天府胜景。

4公园城市下的锦城绿道景观实践

近年来,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五院参与了锦城绿道南段的景观设计,其中锦城绿道首期段已建成,全段由锦城湖至成洛路,总范围面积28.6平方公里,包含了锦城湖、桂溪生态公园、中和湿地、白鹭湾、江家艺苑、花田湿地、玉石湿地、青龙湖等公园绿地。根据锦城绿道首期段的实践经验与建设成果,本文从生态价值、生活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 5 大价值角度出发,探索在公园城市下绿道建设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路径。

4.1生态价值:以绿为底,塑造城绿共融空间

从习近平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已作为“国之大者”,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建设的重要地位。绿道建设更应把生态价值放在首要,强调通过绿道系统的规划,实现绿地生态斑块的联通,强化整个公园绿地复合系统的生态价值的最大化。以锦城绿道首期段为例,通过绿道系统的规划设计,强化绿道的连续性与连通功能,以37km的一级绿道串联起环城生态区的绿地斑块,产生规模化的生态效益;践行海绵城市理念,构建“大海绵”+“小海绵”+ “微海绵”的海绵建设模式。全线绿道采用透水铺装材料,沿线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物缓冲带、雨水调蓄设施等,将灰绿设施结合,实现园区的海绵功能。

4.2生活价值:以人为本,打造美丽宜居生活

在强调生态功能的同时,坚持以人为中心,以生态文明引领,将公园形态与居民生活有机融合,打造面向公众、开放共享的高品质人居环境。锦城绿道以居民的游憩需求为核心,规划了完善的配套设施及各类文体设施。以一级驿站为主体,二三四级驿站为配套支撑,形成以四级驿站体系为空间载体的配套体系,同时引入文体设施,设置各类群众体育场地及特色运动场地,实现室内外结合,全民体育与专业赛事搭配的模式。

4.3美学价值:以景为媒,营造大美城市景观

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通过绿道建设,实现绿地空间品质升级,将城市融入自然中,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在锦城绿道景观实践中,运用多样的设计手法,营造湖中绿道、荧光绿道、浅丘绿道、湿地绿道、田园绿道、空中绿道、花田绿道等多元的绿道空间;植物景观营造坚持适地适树、谨慎选种,合理搭配原则,力求在公园中重构成都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群落,植物配置层次化、季相化、规模化、主题化,形成“一路一景,一园一特色”的植物特色景观。

4.4人文价值:以文为魂,激发地域人文活力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作为人文历史的空间载体,以公园场景为载体植入特色文化与多元功能,成为激发场地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径。锦城绿道以《蜀川胜概图》为文化内核,以自然山水田园为低,人文景观为标志,全面展示天府文化,再现历史上成都自然山川与人文景观交融的盛景。在园区内结合各级驿站设置各类文化设施,发展音乐、文博、设计、动漫等文创产业,将文化体验与文创产业相结合,引入国际友城雕塑等公共艺术,进一步激发城市公园文化景观活力,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4.5经济价值:以园兴业,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营建多元复合的公园城市场景,通过“绿道+”的创新模式,强化绿道与周边公服设施、特色园区、景观农业的联动,打造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消费新场景,通过“场景营造+产业植入”, 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和产业升级。以桂溪生态公园为代表的城区公园,引入休闲、特色餐饮、咖啡馆、露营地、娱乐、办公等多元化产业,打造出城市生态会客厅;以青龙湖为代表的郊野公园,引入餐饮、生态观光、农耕体验等文化旅游产业,营造出高品质消费场景。同时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将现有的智能化系统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技术相融合,构建智慧绿道系统,真正实现绿道的自服务、自升级及自运营。

结束语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今,大城市病的日益严重,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近几年来,成都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公园城市示范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探索绿色发展的先行示范地;以绿道引领公园城市的建设实践,探讨在公园城市背景下绿道景观设计模式及路径,推动绿道从单纯的健康游憩通道转变为集生态、功能、交通、产业、生活等多元功能提供科学指引。

参考文献:

[1] 范锐平. 打造成都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 [N]. 成都日报 .2020-04-20(1).

[2]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EB/OL]. [2021-10-25].http: //www. cdsgsl. gov.cn/news/00000011/00003650.

[3] 赵春海,王靛,强维,呼海艳,张楠.国内外绿道研究进展评述及展望[J].规划师,2016,32(03):135-141.

[4] 周年兴, 俞孔坚, 黄震方. 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6,26(9):3108-3116.

[5]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成都市天府绿道建设导则》(试行)[Z].(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