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毕节市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王成栋[1],葛琴1,吴长友[2],肖莉1

1.毕节市经济作物工作站,贵州毕节,551700;2.毕节市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站,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本文通过对毕节市乡村产业的深入广泛调研,分析和探索了毕节市乡村产业的发展道路,有针对性地研究了适合毕节市乡村产业发展的对策,并提出了当前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为毕节市乡村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乡村产业;对策研究;贵州毕节

毕节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推开乡村振兴,奋力推动毕节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确保粮食作物稳定生产的前提下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林下经济为突破口,保证重要农副产品的供给,深入推进茶叶、蔬菜、水果、食用菌、辣椒、中药材、刺梨、皂角等重点产业,全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毕节市以重点基地、经营主体、加工配套为抓手,突出产业特色优势,建设了一批重点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深入推动农业种植和精深加工在融合发展中同步提升、同步增值。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毕节市还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益联结不紧、合作经济组织不强、重点工作聚焦不够、农业科技支撑不力”等方面问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方面存在:一是企业数量和规模偏小,引领带动能力不够强。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1家、仅占全省11.14%。二是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多数企业处于农产品的初级加工阶段,缺乏精深细加工技术和设备,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弱,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三是利益联结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户参与度不够。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现有的利益联结大多是松散型和半紧密型,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针对短板,补齐弱项,认真分析原因,积极探索创新,在研究问题中找对策建议

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壮大龙头企业,着力精深加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作用,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科研院校+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其他经营主体的紧密连接,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加强本地企业培育,按照扶优扶强原则,鼓励企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技改扩能,丰富产品种类,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设备运转率,加快贡献增量,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和支持省内外龙头及骨干企业兼并重组,或租赁、委托代工及引入战略合作等方式迅速做大做强,做大产业规模总量。以龙头企业、产地资源、品牌等为平台纽带,引导当地同质同类企业的整合,推动行业整合,提升生产集中度,增强整体竞争力。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特做优,支持条件成熟的龙头企业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

(二)完善设施配套,打造外延基地。围绕重点产业,统筹利用好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加强以水、电、路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工程性缺水等突出问题。加大育苗移栽、水肥一体、绿色防控以及分级包装、冷链运输等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和质量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瞄准成渝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及沿海地区,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设施化、标准化、商品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示范区。着力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集群化、多元化的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确保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

(三)提升特色品牌,强化科技支撑。全力提升“毕节珍好”公用品牌影响力,培育一批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形成产业品牌集群,全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宣传推介,以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和竞争力。推进品牌战略,以特色化塑造发展优势,依托生态优势和民族特色,培育一批具有毕节印痕、民族特色的地方特色品牌。鼓励经营主体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扩大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突出绿色、生态、健康、安全优势,加快优质品牌整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合作社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提升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产业接链、延链,提升发展效益,促进高质量发展。各县(自治县、区)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农技人员服务指导作用,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地膜回收、除草剂禁用限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生产技术。

(四)推动协作配套,创新利益联结。重视产业各环节协作配套发展,在推动基地、加工、销售链条升级的同时,注重农产品包装用品生产、冷链物流设备制造等配套产业聚集发展。加速农机租赁服务、品牌营销推广等配套服务支撑能力,积极拓展农业综合功能,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融合聚集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最大化。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等利益联结模式,以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为契机,积极探索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农户在利益链中的位置,保障农民利益,推动农业农村同步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五)突出区域特色,狠抓产销对接。找准区域特色产业,强化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定向直通,推动农产品进机关、学校、社区、医院、企事业、超市、军营“七进”,建立稳定直销渠道和直供关系。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积极在广州、上海、深圳、重庆等对口帮扶城市开设销售窗口,畅通毕节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聚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林下经济为突破口,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突出重点基地示范效果。七星关区突出发展茶叶、刺梨、辣椒;大方县突出发展辣椒、食用菌;黔西县突出发展刺梨、辣椒、食用菌;金沙县突出发展茶叶、蔬菜;织金县突出发展食用菌、皂角;纳雍县突出发展茶叶、水果、食用菌;威宁自治县突出发展蔬菜、水果;赫章县突出发展中药材、香葱;百里杜鹃管理区突出发展茶叶;金海湖新区突出发展刺梨、蔬菜。积极对接贵州双龙和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及全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毕节建设农产品直供基地。

参考文献

[1]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17(4):45-50

[2]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驺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3-5


作者简介:王成栋(1986.01—),男,贵州毕节人,汉族,硕士,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