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艺术学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王玲波

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150028

摘要:课程思政为高校思政教学开辟了广阔空间,艺术课程也要积极承担起这一份责任和使命。在教授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适时适当地渗透思政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借助艺术学概论独特的优势和艺术强大的影响力,给予学生更好的思政引导。基于此,本篇文章对艺术学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学概论课程思政教育融合意义

引言

课程思政内涵旨在挖掘高等院校所有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思政课程之显性德育,最终实现思政教育显性和隐性融通、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融合发挥全方位同向育人合力,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和重要途径。在此视域下可以说无课程不能思政、无教师不应德育,课程思政之革新也不应仅限定在高等教育阶段,而应贯穿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过程,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系统作用。

一、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重点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新时代,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高政治素质人才需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艺术院校的课程体系,无论是专业思政,还是课程思政,均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新时代育人”应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强烈的时代使命、强烈的时代担当意识。教育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新时代课程思政的首要要求。在培养人的品格、境界、信仰等精神方面具有创新性、包容性和综合性,要求培养的人应该适应并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培养时代新人是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也是教育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高校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人格品质的首要基础,其他的课程在育人方面影响明显不够。事实上,各门课程均具有育人的功能,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针对高等艺术类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纲要》中指出:“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二、艺术类课程思政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

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个性都比较自主张扬,思维非常活跃,创造性也很强。他们会喜欢和关注一些新鲜事物,也会在追求新事物、新方式的道路上乐此不疲。当越来越多的思想或事物进入他们的脑海时,他们的理想信念也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可能某些新的东西或某件事情会动摇他们坚守多年的理想信念。他们渴望以一些外在的东西来修饰和包装自己,当教师不断输出内在精神理念时,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是当前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二)艺术类课程教师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在艺术课程思政教学中,艺术课程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执行者,他们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艺术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了解情况后发现,一些艺术课程教师未能对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刻的认知,也未能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关系。从表面来看,这些教师的确在用心地将思政内容融入自己的课程中,但是深入研究会发现,其实并未真正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思政教育效果并不明显。此外,部分艺术课程教师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教学思路中,不愿意接受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实际授课中按自己固化的思路去开展教学,较少将艺术内容和思政联系到一起。

三、艺术学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方法

(一)讲百年故事——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

“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明显的学科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艺为体,以史为魂”,即以艺术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当前艺术现象,挖掘百年党史故事中的思政元素,融党史故事和艺术理论为一体,使学生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原本晦涩难懂的艺术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艺术素养,而且能内化百年故事中丰富的精神文明养分,熟知当前国情,成为能够敢于担当国家重任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例如,在讲解《雕塑艺术》时,可以选取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国家兴建的大型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为浮雕案例,选取八幅中南昌起义一幅,讲解举行南昌起义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的历史场景,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同时也使学生理解浮雕、透雕、圆雕三种雕塑的区别。再如,《艺术创作》这一章节中,有一个知识点是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需要让学生掌握灵感思维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张藜在为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作词时的故事就是灵感思维一个特别好的案例。通过讲解张藜在创作《我和我的祖国》时的灵感迸发例子,使学生在学习灵感思维的同时,感受歌曲中“我和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息息相连的心情,以及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对伟大祖国的衷心依恋和真诚歌颂,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如,在讲解《艺术作品》这一章节时,需要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形式,形式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是比例,在讲解完其他艺术作品中的形式案例之后,可以再用五星红旗中的五星的比例为例,并讲解江姐和战友们绣五星红旗的故事,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在学习艺术史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提升育人能力,保障艺术与思政教育高水平师资先行

艺术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要以培育高水平、有情怀的师资队伍为前提。关怀艺术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搭建校内校外、岗前岗后、学科专业和德育专业同步提升的立体化职业培训平台。完善制度建设,探索专业和育人都有口皆碑的名师专家和青年教师结对、艺术教师德育研讨工作室等实践模式。设立专门科研单位对“艺术德性”问题进行研究并统筹、监督全校的课题申报工作,鼓励高校教师借此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成效。无论艺术教师还是思政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寻求更具科学性、吸引力的教学方式,遵循“以事导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的原则,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定位、不同属性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会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路径和方法,艺术学概论既有课程思政的普遍特征,同时又有独属于自己的特质要断探索与学校自身适配的课程思政改革和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宁岩鹏,冯丹红,盖鸿章.高校艺术学科“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究[J].教师,2020(25):3-4.

[2]向俊.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艺术专业育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0.000393.

[3]戴郁珠.“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舞蹈育人体系建构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20.000309.

[4]潘万里,王姝媛.高等艺术院校施行美育助推“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01):73-77.

[5]周立军.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校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0):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