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出彩的制胜方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全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出彩的制胜方略

罗顺英

昆明报业传媒集团  云南 昆明  650118

摘要:典型人物报道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全媒体时代,深入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新闻作品闪耀光辉、充满生命力,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力作。本文以昆明日报如何做好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为例,剖析人物宣传何以出新出彩,在全媒体时代实现价值宣传最大化。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主流媒体 时代精神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典型人物就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代表。只有扣紧与时代脉搏的共振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内涵,才能让典型人物既见风骨,更见家国情怀,才能让典型人物报道彰显时代精神的特质。

书写具有时代精神典型人物

2019年,昆明日报推出感动全国的人物报道张顺东、李国秀夫妻,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张顺东夫妇先后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全国最美家庭,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等。 

张顺东、李国秀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一对农民夫妇,张顺东幼年时因意外触电失去了右臂,双脚重伤,李国秀则先天没有双臂。

一只手、一双脚,就是夫妻俩的全部。凭着这副“家什”,这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全村脱贫最早的几户之一;凭着这副“家什”,夫妻俩用勤奋和倔强,与自己斗、与命运斗、与贫困斗。

在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中,书写“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的感人事迹,书写了世间最美家庭的模样。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内容丰富、情真意切,生动再现了典型人物不改本色守初心的感人事迹。

如今,这对“励志夫妻”在各方的关心帮助下,张顺东成功安上了假肢;女儿顺利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初中毕业后参加技能培训,正在靠勤劳的双手实现务工增收。张顺东还买了一台电脑,积极参加残疾人电商培训,希望把更多特色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在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张顺东:“身残志坚的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张顺东说:‘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在全国掀起学习张顺东夫妇的热潮。

先进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标杆。典型人物报道一直是主流媒体的强项。张东顺夫妇的报道是昆明日报发挥主流媒体优势,深耕典型人物报道的又一力作。

如何在平凡人身上找到鲜活素材,采写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报道,是主流媒体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小人物展现大情怀、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的新闻报道在情感上实现了与受众产生共鸣、共情、共振的宣传效果。新闻作品通过他们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精神的交织,让一个自强不息、甩掉贫困帽子具有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只有这样的典型人物,新闻作品才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回顾张顺东夫妻的报道,记者深感好的题材内容,需要记者用心用情到基层去寻找,到距离群众最近的现实中去发现鲜活、生动、典型的百姓故事,折射人性的闪光点,才能传递出真正直击心灵的力量,才能写出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价值。张顺东夫妇的报道就是记者深入基层抓到的“活鱼”。对记者来说,也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洗礼。

多渠道多维度讲好典型人物故事

树立典型形象,传播主流价值观,引发舆论共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优势,创新方式方法,多渠道多维度讲好典型人物故事,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凝心聚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新时代的精彩故事需要精彩表达。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更加倾向于故事化,选择有故事的典型人物便是贴近受众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何让典型人物活起来,如何讲好故事?是记者深入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新闻作品闪耀光辉、充满生命力,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力作。

优秀的作品,往往有着独特的视角,记者能够从常态的生活与实践中开掘出新意。2019年推出的《东川“手足”夫妻斗贫记》中,记者采用了“原声回放”的表现方式让人物“活”起来。“原声回放”的最大亮点就是让人物多“说话”。正如记者用手中的笔所阐释的那样:

“你是我的脚,我是你的手,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张顺东经常同妻子说这句话。一路走来,这对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的夫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互为手足”、一路扶助,在残缺中孕育美满、在苦难中淬炼不凡,夫妻俩用勤劳的付出和不屈的意志支撑起幸福的生活。

“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身残志坚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在脱贫攻坚奔小康路上不等不靠、不找不要,书写了震撼人心的奋斗故事。

“不能闲啊,脚闲好了,家就闲垮了。”经历了3次手术,倔强的张顺东依然“我行我素”。嘴里又念叨着:政策好了,不能靠倒在国家怀里,要自己努力把日子过好。

这一个个“原声回放”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坚强而自信的画面跃然纸上,呈现出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报道有立意、有人性、有温度,是充满时代感的立体化典型人物。文章语言朴实、精炼,采用新闻当事人的话语,烘托现场氛围,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张顺东夫妇报道从2019年持续到现在,时间长、数量多,先后推出《我是你的手 你是我的脚!东川“手足”夫妻斗贫记》《昆明张顺东夫妇登上央视领奖 颁奖辞让人泪目》《张顺东夫妇获“云岭楷模”称号》《张顺东夫妇:靠一只手两条腿实现脱贫》《“跟总书记合了影,非常荣幸!”张顺东载誉归来》《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电商梦成真》等报道,其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电商梦成真》获38届云南新闻奖一等奖。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报道,展现了张顺东夫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鲜活样本,成为感动亿万人的榜样。

昆明日报在深入系列报道基础上,融合图文、音视频等制作方法,全方位、融媒体、多维度的展示,迅速引发轰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工匠精神”精雕细琢 展现典型人物的时代之美

每一个典型人物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彰显出时代之美、人性之美,从而展现典型魅力之美。

2022年5月9日推出《最魅村姑和她的“致富米”》的报道,开篇写道:打开行李箱,一口小锅,一盒蜡烛,一袋大米。这是要去野餐?不,这是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的云南村姑王富莲,走遍全国卖大米的“利器”。

凭着这口小锅,王富莲把“最魅村姑有机大米”卖到了上海、广州、重庆、成都等地,在全国高端米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跟着她一起种稻米的4000多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文章围绕“一口锅淘来一桶金、不能让农民失望、幸福的田野”等三个部分讲述了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勐统镇,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孩王富莲,利用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传统农业打造成精品农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的故事。文字以散文笔法交代新闻背景、概述人物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贯通报道之中,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为写好王富莲这个典型人物,记者先后采访10余人,为文章准备了充足的养料,并主动寻找与采访对象单独交流的机会,近距离感受典型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文中写到:

2016年,王富莲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到昌宁,走遍全县13个乡镇,经过农科院专家反复考察、比较,最终将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定在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

第一批66.6公顷的创业稻在昌宁县漭水镇正式种植。在昔日“贫瘠”的土地上,收获了自己种下的100多吨“幸福大米”。当第一口米饭吃到口中时,儿时记忆中的清香软糯瞬间溢满唇齿间。此时,王富莲坚信,只要尝过这米饭,一定会被它征服。

怎样才能让人亲口尝到这大米饭的香甜呢?王富莲想到了一个“笨办法”,她背锅带米,抓住一切机会,无论是外出开会或学习,都现场煮饭给大家品尝。“最魅村姑有机大米”在上海、广东、浙江等地“一煮成名”,一时间产品供不应求。  

从2016年创业时的66.6公顷,增加到目前的266.6公顷。与传统水稻相比,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跟随王富莲种水稻的1337户4000多名村民实现致富梦,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5户439人。

典型人物也是从平凡中来,如何表现其平凡中的伟大,是典型报道打动人的关键。这就要求记者到生活中发现人物的闪光点,是可借鉴的时代典范。

采访过程中,为创造了宽松交流的氛围,采取少发问,多倾听,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王富莲说出了这段动情的话语。

“米卖不出去,资金链断裂了。2018年的丰收季,没有给我带来半点喜悦。看着村民一背篓、一麻袋送来的稻谷,没有钱收,心很痛,更害怕村民失望,不能欠他们钱,狠下心,放下脸,四处借钱,用借来的200万元,支付了村民的卖米钱。”

这一细节的呈现充分说明,成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王富莲从2016年开始种稻米,到2019年打开销路,中间整整3年的亏损,承受了“炼狱”般的成长。“最难的时候,是到期还不上借的钱,愧对朋友的信任,为自己的失信深深自责。 ”

鼓舞土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是典型人物报道的根本价值所在,也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和担当。

在采访王富莲的过程中,记者先后拟下五六个标题,并最终定为《最魅村姑和她的“致富米”》,展现了主人公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幸福愿景,也是当初报道的初衷。这一主题恰恰是典型人物最可贵的价值所在,以此为题,画龙点睛,蕴含深刻,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