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勤练,常赛"——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新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教会,勤练,常赛"——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新模式

章粟钕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摘要:教会·勤练·常赛这一种教学模式,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具有鲜明的应用价值,对学生更加有利。对目前小学教育情况而言,将教会”“勤练”“常赛三者融为一体,确实对体育技能及技战术的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教、练、赛

引言:在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普遍靠控制课堂来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为了尽快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往往以讲座为训练,以实践为竞赛。从长远来看,学生有效参与的机会更少,对学习失去兴趣。另一方面,鉴于体育课的开放性,体育课堂往往会面对很多外在因素,使得课堂教学难以按预定的计划去顺利实施,以致无法将整个班级的主动权完全落实到课堂上。因此,对小学体育"教会勤练常赛"实施途径的设计与实践策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一、"教会勤练常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现状

(一)课堂依旧是"教师中心"

在目前的运动课堂管理模式下,一方面体育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必须全局控制整个运动课堂教学,课堂上完全以教师为中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为及时实现运动教学目标,往往以讲代练、甚至以练代赛。长此以往,学生的有效活动机会就更小,也没有了对学习的兴趣。另外,又因为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过多的从外在原因考虑,往往让课堂上顾此失彼,也没有办法完全的把课堂教学主动权下放给学生。

(二)"教会勤练常赛"无法完全融合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会""勤练""常赛"三者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巩固,""""提升,而""又得靠""再次丰富,三者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但是,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师的"",而忽视了学生的"""""",或只注重了学生的""而忽视了学生的"""",从而导致了""""""脱节或分离,出现了体育课成了"演讲课""训练课"等不良现象,"教教材""轻能力"等弊端屡见不鲜。

二、小学体育"教会勤练常赛"实施途径的设计与实践策略

()分类知识主次合理,让学生熟悉知识

运动与保健教学方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将体育课学习内容分成把握类、经验类、训练类和认知类等四个类别。把握类主要是指老师能教、学生爱练、学校要求许可的基本体育专项,要求学生较好把握并能实际使用,要多排学时并且通过大单元教学集中编排,让学生有较多的学练时间并了解内容。而经验类教学内容仅要求学生初次入门,有所感受即可,并不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也可以选择在较小学时,通过小单元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感学练。而训练类教学内容则多属于基础体育技术,学生进行动作技术较单一,主要为了培养一般体格和基础活动技能,要求他们融入每节课的课课练,并经常重复进行。学习类内容为在学校中必须学习的运动技术和保健等基础知识,可利用雨雪天气下机动进行训练,培养的体育意识。同时老师还可针对学校实际状况,制定具体实施的学习类、经验类等课程内容,并根据学校对他们掌握程度的规定科学安排单位时间和学时的数量,为帮助学生较好地学习一二项基础体育技术,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障。

()技能体能相互融合,促进学生体能发展

提高身体与运用知识是体育技能的主要前提与重点体现,也是运动员自身素质的根本与重点。技术教学与身体训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不要将二者分割开来,或者孤立开来,而应该将技术学练与身体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提高学生身体与技术的共同提高。

学练运动技术的过程中,由于大量的重复训练产生运动负担,也同样产生了发展体力的作用,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则能够更加加强和熟练相关运动技术,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所以,老师在授课中,必须树立技体相融的理念,在学练技术过程中推动身体发展,在身体锻炼过程中巩固提高运动技术。因此,老师在运动技术课程中要注意设置适当的训练次数,注意训练方法的规格和品质,加大训练方法的密度和力量,使学练运动技术的过程中有较大的运动负担,从而产生了提高体力的效果。在组织体育课课练的时候,要针对所学体育技术的特殊性以及对身体的专门化要求,精心设计体能训练方式,带动学生一般和专门体质的培养,将"教会""勤练"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的体育技术与身体进行和谐发展。

()开展课堂竞赛活动,训练学生的体育素质

学校性的综合运动会和跨班、校际比赛等,不管是的参加广度,还是竞赛活动的次数,都很难满足"常赛"的需要。如何落實"常赛"精神和充分利用竞赛活动的教学价值,切实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运用意识,让学生在比赛环境引导下和在比赛规范制约下,逐步形成习惯性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更优秀的运动品质,是中国学校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新问题,更是中国众多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思考、探讨并研究的新课题。

在人才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新视野下,竞赛教学方式已经大大超越了原来当作一门体育运动教学的含义,被带来了更多的教育价值。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于2018年明确提出了一条"构建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主张,明确了体育课上要有丰富多元的竞赛教学方式,同时还表示,在体育课上的竞赛教学方式并不是指那些正式、完整的竞技比赛,而是指在体育课上一切有竞争、分胜负的游戏、训练、演示、竞赛等复杂情境。竞赛方式可发生于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技术学练、身体发展等各个环节,而按照学校课程要求,比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比赛规模也可大可小,比赛表现形式丰富多元。体育课中要有竞赛活动这一教育主张,对贯彻"常赛"要求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结论:

学生爱好运动,体育活动是他们在学业之余运动休闲的重要场所,是他们掌握运动知识的重要途径,并将为终身运动打好基础。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实施"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课程,以培育他们的规范能力,比赛能力,团体协作精神,接受挫折的精神等,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增强运动素质,成为真正的如梁启超所说的"我中国之少年"

参考文献:

[1]温洪超.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引入定向运动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129):50-51.

[2]朱文龙.兴趣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30):127-128.

[3]范爱红.从心理健康角度谈小学体育训练方法的转变[J].体育风尚,2021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