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科研人员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孔敏,陈庆年通讯作者

泰州市人民医院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科研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科研人员每天面对繁重的工作,承担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心理调节失衡容易出现极端情绪,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还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本文主要针对科研人员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相关行业和人员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科研人员;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专业性,是基于前人的成果和理论而进行创新研发,进而获得有利于社会生产的科研成果。基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科研人员经常要加班工作,做实验、写报告、验证参数等,而长期超负荷工作也容易导致其出现负面情绪和焦虑心理。情绪管理是现代科研人员需要具备的一项基础能力,其能够帮助科研人员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工作,不将负面情绪带入到工作和生活中,有利于科研人员身心健康发展。

1科研人员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1.1激发其创新行为

科研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创新行为,是基于前人成果和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发,通过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可以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在平时工作生活中,科研人员通过科学的情绪管理,可以将负面情绪消除和排解,进而更好的履行自身工作职责,对组织形成归属性和认同感,这种轻松自由的心理可以帮助其更好的开展工作创新[1]

1.2提升其工作绩效

工作绩效是衡量科研人员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准,通过相关调查统计显示,科研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调节能力,才能更好的协调和处理工作关系,促使工作氛围团结而愉悦。在开展科研工作中,主要依赖团队力量,每个科研人员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工作,还可以促使团队形成凝聚力。

1.3保障其心理健康

科研人员每天都要承担一定的工作压力,如果长期压力得不到释放,则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诱发心理问题。加强情绪调节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将负面情绪和焦虑心理宣泄出来,通过调节情绪维护心理健康。

2科研人员情绪管理能力提升路径

2.1给予赞美和肯定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是各个单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宝贵资源,而科研人员则是知识型人才的典型代表,其在工作中不仅追求物质经济,更加关注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组织的赞美和与肯定,可以带给科研人员前行的动力,缓解其工作产生的心理压力[2]。首先,给予科研人员项目支持,尊重其个人意愿,让有能力、有水平、有干劲的人员承担更多的项目,充分挖掘其工作潜能;其次,科研成果的研发与转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尤其对于高新技术和前沿技术,更是需要历经多年的研发,组织领导要从长远角度看待科研工作,对于具有长远价值的项目给予肯定,让科研人员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最后,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工作自由,在管理、技术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让科研人员感觉到领导的重视。

2.2注重人文关怀

对于中年科研人员而言,其家庭生活琐事较多,既要照顾老人还要兼顾孩子,平时面对繁忙的工作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尤其在进入到科研攻坚阶段后,在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影响下,容易诱发心理问题,而这种客观因素对科研人员的情绪和主观感受影响较大。因此,组织要注重给予科研人员以人文关怀,帮助其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首先,建立以及完善家庭联络机制,尤其对于经常加班、经常出差的人员,要定期对家庭进行帮助、沟通和慰问,促使亲属理解和支持科研人员,消除家庭琐事对科研人员情绪的影响;其次,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家庭活动,邀请亲属来到企业中参观,帮助亲属加深对科研人员工作性质的理解,培养科研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最后,对于家庭存在经济困难的科研人员要给予救助,对于重大疾病和失去双亲等遭受重创的科研人员,要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其消除负面情绪,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3]

2.3组织心理培训

每个人都会产生负面情绪和极端心理,而科研工作具有创新性,工作压力较大,在长期超负荷工作中更加容易诱发心理问题,针对群体特点,单位要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培训,将心理知识传授给科研人员,帮助其更好的调解情绪。首先,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打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由,帮助其疏导负面情绪;其次,对心理培训形式进行创新,包括会议、讲座以及宣传手册等,同时,现代科研人员更加习惯应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和信息,单位也可将新媒体作为心理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符合科研人员的生活习惯,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最后,建立心理培训评价机制,在科研人员完成培训后,要对其进行评价考核,建设反应、认知、注意以及情绪控制评价模型,引导科研人员以包容、开放的眼光看待情绪管理[4]

2.4建立心理档案

影响人类情绪的因素较多,包括工作属性、神经发育、社会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等,科研人员在进入到岗位后,其需要经过从新人到资深研发人员的过程,其情绪也会随着知识、阅历以及技能的增长而变化,单位要为每个科研人员建立心理档案,关注其心理发展的过程,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对于科研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要给予关注,并且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配备专业的心理医师,帮助科研人员缓解和调节负面情绪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研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实验和数据,经常熬夜加班攻坚技术难点,心理和身体承受较大工作负荷。加强情绪管理可以避免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出现极端心理和负面情绪,以良好的身心状态面对工作,进而成为一名时代需要的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艳霞. 科研人员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2):129-131.

[2]缪莲英,郑鹏,颜珂,等. 医学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2022,19(5):186-189.

[3]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维护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探索与实践[J]. 企业文明,2019(9):49-52.

[4]李妍.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心理契约对科研人员工作投入的影响[J]. 中国集体经济,2021(33):77-78.

[5]李娜,许真真,周玉洁,等. 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及其与心理授权的关系研究[J]. 心理月刊,2021,16(9):5-6,159.

基金项目:泰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RKX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