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1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余倩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成都 610072

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一、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是中医辩证最基本方法。通过四诊获得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盈亏、病邪的盛衰、疾病的浅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种证候。

(一) 表证证候

特点:病位浅、病程短、起病急。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等。

常见疾病:如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荨麻疹。

(二) 里证

特点:病位深达脏腑,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神昏、谵语、尿赤、便结、舌经苔黄、脉洪而数。

常见疾病:如皮肤疖、痈等化脓感染性皮肤病,未经及时治疗,热毒传入营血。

(三) 寒证证候

特点:是感受寒邪可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沉。皮肤损害常表现为色淡白或青紫,温度偏低,或有疼痛,得暖则缓。

常见疾病:如冻疮、肢端动脉痉挛病。

(四) 热证证候

特点: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功能亢盛,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冷饮,面红耳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皮肤损常表现为色鲜红,欣热,肿胀,或脓疱、瘀斑。

常见疾病:如丹毒、败血症出现的皮肤紫癜。

(五) 虚证证候

特点:是正气虚弱不足。

临床表现:由于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故表现各有特点。一般常见的为精神萎靡,面色胱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舌面光滑无苔,脉细弱。

常见疾病:如瘰疬性皮肤结核、系统硬皮病,系统红斑性狼疮。

(六) 实证证候

特点:是邪气亢盛有余。

临床表现:包括气滞、血瘀、痰饮、虫积等,因而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一般表现为呼吸气粗,精神烦躁,胸肋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不通或淋沥涩痛,舌苔黄腻,脉实有力。

常见疾病:如丹毒、痈、结节性红斑、带状疱疹。

(七) 阴证证候

特点:机能衰减,脏腑功能降低,病势较缓。

临床表现:阴阳是八纲的总纲,里、寒、虚属阴证,可有恶寒、无热、四肢厥冷,息短气乏,肢体沉重,精神不振,小便色白,下利清谷,爪甲色青,面白色淡,脉沉微。皮肤方面的表现为皮色不变或苍白,暗紫,疮形平塌,范围弥漫,质地坚硬如石或软如绵。按之发冷,病位较深,脓液稀薄,自觉酸胀或麻木。

常见疾病:如结核性皮肤溃疡。

(八) 阳证证候

特点: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处于亢奋,来势凶迅。

临床表现:表、热、实证属阳证。症状表现为身热不恶寒,心烦神躁,口渴冷饮,气高而粗,目赤唇红,口鼻气热,现为色泽鲜红,疮形隆起,范围局限,按之灼热,病位浅表,脓汁稠厚,疼痛剧烈。

常见疾病:如小腿丹毒或痈溃破后形成的溃疡。

二、常见皮肤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牛皮癣

1、血热型牛皮癣,采用中医辩证法治疗就要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为主,可以选择消银汤加减,药方为:当归、云苓、槐米、黄芩、白术、赤芍、紫草、蝉蜕、知母,各适量,如瘙痒剧烈的,可加白鲜皮、白蒺藜;睡眠不好者可加枣仁;

2、血瘀型牛皮癣,中医治疗要以活血化瘀、祛风止痒为主,可以选择丹参活血汤或是活血祛风汤加减。

3、血燥型牛皮癣,治疗宜以滋阴润燥、清热驱风为主。可选择养血润肤饮加减。

4、关节型牛皮癣,中医治疗宜以祛风清热、除湿止痛为主,可以选择宣痹汤加减。

5、脓毒型牛皮癣,中医治疗以祛湿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可以选择克银一方或是苦参解毒方加减。

6、红皮症型牛皮癣,它分为热毒炽盛和气阴两亏型,其中前者治疗宜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为主。可选择清营汤加减,后者治疗宜以益气养阴为主。可选择四君子汤合增液汤加减。

(二)湿疹

1、热毒型湿疹

该类型湿疹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在发病早期皮肤以局部潮红、轻度肿胀为主要症状,随着病情深入,丘疱疹可逐渐发生破溃而相互融合,但有渗液,抓破后痛感强烈。主要是由于外邪袭表、湿性粘滞集聚于肌理,导致血行不畅、外卫不固所致。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去水利湿为主。常用中成药物为:牛黄解毒片、黄连解毒汤、银翘散。

2、湿热型湿疹

该类型湿疹发病比较缓慢,局部皮损为丘疹、丘疱疹,且伴有轻度瘙痒性症状,过度抓挠会引起丘疹破裂而糜烂。其发病诱因多与饮食不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影响气血运行所致。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祛风解毒为主。常用药物为:四妙丸、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

3、湿阻型湿疹

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且绵延不愈,局部皮肤粗糙肥厚伴有明显瘙痒症状。该种类型湿疹发病主要是由于脾胃素虚、饮食不洁等诱因所致。中医治疗原则以健运脾胃、除湿祛风为原则。适用中药为:补中益气汤、藿朴夏苓汤、胃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