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语文课堂规范学生语言行为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小学低段语文课堂规范学生语言行为的研究

刘惠

眉山市彭山区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且处于认知初期阶段,语言行为很容易出现不规范的情况,尤其是小学低段学生,对语言体系尚未形成清楚认知,语言能力较低,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了解小学低段学生的语言特征、存在问题,而后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规范语言行为。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课堂;规范;语言行为

引言

语言行为是基于学生自身语言认知、语言能力形成的。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规范学生语言行为的最佳场所,必须保证教学有效性,为学生的良好语言行为培养创造条件。

1.语言行为概述

1.1语言行为的内涵

语言行为与“语言能力”相对。指用本国语言所说的话语,认为由于先天的语言能力的作用,人可以构造出无限多的句子,而他并不知道是语言能力控制着他的语言行为。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学生个人的语言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语言行为,若想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行为,就必须注重培养较好的语言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通常情况下,语言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型:①承担性语言功能,主要指说话人表示将要干什么,如恐吓、许诺;②指示性功能,指具有使对方做某事的语言行为,如建议、请求或者命令;③宣告性功能,指能改变世界上某种事态的语言行为;④表达性功能,指说话人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情感和态度,如道歉、抱怨、致谢、祝愿等;⑤描述性功能,指描述世界上的状况或事件的语言行为,如断言、主张、报告等。

1.2规范学生语言行为的必要性

语言是人类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方式,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由语音、语法、词汇三个重要因素构成,语言行为即将语音、语法、词汇三个要素相互结合,用于表达产生的行为活动。对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偏小、认知能力较弱,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语言体系,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解错误,影响知识接收、日常交际。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语言教学主体,在课上应寻求有效方法规范学生的语言行为,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精准表达自身诉求,为同学、师生、亲子间的顺利沟通提供保证;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化课文理解,语言教学与知识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交际中,学生运用自身学习的知识,在良好的交际环境中,能获得更多经验、体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综合素质十分重要。

2当前小学低段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不停地强调课堂纪律,一个简单的动作往往反复地进行教学,但收效甚微。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在课堂上极易受到外部干扰,所以,当他们上课分心走神时,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对完成得就不太顺利了。此外,由于儿童的记忆保持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的。一年级的孩子基本上是六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记忆保持的时间并不长,且还是以无意识的记忆为主。他们的记忆缺乏目的性,往往对形象特别鲜明的,能引起自己兴趣的事物,或使自己处于强烈的情绪体验之中的事情能记住,但是对于自己不太感兴趣的事物,学过后立即就忘记了。因此,我们在现实教学中能听到很多关于一年级学生的说法,如“开窍晚”“磨不过来弯”等。

2.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兴致不高甚至出

现抵触情绪就目前笔者所了解的小学低年段体育课堂教学来说,大部分教师上公开课不会去选择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表现自己,而且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收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一年级体育教学第一件事无非就是站队,纪律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这样理解虽然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还需要看教师用何种手段去强化课堂常规。有的教师过于强调站队,但学生因为互相不熟悉,对于同伴的记忆不太深刻,而且都是听教师的指挥,因此学生根本就没有兴趣可言,这就出现了“一个队站一学期”的现象。如果一味强调纪律,不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几节课下来,体育课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就更没有吸引力了。

2.3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吃饭、上厕所、做课间操、参加活动等都需要站队,上体育课第一件事还是站队,站队对于他们来说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所以就没有新奇感,也就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心。加上体育教师对于一年级学生体育课堂行为规范的培养不重视,所以就导致了一些教师每节课都强调站队,最后学生还是不会站队,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相当多的体育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强调课堂纪律、强化课堂常规,他们希望学生能够处在自己的掌控下,一旦问题出现,教师便会觉得学生不认真,就会对学生进行批评,更有甚者则是失去了耐心去呵斥或者惩罚学生。这个时候,学生的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可能会否定自己,就有了自己站不好队的想法,时间久了就产生无所谓心理。如果我们不改变这一现状,一来不能很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二来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3小学低段语文课堂规范学生语言行为的有效策略

3.1明规则,知标准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摒弃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其前提是必须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德育处依据《中小学生守则》,结合学校德育目标,细化行为守则,并将之进行校本化改造,为学生在校生活与学习制定基本行为规范。神,微笑问好踏晨露。不推不吵不打闹,速交作业后进室。齐声朗读任务明,腰背挺直手拿书……如此,将生硬的行为规范进行加工,以歌谣形式呈现,落实到每日训练中。在日常的行为表现中,也自然地将歌谣的内容与要求转化成现实行为,促进行为规范养成的有效达成。

3.2深学习,真践行

模仿是中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式。为此学校大力树典型,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一是树立身边榜样,使学生有样学样,自觉模仿,形成习惯。二是教师注重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的闪光点,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给予表扬、肯定、鼓励,推动学生向榜样看齐。

3.3促内化,成习惯

通过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在训练中不断矫正,把文本中的规则、视频中的标准转化成自身的日常行为。为此,学校开展大型德育反思活动,让每个学生写感动卡,把自己心中优秀的人物、感人的事件写出来,并指明感动原因,以促进自己在欣赏别人的同时,将其精神内化为自身观念,并指引自己行为。

结语

教师在今后应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核心,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开展多样化的交际活动、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等方式,改变学生的语言认知,引导其朝着规范方向发展,从根源转变学生的语言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提高综合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霞.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8(6):14-15.

[2]田美.新时代小学课堂教学德育教育沟通艺术探究[J].中国高新区,2018(4):109.

[3]郎婷.小学渗透德育理念与课堂教学指导的现状研究[D].延边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