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咏史诗之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梅尧臣咏史诗之探析

李丽

济南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摘要:梅尧臣作为宋诗“开山祖师”,开启宋诗一代诗歌风气,其诗歌风格以“平淡”著称,对后代诗歌创作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将探究其咏史诗,从其咏史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这两方面入手,简要分析研究其咏史诗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梅尧臣;咏史诗;平淡

一、咏史诗内容

梅尧臣咏史诗首先通过现阶段的国家状况,联想到古往今来一些朝代的兴衰更替,表达了诗人忧心国家的命运前途,体现诗人的爱国情怀;其次梅尧臣咏史诗描绘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不幸遭遇,以及女性所表现出的坚强不屈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再者在回顾历史中,诗人也善于总结经验,并应用于当下情形;最后在追思古人中,表达了诗人对前辈们的仰慕敬佩之情。梅尧臣咏史诗运用这四种题材内容去表达自己内心所思所感。

(一)关怀国事

儒家文化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中,它包括忠君爱国、建功立业、勤政爱民等。文人士在儒家兼济天下、积极进取思想的激发下大都有强烈的入世之心。在梅尧臣诗歌中,一部分诗歌内容中反映出社会现实,即国难当头,作为一名封建知识分子,此时梅尧臣挺身而出,留下大量的咏史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关怀。

西夏与宋议和后,宋朝统治者与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能够荀安一时。但是战后,人民颠沛流离,一股士朝兴衰的怅然之感涌上诗人心间。梅尧臣的咏史诗《邺中行》、《淮阴侯庙》等,这些诗歌体裁无论是咏人还是咏事皆是和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如《邺中行》中研还铜雀台上人事的兴衰变故,暗示朝代的兴衰更替;《淮阴侯庙》中讲述汉朝因为韩信才得以快速建立。综上所述,当时宋王朝的处境,使诗人联想到历代的兴衰败亡,从而忧心国家前途命运。虽说梅尧臣未亲身经历过战争,但是诗人却时刻专注着前方的战事,通过创作咏史诗抒发一些兴衰败亡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二)关注女性

女性话题向来是文人墨客书中不可少的内容,其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梅尧臣借历史女性悲惨命运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同时作者也赞美一些女性身上的优秀品质。“这些美丽勇敢的女性身上所具有的高尚情怀既是诗人对自我人格的一种期许,同时也是诗人遭遇不平时的一种心理寄托,间接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女性高贵品质的认可和尊敬。”[1]梅尧臣咏史诗中的女性题材多是用女性借古讽今,或以古喻今,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掘题材的多面性。如《西施》。梅尧臣对西施的认识不似以往的诗人,如唐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2],是为西施翻案。而梅尧臣却是“食梅莫厌酸,祸福不我猜”,可见梅尧臣对于西施去吴国一事并未给予主观明确的态度。自古以来,因创作主体的不同,同一题材,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展现在大家面前。梅尧臣对西施的看法捉摸不透,也正是他明白这一道理。

(三)以史为诫

梅尧臣咏史诗中蕴含的历史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历史变迁的把握,与自身命运坎坷的悲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史为鉴的传统,人类通过阅读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从而联想到人类命运发展规律。孔子作《春秋》,以微言大义来叙说褒贬;司马迁作《史记》,以详因略果叙事方式,诉说沧海桑田。梅尧臣曾多次路过六朝古都金陵,有多首咏金陵之作,如《金陵怀古》:

秦莫恃栈阁,吴莫恃壍江。不能恃以德,二国竟亦降。迩来屡兴废,由险轻万邦。谁知荒凉城,空存如刳腔。我今经其下,吊古语愧咙。嗟哉石头潮.助怒常舂撞。[3]

作者通过金陵城的盛衰变换,不由得发出感慨。昔日金陵城风光无限,人民生活安定。今时却是“谁知荒凉城,空存如刳腔。”诗中感慨古今,总结六朝古都的盛衰兴亡、经验教训,得出若要永保社稷的长治久安,需要的是道义和仁心,而不是靠险要的地理形势。

(四)追思古人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与隐士豪侠亦是梅尧臣咏史诗的另一个关注点,在这一类咏史诗歌题材中,梅尧臣大多是寄寓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梅尧臣诗中有隐士,有忠义之士亦有成王败寇,诗人借他们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借他们之史事抒内心壮志难酬之郁愤。

梅尧臣对历史中贪生怕死宵小之辈极为不屑,他认为作为文人士子应该具有风骨,刚正不阿,如他的《读后汉书列传》:

汉家诛党人,谁与李杜死。死者有范滂,其母为之喜。喜死名愈彰,生荣同犬豕。[4]

诗人高度赞扬范滂寒霜履雪,澧兰沅祉的品质。其在可以逃亡的时候,依旧选择了慷慨赴死,“死者有范滂,其母为之喜”,古代文人的气节尤为重要,常言道“士可杀不可辱”大概就是说这类的气节吧。

二、梅尧臣咏史诗的意义

梅尧臣开启新一代的诗歌风气,推动宋代诗歌的发展,促进“宋调”的发生,其诗歌风格以“平淡”著称。梅尧臣摒弃了“西昆体”的矫揉造作之气息,以其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经历,谱写一首又一首优秀诗歌作品。梅尧臣咏史诗对后代咏史诗的创作产生较大的意义与影响。

梅尧臣在唐诗不可超越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为宋诗发展开拓新的空间。梅尧臣诗歌题材丰富,艺术手法多样,语言平淡朴素。北宋时期的黄庭坚深受梅尧臣诗歌创作影响,其是梅尧臣诗歌接受史里重要的一环。黄庭坚是江西诗派代表诗人,一生转益多师,提出描摹前人的主张“作文字须摹古人,百工之技,亦无有不法而成者”

[5]。黄庭坚是宋诗发展高峰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对梅尧臣诗歌的接受包含各个方面,如诗歌取材、形式、艺术技巧等。黄庭坚在《跋梅圣俞赠欧阳晦夫诗》道:“余三十年前钦慕圣俞诗句之高妙,未及识面而圣俞下世。……用圣俞之律作诗歌数千篇,今世虽已不尚,而晦夫自信确然。[6]”可见黄庭坚对梅尧臣倾慕已久,一句“诗句之高妙”高度评价了梅尧臣的诗歌,无论在句法、炼字、体式等各方面都是十分炉火纯青。

诗歌经过唐宋发展,各种体式、内容、思想已臻于成熟。而后元明清时期,是古典小说戏曲杂剧的巅峰时代,这并不意味着诗歌的衰败,它仍然占据文学的主流地位,但丧失之前的绝对优势。宋以后戏曲、小说的兴起,文人在创作上选择性更加宽广。后人对于对梅尧臣创作的学习,渗透在各个方面。明代咏史诗创作稍逊前面几代,明代前期台阁体行,粉饰太平,后又有前后七子高举复古的旗帜,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美学观点,说宋无诗。咏史诗在创作上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复古思潮的影响。但是也有一些诗人与评论家却不以为然,姜奇方在重刻《宛陵先生集》后序“称梅诗朴实,风雅为坠,止乎礼义,有概于中,能忧时伤世,非流连光景之作。”[7]胡应麟称赞梅尧臣诗歌“和平简远,淡而不枯,丽而有则,实为宋人至冠”[8]明代宋濂、杨士奇、程敏政、李东阳等皆是十分敬佩梅尧臣。

参考文献:

[1]李培培.《李白咏史诗研究》[D]. 河北:河北大学,2011 年版.第 21 页.

[2]张国祥编.《全唐诗》[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

[3]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编年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59 页.

[4]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编年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04 页.

[5]黄庭坚著《黄庭坚全集·别集》[M]. 成都:四川大学.2001 年版.第 1684 页.

[6]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别集》[M]. 成都:四川大学.2001 年版.第 1645 页.

[7]梅尧臣.《梅圣俞诗集·附录》明万历本丙子姜奇方刻.

[8]胡应麟《诗薮·外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版.第 213 页.

作者简介:李丽(1997-),女,汉族,安徽六安人 ,硕士在读,济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先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