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感与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浅谈通感与设计

姚慧琴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省大庆市163318

摘要

在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时代背景下,设计作为一种将设想成为现实从而改造世界的范式,渗透于机械、电子、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领域,在现代的技术支持和商业背景下,设计的构建思维也面临着进一步提高。而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可以使设计师在其他思维维度上进行思考,给以给设计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通感,设计,设计思维

1通感

1.1通感概述

通感又称“移觉”或“联觉”,英文“Synaesthesia”,其字母文字来源于古希腊文字,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借助形象的语言描述,从而使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觉使感觉产生交融的现象。[1]

通感在国外更多设计在心理学、文学、生物学、神经学、精神病学领域进行研究,在涉及医学领域方面,通感多作为感觉病理现象进行大脑神经信号的研究,以科学的存在证明了通感的存在。

点击查看大图 [F]

图 1 视错觉地板(图片来源于网络)

1.2通感的产生

1.2.1通感产生的主体条件

人是通感产生的主体条件,通感是在人体大脑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是一种认知行为。刺激通过各种感受器官和神经传导到大脑神经中枢,大脑经过信息分类整理存储等加工,形成认知。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以视觉和触觉感官为主来认知世界,特殊群体除外。例如盲人的感觉补偿现象,在视觉系统受损情况下,盲人会相应的增加听觉与触觉能力来认知世界,实际上利用的就是感觉的补偿作用形成的认知。另外英国心理学家格列高里通过对盲人患者的案例研究发现,盲人(未见过任何物体)在通过角膜移植手术获得视觉后,无法单独依靠视觉进行辨析,患者通过触觉经验(失明时)与视觉建立联系,形成新的视觉认知,表明各个感官并非毫不相关。这些感官经验在大脑中进行存储,同样反作用于影响错觉的知觉的产生,例如视错觉地板。心理上通感与我们的经验(认知记忆)相关,相交弯曲的线条在多数人的认知经验中代表不平整,图1所展示的是用弯曲的白线绘制的平整地面,部分体验者甚至会在图1的平整的地面上摔倒,这种摔倒的现象就是通过视觉经验欺骗大脑对该地面产生了错误判断,从而产生的触觉认知错误。由此可以判断,人类的感觉系统是可以在认知经验的基础上互相触发影响的。

1.2.2通感产生的客体条件

通感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存在的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与主观个体产生对应的刺激关系,产生感觉刺激,刺激通过各神经传导至大脑进行电信号的处理,形成认知。

当然刺激也要符合主体所能感受到的阈值,例如人耳最易接受1000-3000赫兹的声音,而人的听力频率阈值在20-20000赫兹之间。人的感官是无法自主产生心理反应的,是大脑通过对客观事物刺激“加工”产生的感觉,所以通感并不属于主观意象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1.2.3通感的差异性

由于各主体所受社会以及家庭环境环境存在差异,地域以及民俗文化也可对主体产生相应的影响(即客观条件差异),因此主体会产生出不同的生产生活经验以及文化经验,形成认知差异。同样相同的环境,例如九年义务教育通过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学生会吸收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导致学生们产生相同的认知。因此通感存在共性的同时也存在差异性,这是因此通感是具有历史经验的,过去的学习以及经验都会对各主体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学习以及经验有部分内容是相同的,所以通感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

2.设计

2.1设计概述

设计是指将一种将一种主观设想通过规划以及手段等方法来实现出来的一种活动方式,可以创造发明也可以进行改良,设计是艺术的一类分支,兼具创造和审美两种属性,因此,设计的产品既要有相应的功能性,又要有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形体。

于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设计的技术文献记载,《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3]设计从古至今都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设计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丰富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提高人们的生活内涵,改变时代的审美特征,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2.2设计思维

创意一直都是设计的关键因素,在英文中的创意为“creative idea”,“create”意为创造,与设计的实现有近似含义,由此可见创意对于设计的重要性。创意是设计思维的一种,如果设计师拥有良好的设计思维,具有好的创意想法,其设计的作品往往会具有更好的效果。

3通感与设计

通感这一心理现象涉及心理学、神经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领域,与设计所射击范围相近。通感成为理论主要归功于波德莱尔先生,他首先以理论的方式将文学与其他艺术连接起来,加强了文学与艺术的联系,丰富了艺术的表现。

设计师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利用通感的原理,有的通感则是在设计师习惯的潜意识行为中产生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会首先会针对设计六要素,了解设计作品的各项信息和目标群体信息,了解目标用户或群体的喜好倾向,以此为出发点依照过往经验进行设计创作。这种以目标用户的心理喜好为出发点去考虑设计需要,实际上就是一种互通的情感体验,在设计诉求的沟通中,设计师可以利用通感,拉近自己与目标用户两个主体间的距离,深度发掘目标群体的潜在需求,所以通感能够更好的帮助设计师明确设计方向。

设计的关键在于其设计是否具有创意,相当于设计师的“灵感”,对于设计师来说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能力是获取灵感的关键因素,而通感现象往往会提供给设计师不同的心理感受,有助于提升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能力,例如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利用“头脑风暴”,将相关联的词汇引入到设计创作中去,以保持设计思维的活跃性。

4结语

在当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设计手段和方法,新媒体领域的不断扩展,为设计的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方式。目前国家正处于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的阶段,设计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在设计创新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通感正为此提供了新的新的思维方式,深入进行对通感的研究将会对现代设计产生积极地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公艺涵.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通感研究[D].苏州大学,2020.

[2]李振芳. 通感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7.

[3]彭圣芳.《考工记》设计美学思想的体系化考察[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04):31-39.

作者简介: 

姓名:姚慧琴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9804  民族:汉

籍贯:山东省德州市陵县   现任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职称:在读研究生  学位:本科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