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诊断与改进研究现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基于《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诊断与改进研究现状综述

贾俊   ,汪克蕾  ,余玲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    贵州省贵阳市    550081)

【摘要】基于《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诊断与改进研究,主要对课堂的观察分析及有效的监控调整,从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以课程诊断为基础,进行课程标准的制定,从而实现课程的改进,并评估效果,探索一套一线教师可操作的课程诊断与改进模式。

【关键词】药事管理与法规  诊断与改进   质量保证体系    改进模式

一、研究背景

近期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1]职业院校的质量体系建设迈入了一个新台阶。在建立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一环中,课程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整个学校质量体系的基石。

课堂是教学第一线,是课程质量生成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反映课程质量的好坏,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适合的、个性化的课程内容是课堂革命的意义,也是课程层面教学诊改的基本准则。对课堂的观察分析及有效的监控调整,从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是课程诊断与改进的方向。

二、问题现状

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每个院校在未来五年内需要构建本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完成从原来的接受外部比如教育主管部门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向学校自身构建起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转变。目前职业院校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方面的实践还没有很多成效和成果。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实践还在不断进行。关于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体系构建及其诊改的“问题导向”讨论与研究是必要和迫切的。2而对于质量保证体系的最终落脚点——课程层面,在职业院校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课程教学监控过程不全面

   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教学监控模式为听课。这种监控方式无法做到对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比如听课的频次无法达到全程监控,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形成一套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监控的模式和措施。

(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院校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主要以学生的评价作为课程质量的评价主体,辅以第三方督导部门评价和教师同行之间的互相评价等构成。这些评价方式是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生的喜好和主观判断决定了在评价中更多考虑自身感受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督导与教师同行的评价也与听课频次、督导同行的自身经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往往有了评价,但没有改进的建议。这样的评价方式和体系重视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评价方式中主观因素多,缺乏系统的方法,其结果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教师对评价结果不够重视,从而缺乏对课程教学进行改进的动力,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综上所述,目前多数院校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有待建立,这一问题已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质量保证体系的健康发展。在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五横五纵”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课程是学院、系部、专业教师探索质量保障模式的抓手,是学生层面直接相关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开展质量诊改并建立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是具有承上启下,贯通五个层面的关键点。

三、文献综述(国外文献和国内文献综述)

“诊断 ”一词最初是个医学用语,1905 年法国学者比纳和西蒙编制的“比纳-西蒙量表”中首次将“诊断 ”一词应用于教育届,这是用于测试异常儿童智力的一种新方法,此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理论研究领域。1949年,美国人拉尔夫·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71 年美国学者布卢姆在拉尔夫·泰勒的基础上,提出了“诊断性评价 ”的教育评价新概念,丰富了教育教学评价理论体系。3

在国内最早开展教学诊断研究是在上世纪90年代, 1989 年杨惠贤老师发表了“体育学院学生理论课考试试题分析 ”论文,2006 年李如奇教授出版《教育诊断学概论》专著,初步奠定了我国教育诊断学的学科体系。4

在CNKI上,通过输入关键词“诊断与改进”并包含“课程”进行检索共搜索到文献69篇,进行检索分析,得到总体趋势图如下:

IMG_256

                         图1 总体趋势分析图

从时间维度来看2015年到2018年发表文献数量逐年上升。近年研究热度上升的原因是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

IMG_256

图2关键词共现图

从上图关键词贡献图中可见,所有69篇文献大致分为第一类文献,涉及到高职院校的诊断改进研究居多,其他类型学校较少,第二类涉及最多的是主要研究内部保证体系的诊断改进,第三类是课程质量的诊断改进。在这些文献中发表在《职业技术教育》上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本质、意义和内容》被引用了23次,下载了1212次,由此可以看出诊断与改进是职业院校的研究热点。

从总体来说,国家对职业教育诊断与改进工作很重视,从文献中可以看出,研究多关注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以课程为主体进行的诊断与改进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对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四、研究意义

本课题在选取课程研究对象时,首先考虑到《药事管理与法规》是本系药用技术专业群中的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等5个专业共同的核心课程,也是所有开设涉药专业院校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我国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药师、药士、医药商品购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涉及药物产业链中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选取此门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及普遍性。

课程诊断与改进是近期教育主管部门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推进职业院校从外部质量评价转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理论研究转化为每个教师可操作的课程质量评价方法和体系,梳理出影响课程质量的因素,筛选课程诊断的指标体系,开展课程自我诊断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届对影响课程质量因素分析较多,但多以主观判断为主,鲜少有数据分析及方法论证。评价课程质量方法在实践中也有运用,但没有系统的对这些方法进行综合评估,本课题研究旨在寻找一种一线教师可运用的、容易操作的方法对课程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并为选取课程诊断点提供依据。以课程诊断为基础,进行课程标准的制定,从而实现课程的改进,并评估效果,探索一套一线教师可操作的课程诊断与改进模式。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Z].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

[2]程宜康.《基于“问题导向”的高职院校质量体系与诊改认识》 职教论坛 2017(24): 5-11

[3]段琼辉,李永.《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现状》 科技视界 2017(1):136

[4]尹达.《课堂教学诊断研究总结与展望》教师教育学报 201(6): 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