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移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3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移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

廖凯莉,杨丽

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人民武装学院)

摘要:“十三五”以来,我国用5年时间使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彻底摆脱贫困。搬迁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持续稳定脱贫,若不注重其搬迁后的可持续发展,很可能出现“因迁返贫”。让搬迁贫困移民在安置区“留的下、稳得住、能致富”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真正意义上的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移民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

(一)国外研究综述

  1.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

在国外的文献研究中,几乎没有易地扶贫搬迁这一概念,也基本没有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文献,国外更加强调生态移民(Environmental migration)搬迁的观点,但是生态移民搬迁的目的以及后续其他的方面都与我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美国生态学者 Cowles(1900)最早提出了“生态移民”这一概念,将生态学的理念与群落迁移联系起来,将其定义为迫于生态环境压力而产生的人口自然迁移过程。Ravenstein(1885)认为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追逐更多的利益和财富,选择了人口迁移,也就是说推动人口迁移的因素之一是经济。美国学者 加拿大学者 John H.Parker 和 Marybelle Mitchell(1996)针对加拿大北部的因纽特人的生活环境以及在生态迁移之后的环境进行了对比,发现由于移民进入迁入地对现代技术缺乏运用,对他们产生了贫困的威胁。Michael M.Cernea(2004)针对非自愿移居,提出了移居导致贫穷风险的一种理论模型,以及抵消或减轻这种风险的方法。这个概念模型被定义成贫穷风险和移民人口再定居的重建模型。挪威环境学者 Michael P.Wells(2017)认为生态移民的本质是在波坏原本生活在这里居民的利益,肯定这种形式是有争议的,应该对这种情况有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通过分析整理相关文献可知,环境移民、环境难民与生态移民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环境移民以及环境难民进行迁移是为了自身能够更好的存活下去,获得更加优质的生活条件,而生态移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居住地的环境,而自身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由政府或者居民自发组织的移民行为。

  1. 关于移民就业的研究

国外大多数都是为了生态保护的考虑,进行了移民搬迁,但是在对生态移民后续生机问题的研究文献中,有一部分学者也对移民的后续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有学者发现,在移民以后,这些移民的生计缺少应有的保障,也就是说在安置完成之后,移民们往往没有办法解决基本的生计问题,并在就业方面存在困难。生计问题是迁移移民主要面临的挑战。Marybelle Mitchell(2011)通过研究发现,以移民搬迁的方式对加拿大因纽特人人进行移民安置后,这些移民大多数都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很多甚至需要政府的救济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因为虽然移民搬迁到了城市地区,但是他们本身不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导致他们无法适应城市生活,所以能否给移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是对生态移民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评价因素。Bessho Y.(2015)通过对我国青海地区的生态移民的研究发现,牧民们搬迁到最城市中心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有着更加优渥的生活,例如城市有着良好的医疗设施以及教育条件,当然这只是推动牧民搬迁出来的一个因素,在搬迁之后他们更加关心的可能是怎样解决生计问题,站在户主的视角进行分析,他们选择生态移民并非是出于对环境保护,而是想通过生态移民搬迁获得更加好的生活条件以及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国外在对生态移民及就业帮扶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我国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都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不过,想要更好的解决搬迁后续的就业的帮扶问题,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易地搬迁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早在1983年我国针对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提出了易地搬迁的政策,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篇关于”异地搬迁”的,虽然和易地搬迁是不同房的词汇,但实质上内涵和概念基本相同,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我国农村精准脱贫一个重要扶贫手段,该政策出台后,我国关于易地搬迁主题的文章大量增加,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关于易地搬迁的研究

皮海峰(2004)主张,所谓生态移民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生活和居住的地区,或者是因为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当地的群众进行易地安置或者迁移到其他地区,由此对遭到破坏的地区进行更好的生态恢复,逐步实现退耕还林等政策,促进地方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王宏新(2017),2001 年国家计委引出“易地扶贫搬迁”的概念与之前已有的“生态移民”基本相似,这就等同于“易地扶贫搬迁”的正式问世。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重要内容之一,其扶贫实践是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目前国内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现有的相关研究有分析易地搬迁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搬迁安置过程及后续扶持等方面。

有关搬迁原因及搬迁影响因素的研究,易地搬迁是一项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易地搬迁原居住地环境恶劣,生产效率低,收入、生计、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都满足不了当地农民的基本需求,造成集体性贫困,易地搬迁是由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背景下选择进行集体搬迁,希望通过搬迁之后在迁入地实现脱贫发展。施国庆等(2018)认为,影响易地搬迁农名搬迁意愿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就包括移民的年龄,有的移民由于自身年龄大,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并不愿意搬出自己生活几十年的地方,还有移民们的性别、家庭人口数量、受教育程度、人均收入水平、迁入地的生态环境、宗教信仰、亲邻态度、村干部以及村里有威望的人对搬迁的态度等都是影响搬迁意愿的因素。叶青等(2016)通过研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也受微观因素方面的影响,包括政策设计精准度、贫困主体之间的互动、资源的对接小笼包、搬迁移民群体的社会适应以及内生发展动力等因素。

针对搬迁安置过程及后续扶持等方面我国也有大量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冯利盈,李金香(2015)认为移民政策制定和实施不能只靠上层设计,应该根据实施调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移民搬迁工作必须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同时还必须把城市和乡村的整体利益规划进去。张世勇(2017)认为政府实行易地搬迁政策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施和贯彻彻底的,所以要循序渐进的实施和推进,从长远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降低搬迁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

2.关于易地搬迁移民就业的研究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与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全国开展的轰轰烈烈,学术界关于该项主题的文章大量增加,研究内容也更加丰富,大多数研究成果是从易地搬迁的政策与效益方面入手,关于易地搬迁之后的就业保障、就业帮扶方面的文献数量并不是很多,根据文献梳理,本文将从扶贫生态移民的就业问题、帮助生态移民更好的就业这二个方面加以综述。

研究扶贫生态移民的就业问题过程中,周莉、黄越(2014)在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调查发现,搬迁后的移民在迁入地的就业状况十分糟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安置区无法提供给迁入居民足够的就业机会,同时移民们由于自身知识水平能力等因素缺乏主动就业的积极性。刘晓辉、蒋天天(2015)站在社会角色变迁的视角,对贵州安顺蔡官镇北斗生态移民群体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搬迁的过程使本为农民身份的人突然转变成“扶贫移民”这一转变使他们无法迅速认知自身的社会角色,加上文化程度不高和政府后续工作不力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移民们无法解决生计问题,并阻碍了他们开展新生活。管雪梅、王立明(2014)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移民们在搬迁之后并没有如预期那样,移民们由于思想观念比较闭塞,自身知识水平以及技术能力不够,都面临着就业难得问题,劳动力时长岗位供给不足,移民们的就业期望比较低。

针对怎样帮助搬迁移民能够更好的就业,许多学者对此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卜茂亮、张三峰(2011)通过运用002CHIPS 数据和 mlogit 模型,以公平为主要的衡量因素,对影响中国劳动者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在中国靠动辄中教育水平以及年龄对就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教育以及年龄在移民中不具备这样的作用。金莲等(2013)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政府对移民的语言、技术等各方面进行免费培训,有效解决移民到迁入地之后的交流困难问题,同时她还指出要同社区结合起来对移民进行就业培训,凝聚群众力量,这样可以使移民们更好的实现就业。何得桂、党国英(2012)经过调查分析后,发现移民搬迁是对移民和城乡均有利的一项工程,可以促进移民自身的发展,可以确保移民的生命财产权收到保障,也有利于推动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但是如果在实施这项工程的过程中出现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相关方面的因素排斥,将会严重影响该项工程的落实甚至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葛志军、邢成举(2015)认为可以借助信息手段对易地搬迁贫困户进行进准管理,可以精准的找到移民在迁入地就业困难的原因,并集中精力准确的解决这一问题。黄锦英(2020)基于就业保障的视角,通过实地调研,对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就业保障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搬迁移民面临就业政策、就业机会、就业服务等就业保障困境,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王丽丽等(2021)运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搬迁农户从就业培训技能、就业层次、就业情况、搬迁前后职业对比情况等4个方面分析当前兰州新区安置点农户就业现状,结合实地访谈的结果分析造成兰州新区安置点农户就业困难的原因,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加强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劳动力素养、提供就业资金保障、完善政策保障制度等。 

(三)发展动态

通过对国内国外既有的文献整理分析可知,大部分的易地搬迁都是以提升搬迁农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以及社会保障为目的,在现有的研究当中,国外学者对生态移民就业问题研究相对来说较少,也没有从政府层面对就业保障措施进入具体的讨论吗,而我国学者对于易地搬迁农民的后续就业问题认为由政府解决的观点较多,从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对搬迁农民后续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和建议。但研究较多为政策倡导,研究的过程使用的方法单一,没有对研究问题形成聚焦,整体性和理论性较为分散,提出的对策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工程,不能仅仅关注搬迁前期以及搬迁过程,更要关注搬迁之后的后续发展情况。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真正实现搬迁户“留得住、能致富、能融入”,也可为其他地区展开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保障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邻风涛,张小建.中国就业制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366-370.

[3]近平总书记考察易地搬迁脱贫:后续帮扶最关键的是就业[J].宏观经济管理,2020(05):2.

[4]曾小溪,汪三贵.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分析与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02):60-6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