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9
/ 3

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

李婷婷

斯拜德(辽宁)现代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供应链金融可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重要的发展资金,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本文以供应链金融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作为研究出发点,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和风险控制策略。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对策

1供应链金融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贸易金融的不断演变发展,出现了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针对供应链上企业而形成的一种金融活动,并在坚守企业间进行真实贸易的基础上,来为有着特定融资要求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管理在早期发展阶段中,各大商业银行基于供应链核心,为下游的金融客户以及上游的供应商带来融资和资金支撑作用,而商业银行作为这两者之间的对接关系,以此来形成了特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结构。现阶段,随着金融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和实践活动的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进程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拓展,网络式先进的供应链模式已然取代了以往传统的单一发展模式,金融服务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平台服务商等等也逐渐参与到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去,且服务链条也已经从直接的上下游利益关系转变为间接的利益关系,一方面丰富了参与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参与主体的发展多样性。除此之外,供应链金融管理发展中也逐渐应用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金融发展业务模式,使之逐渐形成一个健全完整的供应链金融发展生态圈。

2供应链金融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2.1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中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就是参与主体的信用问题,其中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和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中小型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自身的偿债意愿和偿债能力,由于部分中小型企业经营发展中有着信息可信度低以及经营行为不规范等

等风险问题,再加上这些企业大多是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技术实力以及综合竞争力各方面都无法和那些大型企业相比,影响了企业金融服务中的风险应对能力,导致其风险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而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表现在信用担保和信用捆绑负债方面,核心企业由于自身不具备较强的供应链信用的整体风险系数,导致这些信用风险已然超出了核心企业自身的极限承受能力,还有就是部分核心公司会利用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主导位置,来传播一些虚假的信息或者来隐藏自身不为人知的业务信息,这些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致使供应链整体服务中出现了信用兑付金融风险。

2.2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

供应链金融所涉及到的业务范围幅度较广,且业务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再加上供应链金融操作流程繁多且复杂,很容易就会在供应链业务环节中产生操作风险,这就要求了应该在信贷业务贷款之前,综合考虑多方面信用信息,以此来有效规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金融

风险。形成金融操作风险的因素有多方面,例如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没有按照相关的严格标准来进行执行,员工操作管理中也存在违规失职行为等等,都会产生操作风险。还有就是贷款之后的管理工作,若是付款回收或者资产运营、质物监管等等这些操作流程出现不规范行为,且相关的操作人员对于操作步骤和潜在风险问题不够明确和清楚,很有可能会对业务权责界限规范管理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增加供应链金融操作管理的风险系数。

2.3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

由于市场波动、政府经济方针以及银行利率等等给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出现的服务风险称之为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像是宏观金融政策下的利率以及经济环境发生一些变动时,市场需求就会出现扩张或者收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甚至于一些企业会直接破产倒闭,从而增加市场风险,对资金链的安全性和流程性产生不利的影响作用。在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导致出现市场风险的因素之一就是抵押资产,当贷款方出现违约现象的时候,那么抵押资产能够保障银行不受较大损失,同时这也能保障银行的信贷得到高效回收,从而提升企业的偿还能力,减少贷款方的违约行为,降低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还有就是如果中小企业的信贷敞口流动性高于抵押物品的实际价值,且市场产生价格变动的时候,那么信贷的回收也会受到影响,质押物的还款流动性也相对较弱,以至于实际价值中的价格偏差也会直接影响到贷款人的还款意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金融违约风险。

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

3.1以核心企业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之中处于核心枢纽的地位,负责将上游企业以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将核心企业作为基础,打造全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能够保证资源整合有效性,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提高资金管理效果。[1]以核心企业为基础的金融模式能够对金融活动实施延伸,提高信息流动效率,提升供应链金融系统透明化水平,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中,利用债权拆分的方式完成信用传递,将参与到供应链金融活动中的各个主体数据汇集到核心企业的相关系统中,并将该系统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数据进行整合。该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针对以下三种融资模式实施优化处理。

(1)应收账款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之下核心企业在和上游企业进行交易活动时会利用网络平台上传电子订单,利用双方私钥加密处理后达成合意,这即可代表线下所签订的交易合同。上传电子订单后,上游企业和物流公司进行合作完成产品的发送或者自行发送货物,当核心企业获取货物,并对货物检验结束后,开具电子账单,形成智能资产。上游企业可以利用智能资产对银行实施融资申请,银行对区块链的数据进行检查和核验,对上游企业发放相应的贷款金额,同时智能资产也会转移给银行。在之后的业务活动中核心企业会对银行账户进行自动还款,利用智能合约让智能资产失去原有的效力,此时融资业务的一个周期即可完成。通过对该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多数活动均在区块链系统中完成,只有发货属于线下完成。通过智能合约的使用,能够提高交易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交易的开展效率,也使得融资活动变得更加高效;并且在融资活动进行过程中,应收账款的所有权进行了转移,以往情况下是属于核心企业。

在新的金融模式下,其拥有权转移到了金融机构之下,可以对实物资产进行转化,以数字的形式完成流转。在信用风险防范过程中,每个企业之间的交易信息都被上传到了区块链的系统之内,能够为金融机构数据信息的检验提供重要参考,及时验证交易是否真实,能够减少金融机构在人力审核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在之后交易活动开展时,信息也会被传到系统之中,信息透明度增加,能够及时对信息变化情况进行查看,让金融机构更好地监控业务开展状况,一旦出现违规现象,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进行干预。

(2)预付账款模式

区块链技术对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进行改进,能够调整核心企业以及下游企业的交易活动。两者之间的交易同样是利用网络平台完成电子订单的发送和明确,下游企业在进行贷款申请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区块链上的信息来让金融机构了解自身经营情况,银行方会向下游企业发起以预付账款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合约,由核心企业、物流企业和链条下游企业共同完成合同签署。下游企业按照合约中的要求上交保证金,银行赋予核心企业货物提取的权利,核心企业将提取的货物交给物流企业完成运输。下游企业在缴纳保证金时会按照合约的规定转让给其一定的提货权,当完成保证金缴纳之后代表还款结束,智能合约也可以被注销,业务周期完成。预付账款模式在完成电子订单的签订之后会将交易产生的数据和信息推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利用智能算法对以往数据进行分析和考虑,完成数据审核,将订单及时传递给物流企业,多方形成一致的想法。在该模式下商业银行对下游企业的经营情况也会多加关注,并且银行可以对系统中的数据实施及时的评估和分析,避免了风险问题的出现。货物监管由物流保管,可以避免出现货物减值的现象。在系统中利用智能合约能够针对货物情况进行警示,当企业没有按时进行货物提取时会自动在区块链系统中发出警示,及时同步节点信息,加强对企业不诚信现象的监控。

(3)存货融资模式

通过区块链技术对存货融资模式进行改进,下游企业和物流企业会在系统中签署有关于电子仓储的合作内容。下游企业会将货物放入到物流企业的相关仓库之中,物流企业会向其发送电子订单,从而形成存货智能资产。下游企业可以利用智能资产为基础完成融资申请,银行通过对信息进行检查后转移智能合约的拥有权,发放给下游企业一定的贷款。随着贸易活动的不断进行,当下游企业资金充足时,智能合约会自动继续转移智能资产的拥有权,使其所有权可以回到下游企业名下。在存货融资模式下,作为质押的物品属于原材料,主要是由于在区块链系统之中,不断流转的均属于智能资产。即使企业所上交的保证金额度并不够,系统也可以根据具体缴纳额度生成提货权利。存货融资模式下针对提货权的相关设置条件是较为宽松的,并且还签订了回购协议,可以避免商业银行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也可以及时公布上游企业和物流企业所存在的不诚信行为。

3.2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催生了多种不同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常见的包括蚂蚁金融以及京东金融等。该类金融平台普遍都以大型的互联网公司作为发展基础,客户资源以及流量均较为稳定,并且规模庞大。在这一类金融平台上的企业规模均较小,由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这类企业位于供应链末端位置,在融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困难。因此将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核心打造新型金融模式,能够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为不同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中小型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会利用互联网平台完成相关交易,产生的数据量较多,能够让金融平台在减少成本投入的基础上获取企业交易信息。金融平台可以对产业链条中的各个主体实施信息掌控,依托所拥有的客户量能够为末端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当企业需要资金支持时,可以利用电子单完成融资申请。系统会自动搜集和企业相关的信息,完成对企业的融资额度评价。如果企业在进行申请的过程中提供了抵押的物品,会利用智能资产的方式完成拥有权转移,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额度。在通过平台的风险控制审核之后,会将融资资金自动打到账户之下,在企业进行还款时,质押物的拥有权也会转移到企业名下。一旦出现企业失信现象,会按照违约信息对贸易活动实施警示,或者暂停业务资格。

4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风险控制策略

4.1完善行业监管体系

为了能够推动区块链技术下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快速发展,应当重点针对行业实施有效监管,促使行业内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以此来更好地对风险问题进行防控。第一,政府部门需要针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研究,制定合理的政策,对其技术应用进行规范,对产业体系布局的优化提供宏观政策的指导。第二,重点针对法律内容进行研究。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监督,对区块链系统进行有效认证,完善监管框架,从而加强从业人员的信用意识。第三,重点推进区块链系统之上不同参与主体的信息披露意识,能够提高交易活动的透明化水平;同时针对智能合约的审查机制以及审计体系进行完善,保证能够对合约开展活动进行有效监督。

4.2重视实施信用风险评价

企业信用水平是影响信用风险出现的关键因素,需要针对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评级。金融机构可以针对申请资金支持的企业成立信用档案体系,采取合适的方式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能够为后期信用风险评估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为了可以针对大量企业实施信用风险评估,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的特点以及功能设定不同的环节和步骤,对企业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和判断。利用自动化系统构建企业信用档案体系,能够对个人、企业信用水平实施分析,了解其过往的信用经历,从而评估其信用等级,对其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当企业出现信用问题后可以将其上传到信用档案系统中,在之后金融机构和其展开合作时可以针对信用问题进行仔细考虑,能够有效避免风险事件的出现。同时还需要建立共享机制,搭建统一平台,由各个银行平台互通高风险的信用数据,以此来避免信用风险事件的出现,可以有效减少信用风险评估成本,提高信用水平的评估效率。

4.3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

相关单位应当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强化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对风险因素的重视度。有道德有能力的员工既保证了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又减少了道德风险的发生,有效降低内外部人员勾结导致的欺诈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应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对于在线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从业人员必须能够弄清供应链融资的各种操作风险的原因,加强对风险区域的控制,降低在线供应链交易过程中操作风险的发生。在进行培训时应当针对其讲解风险管理的意义和应用流程,使其能够认识到风险管控的必要性,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落实风险管理理念,提高管控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晓燕.探索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关键点[J].中国商论,2020,(23):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