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黄河流域水景观生态修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7
/ 3

甘肃黄河流域水景观生态修复研究

张文瑞

兰州交通大学

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地,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重要的经济地带,具有很高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确保黄河长久安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甘肃黄河流域水景观生态修复为内陆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为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引导高质量转型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景观;生态修复

引言

黄河流域复盖九个省(自治区)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由八个省会(信宁、兰州、银川、呼和浩特、太原、西安、郑州、济南)和61个市(州、联盟)组成。干河总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 000平方公里。“黄河宁,天下平”。 母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喂养着数亿中国儿童,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自古以来,黄河的保护和海洋的保护既是兴国的大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从未停止治理黄河,处理水问题,破坏水资源,修复水资源,建设联锁,保护和发展发展,让中华民族母河入海,活下去新的时代、新的旅行、新的梦想、新的起点、生态保护和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从整体上构建了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生态带、黄河文化历史遗产培育带、黄河流域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最后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并因此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对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座谈会表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的治理不仅是高质量经济发展时代的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同时,黄河治理也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事关全面小康,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视是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从而更进一步地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2构建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依据

当前,甘肃依然存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十分艰巨,生态基础总体脆弱、水资源制约较为明显、各地区发展短板亟待补齐:甘南州水源涵养任务严峻,甘南高原草原退化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临夏州黄河流域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隐患问题尚待解决;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资源短缺、区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尤为突出;陇东地区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开发量与环境承载力不相适应。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与否与黄河流域以及全省的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奠定自然基础,高质量发展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提供高效创新方案。甘肃拥有河西走廊、甘南高原、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等多种生态功能性区域,生态类型较为丰富。近年来,随着减贫和工业减贫的大规模推进,逐步建立了工业减贫体系;兰州新区、玉门市生态创新及相关产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有助于甘肃整体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和经济发展。此外,陇东地区油气储量比较丰富,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化工基地之一;黄河流域沿线是中国冶金、石化、核工业的基础,是甘肃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甘肃是黄河流域上游第一个高质量开发区,也是战胜贫困的主要战场,扶贫工作主要集中在南部、东部、甘南临夏等地。巩固扶贫成果,防止部分地区重陷贫困,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是甘肃经济发展的关键。黄河流域国家环境保护和质量发展战略是甘肃经济质量发展的独特机遇,实现甘肃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甘肃在全国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刻不容缓的必由之路。

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甘肃工业化仍处在工业发展的中期阶段。在工业结构上,基本呈现资源化、重型化、前端化、同质化的特征。企业的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目前煤炭加工转化率不到40%,有60%左右煤化工、盐化工企业仍停留在提供原材料的水平。尽管近几年来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但受技术、人才、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升级改造的难度很大。多年来,由于沿黄地区行政管辖不同和资源、经济结构相近,大都处于产业雷同发展状态,产业分工不明确,经济布局欠科学,同质竞争无法得到有效管控。虽然自治区层面成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但统筹协调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在生态环境联测、联防,水利设施、交通等基础设施分建共用等问题上,还未形成高效的合力。另外,甘肃与周边几个省区经济发展上也存在同质竞争各自为政的散乱局面。建立有权威的协调机制迫在眉睫。

4甘肃黄河流域水景观生态修复

4.1强化推进全流域修复

(一)优化工业布局,加强污染管理。改善和更新高污染、高能耗工业,清理和纠正黄河沿岸主要污染源,严格控制污染废水排放标准;不断改进城市废水处理设施,以确保排放合规性,避免处理和回流。(2)提高各要素的一体化和整改水平。开展人工湖和人工湿地专项整治;推进黄河河口国家公园建设,继续修复黄河河口湿地。(3)加强城市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有系统地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应对措施,加强城市中心和城市顶部的地质灾害预防和管理,加强城市中心和城市底部的防洪管理,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风险预防和管理,建设综合系统。

4.2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努力提高用水效率

为了解决黄河流域水源不足,用水缺口大的问题,重点采取以下措施:(1)继续调整用水结构,着力解决河套灌溉用水量过大的问题,不再增加新的引黄灌溉面积,通过各种节水措施,把用于农地的用水指标压下来;(2)加大工业企业水循环设施建设,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3)增加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做好中水利用;(4)加快推进地下水漏斗区治理,利用分凌分洪,实施丰蓄枯补的战略。(5)加强水源涵养区域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4.3采取节能措施,重点是利用非传统水源

(1)综合系统促进废水资源的利用。建设和促进一组城市废水使用模式,形成可重复、可重复和可获取的废水使用系统。提高城市可再生水的使用效率,减少城市缺水现象。(2)普及雨水收集和使用设施。新的城市住区必须设计雨水收集设施,旧住区的改造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收集途径,道路和公共绿地必须适应当地条件,以建造雨水收集设施。(3)积极促进非传统二级水资源的利用。提高回收水、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咸水和矿泉水的有效利用。综合利用行政、法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将非传统水源提升到新的水平,促进生态文明系统的改善和高质量的发展,并继续满足广大民众改善生活的需要。

4.4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执法能力

生态环境部细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职责,指导实施统一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执法,统筹上、中、下游和左右岸,强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提高流域规章制度的独立性、统一性、有效性和权威性。环境部将与有关部委合作,改善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全面监测各省(区)所记录缓冲区的水质,同时加强全球环境保护立法执行能力建设,从而实现全球环境保护立法的“一条线”;酌情执行环境保护条例和法规,监测黄河地区平民的环境保护情况。积极改进对环境法监管制度的监督和联网,促进环境管理的全面改革,加强对监管者的技术支持,并在整个环境管理领域进行基本能力建设。加强城市和社区执法机构的能力建设,推进环境执法重心向市、县级下移,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升属地环境监管执法能力。

4.5要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建设现代工业体系。

优化资源消耗行业布局,严格控制流域煤化工产业发展,积极化解产能过剩,提高能源和化工行业清洁生产水平,促进工业园区循环改造。应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以及新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农业、能源等行业的现代化。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子信息、高端设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发展黄河流域现代产业。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流域特殊的自然、生态资源,重点发展畜牧业、设施农业、凉菜、葡萄和葡萄酒等优势产业集群,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区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绿色农业、环保设备和材料的发展和生产,促进清洁能源、环保服务、绿色金融等现代服务的增长,为黄河流域优质绿色发展创造新能源。

4.6完成有关的法律和法律制度

(a)建立健全的环境补救机制,并进一步制定相关立法,为确保环境补救提供法律依据;理顺国家主导模式,作为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支付补偿的主要来源,鼓励市场份额、社会组织和公众提供生态补偿。(1)设置上游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基金和水利治理基金、绿色国家环境和水污染基金、生态恢复和水污染基金,以加强对甘地经济的水利和生态恢复的支持(2)建立有效的流域管理机制,有效复盖甘肃振荡的生态范围,加强内部生态系统执法能力,完善跨部门、城市和跨区域执法机制。构建具有自发事件的甘肃冰川经济应急体系,提高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建立明确的水资源污染程度指标体系,对水资源污染进行实时评估,保护黄河水污染,实施水污染赔偿制度,加强水资源健康损害的问责和纪律,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机制。(3)加快建立环境管理和共同发展绿色产业的机制;以绿色发展计划发展科学甘肃经济;环境保护和工业、农业等环境污染治理制度;健全区域污染控制网上机制;经济质量检测;形成全面、多层次、基础广泛的黄河防备系统。巩固保护的绿线,加强区域内经济区的经济功能和重建,保持区域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与此同时,实施以低碳经济为中心的经济带和革命经济的生态尼罗河经济负列表制度,是防止高污染企业进入。

4.7强化和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生态经济深度合作

通过加大黄河沿线地区在产业发展、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合作,组织多领域、多方位的跨省合作体系,促进黄河上游地区经济稳定增长、均衡发展。与内蒙古、青海、宁夏加快资金、信息资源、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流转,加强资源配置的整合,推动产业合作以及经济总体系统转向更高级的发展。实现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蒙古、青海、宁夏建立跨省的生态协同保护组织体系。但仍需注意的是,这种跨省区域合作的生态保护相当容易导致利益协调不畅通、利益分配不平衡、利益补助不切要等缺陷。所以,可以经由构建地域互信与利益分配协商桥梁,完善诸地域利益诉求和表达系统,整合相对统一的利益目标,强化对利益分配的规范,构建陕蒙古、青海、宁夏省区生态保护合作利益整合机制。而在实践中,建议成立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管理机构,统一协调黄河生态环境立法和污染治理要求,最终建立一体化环境监测平台。

4.8加强节约

黄河水资源有限,还必须承担通常不被河流灌溉的砂土任务,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可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量。黄河地区发展经济发展高涨,用水量剧增,供水矛盾加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黄河的污水处理与用水相比,一些河流的条件陈旧,技术设备差,水流严重,用水严重减少。水资源分配和管理相对统一,缺乏对经济杠杆的有效监管,水分配依然存在。必须坚持水资源、水资源、水资源、水资源和水资源是最严格的依赖,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工业发展,大力减少不合理的水需求。水系统的标准进一步完善,水的正确使用和强化的两个控制机制是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明确规定河流的总用水量和重要的河流流量控制指标,促进河流的分布。促进农业、节水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文艺.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机遇与科学定位[J].人民黄河,2019,41(12):1-7.

[2]林占熺,苏德伟,林辉,林兴生,林冬梅,郑丹,蔡杨星,余世葵,罗宗志.黄河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研究与应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8(06):803-812.

[3]左其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框架[J].人民黄河,2019,41(11):1-6+16.

[4]王建华,胡鹏,龚家国.实施黄河口大保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J].人民黄河,2019,41(10):7-10.

[5]刘瑾.浅谈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C]//.建设生态水利推进绿色发展论文集.,2018:325-330.

[6]杜梦玉.浅谈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以黄河为例[C]//.建设生态水利推进绿色发展论文集.,2018:381-386.

[7]张金良.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规划方案研究[C]//.全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创新发展交流会会议交流材料.,2018:13-27.

[8]裴俊,杨薇,王文燕.淡水恢复工程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01):104-112.

项目名称:甘肃黄河流域生态水景观建设研究

项目来源单位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批准号19YB116

女,汉,甘肃,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城乡生态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