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理论体系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理论体系构建

郝艳波

鱼台县政务服务中心, 山东 济宁 2723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建设工程项目日渐增多。其中,我国水利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建成众多水库、水闸、河道堤防等各类水利工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保障。当前水利工程仍存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管理标准不够系统完备等问题。探索建立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形成系统高效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是保障水利工程发挥持久效益的基础。

关键词: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

引言

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工程管理的必然选择。梳理探索水利建管并重的新模式,强化落实运管维护工作,全面促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持续提升水利工程安全保障能力。

1标准化的概念

标准化的含义: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利益,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编制、发布和应用文件的活动。国内和国际标准化专家的共识是,简化是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和本质,同时应遵循统一、协调、优化原理,统一是目标,协调是基础,简化优化是原则和依据。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凡具有多次重复使用和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产品以及各种定额、规划、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作为标准化对象。标准化活动是将标准化对象进行统一、简化、协调和优化,将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机标准体系,全面系统地制定标准、达到标准、实施标准及不断提升、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最终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

2水利工程实行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分布在全国不同的流域、区域,自然和经济条件各有不同,水利工程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和特点,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同一类型的水利工程具有相似的组成部分和基本功能,一个类型的工程即可成为一个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具备进行统一、简化、协调和优化的标准化基础。一项水利工程可由不同类型的工程组成,比如一个灌区工程可包括水库、水闸、堤防等不同类型的工程,成为一个标准化的总体对象,也具备标准化管理的条件。

2.1实行标准化管理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途径

水利行业经过不断发展尤其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水利工程管理得到了社会较为广泛的关注、较高程度的重视,工程形象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工程质量进一步巩固加强。但当前水利工程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工程本身存在较多欠账,大多数水利工程建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受当时经济社会条件限制,工程防洪标准不够、泄洪能力不足、病险隐患较多等问题较为普遍,后期虽经几轮除险加固,因为配套资金不到位等原因,建设内容没有全部实施完成,有的病险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安全隐患没有彻底消除,经多年运行后又出现新的问题;二是工程管护不到位,主要表现为管护主体不明确、管护人员和经费不落实,日常运行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工程损坏不能及时修复,积损成险,直接影响工程安全和效益发挥;三是工程权属不明晰,属地意识不强,管理和保护范围没有及时划定,管理界限不明确,缺乏有效监管手段,违规侵占问题较为普遍。水利工程存在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历史遗留问题仅靠水利行业自身难以有效解决,要抓住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加强顶层设计,争取政策支持,稳步推进标准化管理。

2.2水利工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具备成熟条件

水利工程大多为公益性工程,工程管理有其自身特点。很多地区为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进行了探索,研究制定了标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但由于各地区差异较大,存在标准不统一、政策理解不同、影响力有限、推行难度较大等诸多问题。水利工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当前需要建立起涵盖工程管理各个方面、全部环节、整个过程的统一标准体系,既可以补充当前政策制度,同时更具针对性、指导性,破解长期困扰工程管理的症结和难题,促进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3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策略

3.1建立统一标准

目前水利行业已制定印发了很多工程运行管理方面的法规标准、规程规范等,涉及实际管理工作各个方面,实行标准化管理首先要将现有管理法规按照不同的工程类型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查漏补缺,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简化处理,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研究制定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发展阶段的统一标准,涵盖工程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各个环节。重点针对当前水利工程存在的管理主体不明确、经费不落实、权属不清晰、技术力量薄弱等普遍性问题,强化“四预”能力建设,紧盯防洪安全。同时,践行新发展理念,在保障工程安全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优化、智慧化内容,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环境、面貌。

3.2实行试点先行

水利工程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地区差别大,管理模式复杂。实现标准化管理,初期可在经济发展水平好、工作积极性高的地区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工程尤其是大中型工程,率先试点标准化管理。按照“试点先行、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吸纳好的意见建议和经验做法,对标准体系不断进行改进完善,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标准体系,充分发挥试点工程、试点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各地根据地区特点进一步改革创新,全面开展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工作。

3.3加强组织保障

水利工程由于自身的功能特点,多属于公益性工程,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不够明显,推行标准化管理不可避免会遇到地方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等困难和阻力。实行标准化管理需要得到充分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资金支持,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明确要求、压实责任,取得广泛的支持与配合。行业自身要勇于改革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制度,建立专业的机构,配备充足的力量,加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宣传培训和指导帮扶,促进管理标准化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3.4加强培训,完善监管

管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工程管理质量,要进一步落实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责任,确保职责到岗、责任到人。结合规程规范分批组织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学习培训,通过考核颁发相应的技能证书。提高巡查管护人员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工程巡查员应着重“清晰工程管理制度、熟悉运行操作流程、熟练巡查终端使用”等培训内容,通过培训促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流程去落实执行,有迹可循、有据可查,做到“依法依规、依标管理”。

3.5强化监督考核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能力不同,对实行标准化管理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同,需要加强引导、督导和帮扶,形成共识,共同努力。各级主管部门要在做好宣传指导的同时,加强监督和考核,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制定考核标准,完善激励措施,严肃追责问责。统一认识,上下联动,共同发力,使管理标准化真正落实落地,促进基层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切实提高,水利工程面貌和环境得到质的提升,全面实现高质量现代化管理目标。

结束语

“标准化永远在路上”。水利工程实现完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长期而艰巨,必须持之以恒、不断深化探索,健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长效机制,真正把标准落实到岗到人,使标准成为常态,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且长久充分发挥效益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齐凯.实施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的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0,49(5):72-73.

[2]阮利民.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现状与展望[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9(04):12-15.

[3]应锋来.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五个一措施”的思考与实践[J].江西水利科技,2019,45(3):205-206.